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经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忠文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01746085
  • 页数:312 页
图书介绍:《金匮玉函经》为汉代张仲景所著,系《伤寒论》之古传本,二者同体而异名。本书系作者考历代十数种版本之《伤寒论》,溯源求本,旁征博引,先原著后临证,字斟酌,执简驭繁,首创原文校勘、编可谓集伤寒学古籍研究之大成。

一、引子 1

二、《金匮玉函经》校注的底本校本和校注方法 3

三、《金匮玉函经》校注 5

1.辨太阳病形证治第三 5

2.辨太阳病形证治下第四 48

3.辨阳明病形证治第五 70

4.辨少阳病形证治第六 98

5.辨太阴病形证治第七 101

6.辨少阴病形证治第八 103

7.辨厥阴病形证治第九 113

8.辨厥利呕哕病形证治第十 114

9.辨霍乱病形证治第十一 125

10.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形证治第十二 128

四、《伤寒论》版本研究 131

(一)版本简介 131

1.历代对《伤寒论》版本编次评论摘要 131

2.同体别名类 132

3.《伤寒论》类 132

4.《伤寒杂病》类 133

(二)十一种版本互校 134

1.各种版本之间的关系 134

2.各种版本比较的相同点 135

3.各种版本比较的不同点 136

4.通过比较存疑的几个问题和想法 139

(三)部分版本校勘:(《玉函经》、“宋”、“成”) 140

1.《金匮玉函经》原文古字词考 140

2.从坚硬鞕三字可划分《伤寒论》流传的不同时代标志 142

3.删除或加入助词以修改《玉函经》原文 145

4.增添和更改《玉函经》原文字句 149

5.沿袭“方证同条、同类相附”,彻底改变仲景“前证后方”原旨 152

五、《金匮玉函经》系统思维源流 155

1.中医学起源和思维与古文化关系 155

2.对医易的认识和关系 156

3.《玉函经》哲学思想底蕴浅析 158

4.《玉函经》辩证思维面面观 163

5.立“辨证纲领”以“物质基础”论 178

6.《玉函经》辨证论治概说 181

7.《玉函经》运用阴阳学说浅析 186

8.《玉函经》中之“气”病形证治 188

9.《玉函经》中“血”病形证治 191

10.《玉函经》津伤液耗病形证治 196

11.《玉函经》水液代谢障碍病形证治 198

12.仲景用药规律探讨 199

13.校注研究《玉函经》的重要意义 205

六、《玉函经》方临床运用案例 212

1.桂枝汤治荨麻疹案 212

2.桂枝加龙骨牡蛎救逆汤案 212

3.柴胡桂枝汤案 213

4.真武汤——头眩、心悸、腰膝冷痛案 213

5.小柴胡汤治重度早孕反应案 214

6.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案 215

7.苓桂术甘汤应用案 215

8.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应用案 216

9.白虎汤加桂枝——高热大渴恶风寒 217

10.生姜泻心汤——胃脘痛干噫食臭案 218

11.旋覆代赭汤——幽门梗阻案 218

12.五苓散案 219

13.猪苓汤——阴虚臌胀案 220

14.栀子豉汤——重症肝著心中懊?案 221

15.茵陈蒿汤——重症肝著高黄疸案 222

16.小承气汤——大实如羸危重案 223

17.调胃承气汤 224

18.竹叶石膏汤——危重型病毒性脑炎案 224

19.大承气汤——痞满燥实急下案 225

20.大承气汤合桂枝茯苓丸——股骨术后肠梗阻案 225

21.葛根芩连汤运用案 226

22.白头翁汤——阿米巴痢疾案 227

23.当归四逆汤——脱疽案 227

24.理中汤、丸——临床诊趺阳脉案 228

25.炙甘草汤案 228

26.乌梅汤临床新用举隅(三例) 229

27.麻杏石甘汤——麻疹案 231

28.桂枝茯苓丸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18例次) 232

29.乌梅汤治危重型胆道蛔虫案 234

附 《金匮玉函经》考 236

伤寒杂病论左盛德原序 241

左修之先生像传① 242

金匮玉函经 243

《金匮玉函经》校注说明 244

重刻张仲景《金匮玉函经》序 245

重刻《金匮玉函经》序 246

校正《金匮玉函经》疏 248

《金匮玉函经》卷第一 249

证治总例 249

《金匮玉函经》卷第二 253

辨痉湿暍第一 253

辨脉第二 254

辨太阳病形证治第三 257

《金匮玉函经》卷第三 264

辨太阳病形证治下第四 264

辨阳明病形证治第五 267

辨少阳病形证治第六 271

《金匮玉函经》卷第四 272

辨太阴病形证治第七 272

辨少阴病形证治第八 272

辨厥阴病形证治第九 274

辨厥利呕哕病形证治第十 274

辨霍乱病形证治第十一 276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形证治第十二 277

《金匮玉函经》卷第五 278

辨不可发汗病形证治第十三 278

辨可发汗病形证治第十四 279

辨不可吐病形证治第十五 281

辨可吐病形证治第十六 281

辨不可下病形证治第十七 282

辨可下病形证治第十八 284

《金匮玉函经》卷第六 287

辨发汗吐下后病形证治第十九 287

辨可温病形证治第二十 291

辨不可火病形证治第二十一 292

辨可火病形证治第二十二 293

辨不可灸病形证治第二十三 293

辨可灸病形证治第二十四 293

辨不可刺病形证治第二十五 293

辨可刺病形证治第二十六 294

辨不可水病形证治第二十七 294

辨可水病形证治第二十八 295

论热病阴阳交并生死证二十九 296

《金匮玉函经》卷第七 297

方药炮制 297

桂枝汤方〔第一〕 297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第二〕 297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第三〕 297

桂枝二婢一汤方〔第四〕 298

桂枝加桂汤方〔第五〕 298

桂枝加附子汤方〔第六〕 298

桂枝去芍药汤方〔第七〕 298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第八〕 298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第九〕 298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第十〕 298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方〔第十一〕 298

桂枝倍加芍药汤方〔第十二〕 298

桂枝加大黄汤方〔第十三〕 299

桂枝人参汤方〔第十四〕 299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第十五〕 299

桂枝甘草汤方〔第十六〕 299

桂枝加葛根汤方〔第十七〕 299

葛根汤方〔第十八〕 299

葛根加半夏汤方〔第十九〕 299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第二十〕 299

麻黄汤方〔第二十一〕 299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第二十二〕 299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第二十三〕 300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第二十四〕 300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第二十五〕 300

麻黄升麻汤方〔第二十六〕 300

大青龙汤方〔第二十七〕 300

小青龙汤方〔第二十八〕 300

小建中汤方〔第二十九〕 300

小柴胡汤方〔第三十〕 301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第三十一〕 301

柴胡桂枝汤方〔第三十二〕 30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第三十三〕 301

大柴胡汤方〔第三十四〕 301

柴胡加芒硝汤方〔第三十五〕 301

柴胡加大黄芒硝桑螵蛸汤方〔第三十六〕 301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第三十七〕 302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第三十八〕 302

茯苓甘草汤方〔第三十九〕 302

五苓散方〔第四十〕 302

甘草干姜汤方〔第四十一〕 302

芍药甘草汤方〔第四十二〕 302

炙甘草汤方〔第四十三〕 302

甘草汤方〔第四十四〕 302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第四十五〕 302

栀子豉汤方〔第四十六〕 302

栀子甘草豉汤方〔第四十七〕 302

栀子生姜豉汤方〔第四十八〕 303

栀子厚朴汤方〔第四十九〕 303

栀子干姜汤方〔第五十〕 303

栀子黄檗汤方〔第五十一〕 303

《金匮玉函经》卷第八 303

小陷胸汤方〔第五十二〕 303

大陷胸汤方〔第五十三〕 303

大陷胸丸方〔第五十四〕 303

又大陷胸汤方〔第五十五〕 303

文蛤散方〔第五十六〕 303

白散方〔第五十七〕 304

大黄泻心汤方〔第五十八〕 304

附子泻心汤方〔第五十九〕 304

半夏泻心汤方〔第六十〕 304

甘草泻心汤方〔第六十一〕 304

生姜泻心汤方〔第六十二〕 304

禹余粮丸方阙 304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第六十三〕 304

旋覆代赭石汤方〔第六十四〕 304

瓜蒂散方〔第六十五〕 304

白虎汤方〔第六十六〕 304

白虎加人参汤方〔第六十七〕 305

桂枝附子汤方〔第六十八〕 305

术附汤方〔第六十九〕 305

甘草附子汤方〔第七十〕 305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第七十一〕 305

干姜附子汤方〔第七十二〕 305

十枣汤方〔第七十三〕 305

附子汤方〔第七十四〕 305

大承气汤方〔第七十五〕 305

小承气汤方〔第七十六〕 305

调胃承气汤方〔第七十七〕 306

桃仁承气汤气〔第七十八〕 306

猪苓汤方〔第七十九〕 306

蜜煎导方〔第八十〕 306

麻子仁丸方〔第八十一〕 306

抵当丸方〔第八十二〕 306

抵当汤方〔第八十三〕 306

茵陈蒿汤方〔第八十四〕 306

黄连阿胶汤方〔第八十五〕 306

黄连汤方〔第八十六〕 306

桃花汤方〔第八十七〕 307

吴茱萸汤方〔第八十八〕 307

猪肤汤方〔第八十九〕 307

桔梗汤方〔第九十〕 307

苦酒汤方〔第九十一〕 307

半夏散方〔第九十二〕 307

白通汤方〔第九十三〕 307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第九十四〕 307

真武汤方〔第九十五〕 307

乌梅丸方〔第九十六〕 307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第九十七〕 308

白头翁汤方〔第九十八〕 308

黄芩人参汤方〔第九十九〕 308

黄芩汤方〔第一百〕 308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第一百一〕 308

理中丸及汤方〔第一百二〕 308

四逆散方〔第一百三〕 308

四逆汤方〔第一百四〕 308

通脉四逆汤方〔第一百五〕 309

人参四逆汤方〔第一百六〕 309

茯苓四逆汤方〔第一百七〕 309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第一百八〕 309

当归四逆汤方〔第一百九〕 309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第一百十〕 309

烧裩散方〔第一百十一〕 309

枳实栀子豉汤方〔第一百十二〕 309

牡蛎泽泻散方〔第一百十三〕 309

竹叶石膏汤方〔第一百十四〕 310

麦门冬汤方〔第一百十五〕 310

附遗 311

参考书目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