《法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第4版 同等学力》PDF下载

  • 购买积分:2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040256666
  • 页数:93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修订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法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第四版),经过修订的新大纲将是近几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法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统一命题的依据,也是应试者复习和备考的参考资料。

考试大纲 3

第一编 法理学 3

导论 3

第一章 法的概念与本质 4

第二章 法的要素 5

第三章 法的产生、发展与历史类型 6

第四章 法的价值 7

第五章 法的渊源与效力 8

第六章 法律关系 10

第七章 法律行为 11

第八章 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 12

第九章 法律责任 13

第十章 中国社会主义立法和法律体系 14

第十一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实施 15

第十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与经济、文化和社会 16

第十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与民主政治 17

第十四章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8

第二编 中国法制史 19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法律制度 19

第二章 秦代法律制度 20

第三章 汉代法律制度 22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 23

第五章 隋唐法律制度 24

第六章 宋元法律制度 26

第七章 明代法律制度 27

第八章 清代法律制度 28

第九章 清末法律制度的变革 29

第十章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 31

第三编 宪法 32

第一章 宪法基本理论 32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性质 34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6

第四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特别行政区制度 37

第五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38

第六章 国家机构 40

第四编 刑法 43

第一章 刑法概述 43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 44

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范围 44

第四章 犯罪与刑事责任 45

第五章 犯罪客体 47

第六章 犯罪客观方面 47

第七章 犯罪主体 49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50

第九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52

第十章 共同犯罪 54

第十一章 罪数形态 55

第十二章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56

第十三章 刑罚概述 56

第十四章 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57

第十五章 刑罚裁量 58

第十六章 刑罚执行和刑罚消灭 59

第十七章 刑法各论概述 60

第十八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 60

第十九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61

第二十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62

第二十一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63

第二十二章 侵犯财产罪 63

第二十三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64

第二十四章 危害国防利益罪 65

第二十五章 贪污贿赂罪 66

第二十六章 渎职罪 66

第二十七章 军人违反职责罪 67

第五编 民法 69

第一章 民法概述 69

第二章 自然人 70

第三章 法人 72

第四章 民事法律行为 73

第五章 代理 76

第六章 人身权 77

第七章 物权和物权法概述 78

第八章 所有权 80

第九章 用益物权 81

第十章 担保物权 82

第十一章 债的一般原理 84

第十二章 合同法总论 85

第十三章 合同法分论 88

第十四章 知识产权概述 89

第十五章 著作权法 89

第十六章 专利法 91

第十七章 商标权 93

第十八章 继承和继承法概述 95

第十九章 法定继承 95

第二十章 遗嘱继承和遗赠 96

第二十一章 遗产的处理 97

第二十二章 侵权民事责任概述 98

第二十三章 一般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 99

第二十四章 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 100

第二十五章 诉讼时效 102

复习指南 107

第一编 法理学 107

导论 107

第一节 法理学的对象与性质 107

第二节 法理学的历史 10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 112

第一章 法的概念与本质 114

第一节 法的基本特征 114

第二节 法的本质 116

第二章 法的要素 118

第一节 法律概念 119

第二节 法律规则 120

第三节 法律原则 124

第三章 法的产生、发展与历史类型 127

第一节 法的产生 127

第二节 法的历史类型 129

第四章 法的价值 135

第一节 法的价值的概念 135

第二节 法与秩序 136

第三节 法与自由 138

第四节 法与平等 141

第五节 法与人权 143

第六节 法与正义 144

第五章 法的渊源与效力 146

第一节 法的渊源 146

第二节 法的分类 151

第三节 法的效力 153

第六章 法律关系 159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 159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162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内容 165

第四节 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和消失 167

第七章 法律行为 169

第一节 法律行为概述 169

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结构 172

第八章 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 174

第一节 法律解释 174

第二节 法律推理 178

第九章 法律责任 181

第一节 法律责任概述 181

第二节 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 183

第三节 法律责任的承担 185

第十章 中国社会主义立法和法律体系 189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89

第二节 中国的立法体制 191

第三节 中国的立法程序 192

第四节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95

第十一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实施 197

第一节 法律实施的含义和形式 197

第二节 法律遵守 198

第三节 法律执行 199

第四节 法律适用 201

第五节 法律实施的监督 204

第十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与经济、文化和社会 208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与经济 208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与文化 211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与和谐社会 215

第十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与民主政治 217

第一节 法与民主政治的一般关系 217

第二节 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 219

第十四章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20

第一节 法治的概念 220

第二节 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内涵 222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224

第二编 中国法制史 227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法律制度 227

第一节 夏商法制概况 227

第二节 西周法律制度 229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243

第二章 秦代法律制度 247

第一节 法制概况 247

第二节 刑法制度 250

第三节 司法诉讼制度 253

第三章 汉代法律制度 255

第一节 立法概况 255

第二节 文帝、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 257

第三节 法律内容的儒家化 258

第四节 司法制度 262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 265

第一节 立法概况 265

第二节 法律形式与内容的发展变化 267

第三节 司法制度的变化 269

第五章 隋唐法律制度 270

第一节 隋代法制概况 270

第二节 唐代立法概况 272

第三节 唐律各篇主要内容 273

第四节 唐律的基本原则与精神 277

第五节 唐律的特点与历史地位 279

第六节 司法制度 281

第六章 宋元法律制度 284

第一节 宋代法律制度 284

第二节 元代法律制度 291

第七章 明代法律制度 294

第一节 立法概况 294

第二节 法律的基本内容 296

第三节 司法制度 301

第八章 清代的法律制度 305

第一节 立法概况 305

第二节 清律的基本内容 307

第三节 司法制度 310

第九章 清末法律制度的变革 314

第一节 清末预备立宪 314

第二节 清末修律的重要活动与影响 317

第三节 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 323

第十章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 325

第一节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制定与颁行 325

第二节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与颁行 327

第三节 南京临时政府社会改革的主要法令 329

第三编 宪法 333

第一章 宪法基本理论 333

第一节 宪法概念与分类 333

第二节 宪法结构与宪法规范 336

第三节 宪法解释与宪法修改 341

第四节 宪法功能与宪法监督 345

第五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349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性质 354

第一节 国家性质概述 354

第二节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55

第三节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结构 357

第四节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经济基础 360

第五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62

第六节 爱国统一战线 363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67

第一节 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367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369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371

第四节 我国的选举制度 374

第四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特别行政区制度 380

第一节 国家结构形式概述 380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 383

第三节 特别行政区制度 386

第五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392

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概述 392

第二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396

第三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411

第六章 国家机构 416

第一节 国家机构概述 416

第二节 国家权力机关 419

第三节 国家主席 428

第四节 国家行政机关 429

第五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 434

第六节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435

第四编 刑法 440

第一章 刑法概述 440

第一节 刑法的概念和特征 440

第二节 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441

第三节 刑法的根据和任务 442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 444

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 444

第二节 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446

第三节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446

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范围 448

第一节 刑法的空间效力 448

第二节 刑法的时间效力 451

第四章 犯罪与刑事责任 453

第一节 犯罪概念 453

第二节 犯罪构成 456

第三节 刑事责任 459

第五章 犯罪客体 463

第一节 犯罪客体概述 463

第二节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464

第六章 犯罪客观方面 465

第一节 犯罪客观方面概述 465

第二节 危害行为 466

第三节 危害结果 467

第四节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468

第五节 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 470

第七章 犯罪主体 471

第一节 犯罪主体概述 471

第二节 刑事责任能力 472

第三节 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 476

第四节 单位犯罪 478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479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479

第二节 犯罪故意 480

第三节 犯罪过失 481

第四节 犯罪的目的和动机 483

第五节 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 485

第六节 认识错误 485

第九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488

第一节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概述 488

第二节 犯罪既遂形态 490

第三节 犯罪预备形态 491

第四节 犯罪未遂形态 492

第五节 犯罪中止形态 494

第十章 共同犯罪 496

第一节 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构成 496

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形式 498

第三节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501

第十一章 罪数形态 502

第一节 罪数判断标准 502

第二节 一罪的类型 503

第三节 数罪的类型 506

第十二章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507

第一节 正当防卫 507

第二节 紧急避险 510

第十三章 刑罚概述 513

第一节 刑罚的概念 513

第二节 刑罚的目的 514

第十四章 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517

第一节 刑罚的体系 517

第二节 主刑 517

第三节 附加刑 520

第四节 非刑罚处理方法 524

第十五章 刑罚裁量 525

第一节 刑罚裁量概述 525

第二节 刑罚裁量制度 528

第十六章 刑罚执行和刑罚消灭 536

第一节 刑罚执行制度 536

第二节 刑罚消灭制度 539

第十七章 刑法各论概述 541

第一节 刑法各论与刑法总论的关系 541

第二节 刑法各论的体系 541

第三节 具体犯罪条文的构成 542

第十八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 543

第一节 危害国家安全罪概述 543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544

第三节 其他犯罪 546

第十九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548

第一节 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 548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548

第三节 其他犯罪 556

第二十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561

第一节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概述 561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562

第三节 其他犯罪 578

第二十一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589

第一节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概述 589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590

第三节 其他犯罪 600

第二十二章 侵犯财产罪 603

第一节 侵犯财产罪概述 603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604

第三节 其他犯罪 611

第二十三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612

第一节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概述 612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613

第三节 其他犯罪 630

第二十四章 危害国防利益罪 643

第一节 危害国防利益罪概述 643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644

第三节 其他犯罪 647

第二十五章 贪污贿赂罪 649

第一节 贪污贿赂罪概述 649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650

第三节 其他犯罪 658

第二十六章 渎职罪 660

第一节 渎职罪概述 660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661

第三节 其他犯罪 666

第二十七章 军人违反职责罪 670

第一节 军人违反职责罪概述 670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671

第三节 其他犯罪 675

第五编 民法 678

第一章 民法概述 678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678

第二节 民法的基本原则 681

第三节 民事法律关系 683

第二章 自然人 686

第一节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686

第二节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及其分类 687

第三节 监护 689

第四节 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691

第五节 自然人的住所 693

第六节 个人合伙 694

第三章 法人 697

第一节 法人概述 697

第二节 法人的民事能力 699

第三节 法人的财产和责任 701

第四节 法人的变更和终止 702

第五节 非法人组织 704

第四章 民事法律行为 705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705

第二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706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707

第四节 意思表示 708

第五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710

第六节 无效和效力待定民事行为 711

第七节 可撤销民事行为 713

第八节 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和被撤销的后果 714

第九节 附条件、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715

第五章 代理 716

第一节 代理概述 716

第二节 代理权的行使 718

第三节 无权代理 719

第四节 复代理 721

第五节 代理关系的终止 722

第六章 人身权 724

第一节 人身权概述 724

第二节 人格权 726

第三节 身份权 729

第七章 物权和物权法概述 731

第一节 物权概述 731

第二节 物权法概述 734

第三节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735

第四节 物权的变动 736

第五节 物权的民法保护 738

第八章 所有权 740

第一节 所有权概述 740

第二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744

第三节 相邻关系 746

第四节 共有 747

第九章 用益物权 750

第一节 用益物权概述 750

第二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 751

第三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 755

第四节 宅基地使用权 757

第五节 地役权 759

第十章 担保物权 763

第一节 担保物权概述 763

第二节 抵押权 766

第三节 质权 773

第四节 留置权 777

第十一章 债的一般原理 781

第一节 债的概念和种类 781

第二节 债的发生、变更和消灭 783

第三节 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 790

第十二章 合同法总论 793

第一节 合同概述 793

第二节 合同的订立 794

第三节 合同的效力 800

第四节 合同的履行 802

第五节 合同的担保 805

第六节 合同债权的保全 810

第七节 合同的解除 813

第八节 违约责任 814

第十三章 合同法分论 819

第一节 买卖合同 819

第二节 赠与合同 822

第三节 租赁合同 824

第四节 融资租赁合同 825

第五节 承揽合同 827

第十四章 知识产权概述 829

第十五章 著作权法 831

第一节 著作权概述 831

第二节 著作权的客体 832

第三节 著作权的主体 835

第四节 著作权的内容 838

第五节 著作权的限制 840

第六节 邻接权 843

第七节 著作权的保护 844

第十六章 专利法 846

第一节 专利权的主体 846

第二节 专利权的客体 849

第三节 授予专利权的条件 850

第四节 专利权产生的程序 853

第五节 专利权的内容 857

第六节 专利权的限制 858

第七节 专利权的保护 861

第十七章 商标权 865

第一节 商标概述 865

第二节 商标注册 866

第三节 商标权 871

第四节 商标权的保护 872

第十八章 继承和继承法概述 876

第一节 继承概述 876

第二节 继承法概述 877

第三节 继承法律关系 878

第十九章 法定继承 881

第一节 法定继承概述 881

第二节 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与继承顺序 882

第三节 代位继承与转继承 883

第四节 法定继承中的遗产分配 885

第二十章 遗嘱继承和遗赠 886

第一节 遗嘱继承概述 886

第二节 遗嘱 887

第三节 遗赠 891

第二十一章 遗产的处理 893

第一节 继承的开始 893

第二节 继承和遗赠的接受与放弃 894

第三节 遗产债务清偿与遗产分割 895

第二十二章 侵权民事责任概述 897

第一节 侵权行为的概念和种类 897

第二节 侵权民事责任的性质 899

第三节 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900

第四节 侵权民事责任的形式 901

第二十三章 一般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 904

第一节 一般侵权民事责任的判断方法 904

第二节 侵权民事责任的客观要件 905

第三节 侵权民事责任的主观要件 908

第四节 侵权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 910

第二十四章 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 913

第一节 职务侵权的民事责任 913

第二节 产品致损的民事责任 914

第三节 高度危险作业致损的民事责任 915

第四节 环境污染致损的民事责任 916

第五节 地面施工致损的民事责任 917

第六节 建筑物致损的民事责任 917

第七节 动物致损的民事责任 918

第八节 被监护人致损的民事责任 919

第二十五章 诉讼时效 920

第一节 时效制度概述 920

第二节 诉讼时效概述 921

第三节 诉讼时效期间 923

第四节 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 924

第五节 诉讼时效的完成 927

考试样卷及参考答案 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