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理论 逻辑线索与创新路径》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罗必良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09133266
  • 页数:40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前沿的分工理论为线索,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体系与创新路径。一是通过构建“农民收入——农业效率——分工约束——产业深化”的逻辑分析框架,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二是通过产业特性与分工机制的分析线索,阐明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三是通过对农业基础地位之本质于作用机理的阐释,揭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选择空间与方向等内容。

前言 1

1 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三农”问题的症结及其化解逻辑 1

1.1 分析框架与思路 1

1.2 理论背景:一个超边际分析模型 2

1.3 政府管制与限制择业:农民收入问题的历史根源 5

1.4 化解“三农”问题的逻辑推论及其政策含义 7

1.4.1 “三农”问题的生成逻辑 7

1.4.2 外部的化解战略: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空间拓展 8

1.4.3 内部的化解战略:分工深化与效率改善 11

1.5 小结与进一步的讨论:发展现代农业的宏观意义 13

1.5.1 小结 13

1.5.2 进一步的讨论:发展现代农业的宏观意义 15

2 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产业特性、农业分工与效率改善 17

2.1 分工与“斯密猜想”:基本命题 17

2.2 产业特性与农业分工的有限性 19

2.2.1 生命特性与分工约束 19

2.2.2 生产的季节性与劳动的非连续性影响分工深化 20

2.2.3 市场特性与分工约束 21

2.2.4 组织特性与分工限制 24

2.3 迂回经济、资本替代与劳动排斥 25

2.3.1 迂回生产空间:农业的有限性 25

2.3.2 农业迂回生产中的资本替代与劳动排斥 28

2.4 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分工深化与效率改善的途径 30

2.4.1 根本途径:改变产业特性,改造传统农业 30

2.4.2 外部支持: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 32

2.4.3 政策扶持:城乡统筹背景下的财政支农 32

3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选择:农业份额、基础地位及其发展线索 35

3.1 问题的提出:对传统理论的批判 35

3.2 农业相对份额下降的机理 37

3.2.1 产业份额的决定因素 37

3.2.2 农业相对份额下降的根本原因 39

3.3 农业相对份额、基础地位及其体制含义 41

3.4 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43

3.4.1 分析的起点与逻辑线索:一个简单的收入公式 43

3.4.2 农业发展战略调整的方向 44

3.4.3 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体系、目标形态与目标模式 50

3.5 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与路径 52

3.5.1 战略重点:组团化、园区化、集群化 52

3.5.2 战略路径:产业转型、结构转换与模式转轨 58

3.5.3 操作线索:“六化”推进 61

4 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本质规定与体系构建 68

4.1 世界农业和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68

4.1.1 世界农业的发展历程 68

4.1.2 世界农业技术发展回顾 72

4.1.3 世界农业的前景与技术发展趋势 74

4.2 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的本质规定 89

4.2.1 经济增长:是良药还是痼疾 89

4.2.2 传统发展观的信念缺陷: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 90

4.2.3 可持续农业:中国农业的本质规定及现实选择 95

4.3 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构建 99

4.3.1 农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观点 99

4.3.2 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构建的方向选择 102

4.3.3 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原则 106

4.3.4 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基本内容 107

4.3.5 农业技术创新的行动方案:重点领域 113

4.4 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的配套策略 120

4.4.1 基本原则和要求 120

4.4.2 农业科研体系的再造 121

4.4.3 重塑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123

4.4.4 构筑21世纪农业科技人才体系 126

4.4.5 农业科技政策体系 131

5 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创新:以经营制度和土地制度为例 135

5.1 观念如何塑造制度:兼论农业经营制度的变革 135

5.1.1 观念与制度:简要的文献说明 135

5.1.2 观念如何塑造制度:机理分析 137

5.1.3 精英观念与中国的农村改革:从公社制到家庭承包制 143

5.1.4 进一步的讨论:观念、制度与思想解放 150

5.2 农地产权模糊化:一个分析框架及其阐释 152

5.2.1 公共领域与模糊产权:一个分析框架 152

5.2.2 农地产权模糊化的制度演进 156

5.2.3 家庭经营背景下的农地产权模糊及其侵蚀 163

5.2.4 保护农民土地产权的变革方向 171

5.2.5 进一步的讨论 176

5.3 农业经营制度:农地经营规模的效率决定 180

5.3.1 组织规模的效率决定:若干因素 180

5.3.2 农地经营规模的效率问题:一些基本事实 182

5.3.3 农业是不是有显著规模效率的产业 184

5.3.4 小农与大农对比分析:为小规模家庭经营辩解 187

5.3.5 进一步的讨论 192

5.4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演进与创新 193

5.4.1 一个基本观点:制度与环境的相容性 193

5.4.2 中国农地制度的演进:从制度供给到制度需求 194

5.4.3 现行土地制度:潜在的问题 196

5.4.4 土地流转:实践呼唤制度变革 198

5.4.5 制度创新:“新土改”与发展方式转型 200

6 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创新:理论与案例 214

6.1 农业经济组织的若干特性分析 214

6.1.1 农业性质及其组织制度含义 214

6.1.2 农业经济组织的多样性 216

6.1.3 农业经济组织的可过渡性 221

6.1.4 农业经济组织的社区性 222

6.2 合作机理、交易对象与制度绩效:比较案例研究 226

6.2.1 问题的提出:偷懒与合作组织中的“柠檬市场” 226

6.2.2 合作成功的条件:一个简单的理论回顾 229

6.2.3 农业合作组织的效率决定:一般模型及其说明 236

6.2.4 案例分析:交易对象、考核及其经济绩效 242

6.2.5 进一步的讨论:农业合作组织效率实现的保障机制 254

6.3 资产专用性、专业化生产与农户的市场风险 267

6.3.1 问题的提出:从“徐闻事件”说起 267

6.3.2 资产专用性与农户专业化的生产风险生成 269

6.3.3 资产专用性对农户专业化生产市场风险的影响 273

6.3.4 农户专业化生产市场风险的化解 276

6.4 制度安排的相容性:基于“新一代农业合作社”的案例解读 278

6.4.1 问题的提出 278

6.4.2 案例描述:从投资者企业到新一代合作社 279

6.4.3 案例解读:新一代合作社组织结构的相对优势 281

6.4.4 结论与启示 286

6.5 社区型股份合作制面临改革创新—基于“龙岗模式”的研究 287

6.5.1 背景分析:“龙岗模式”的制度特征 287

6.5.2 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的相容性:进一步的说明 291

6.5.3 封闭条件下“龙岗模式”的可行性 294

6.5.4 开放条件下的“龙岗模式”:制度缺陷与制度潜力 296

6.5.5 “龙岗模式”变革的目标模式与操作方略 304

7 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创新:统筹城乡发展 309

7.1 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内涵 309

7.1.1 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与客体 309

7.1.2 城乡统筹的三个层面 311

7.1.3 城乡统筹发展的辩证关系 315

7.2 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宏观背景研究 316

7.2.1 我国的城乡差距 316

7.2.2 “三农”问题与二元发展模式 319

7.2.3 当前我国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若干问题 321

7.2.4 中国的三元社会结构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325

7.3 统筹城乡发展关系:经验与启示 328

7.3.1 国际经验(Ⅰ):一般经验 328

7.3.2 国际经验(Ⅱ):典型经验 330

7.3.3 国内经验(Ⅰ):以浙江为例 335

7.3.4 国内经验(Ⅱ):广东的实践与启示 337

7.4 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 345

7.4.1 战略逻辑 345

7.4.2 战略重点 346

7.4.3 战略原则 347

7.4.4 战略路线 348

7.5 统筹城乡发展:体制创新及相应对策 358

7.5.1 体制创新的逻辑起点 358

7.5.2 政策格局调整:三大要点 359

7.5.3 体制创新的关键:四类机制 364

7.5.4 配套体制改革:六大创新 371

7.6 特别分析:增城模式—在城乡统筹中发展县域经济的典范 375

7.6.1 理论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 376

7.6.2 现实典型:增城发展县域经济的成功实践 381

7.6.3 “增城模式”:县域经济发展的科学内涵与本质特征 387

7.6.4 “增城模式”对推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397

参考文献 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