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对历史和现状的理论考察》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梁冬黎著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305048313
  • 页数:396 页
图书介绍:本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到转轨经济时期总产出是怎样决定的、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是怎样形成的、经济利益是怎样实现的等。其重点是揭示在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形态下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

第一篇 导论 3

第一章 中国宏观经济问题 3

第一节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 3

一、凯恩斯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3

二、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 4

第二节 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 5

一、西方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 5

二、中国的实际情况 5

第三节 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 6

一、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微观基础问题 6

二、构造微观基础必须注意的问题 7

三、我国宏观经济现象的微观基础 8

第四节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9

一、《资本论》的启示 9

二、本书材料的安排 10

附录:经济学方法论二题 10

一、均衡分析与标准状态 11

二、理论“改口”与理论发展 15

第二章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分析框架 22

第一节 制约经济总量的因素 22

一、市场经济与供求 22

二、短边规则 22

第二节 中国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23

一、中国的总需求 23

二、中国的总供给 24

第二篇 供给约束的宏观经济:财政主导情况第三章 企业的生产 29

第一节 传统体制 29

一、传统公有制的基本困难 29

二、实际运行的传统公有制 30

三、传统公有制的利益 31

四、传统公有制效率低下的原因 32

第二节 劳动者消费和工作的决策 35

一、经济理性主义假设 35

二、劳动供给行为 36

第三节 企业生产中的分配效应 39

一、基本情况 39

二、分配效应——实际工资与劳动边际产量的差额 40

三、影响分配效应的因素 42

四、产生分配效应的原因 42

第四节 分配效应对企业生产的影响 44

一、分配效应的短期影响 44

二、分配效应的长期影响 45

三、企业生产的决定 49

四、企业产量对计划产量的偏离 50

五、分配效应的历史演进假说 51

第四章 总产出的决定:积累与消费 53

第一节 总需求和总供给 53

一、我国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特点 53

二、总量生产函数 54

三、劳动供给行为 54

四、政府行为 56

第二节 总产出的决定 57

一、“总产出的决定”问题的含义 57

二、政府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58

三、均衡产量与分配效应 58

四、投资品给定情况下总产出的决定 59

五、投资品可变情况下总产出的决定 62

第三节 总产出的供给冲击 65

一、劳动供给的消费弹性提高 65

二、分配效应增强 66

三、投资品效率提高 67

四、综合影响 67

第五章 总产出的决定:经济结构 69

第一节 差别化的发展战略 69

一、何谓“差别化的发展战略” 69

二、差别化发展战略的依据 69

三、差别化发展战略的做法和实绩 70

四、农业收益的转移 71

第二节 部门之间的联系 73

一、部门之间的分配效应 73

二、部门之间的基本联系 75

第三节 总产出的决定:两部门模型 75

一、两部门生产能力给定的情况 75

二、两部门生产能力可变的情况 77

三、投资品部门产量即总产出的变动 80

第四节 总产出的决定:三部门模型 81

一、三部门的基本联系 81

二、总产出的决定 82

三、总产出的变化 85

四、结构和总量的关系 87

第六章 经济波动 88

第一节 传统经济时期经济波动简况 88

一、我国总产出的波动 88

二、集中计划体制形成初期的两次波动(1953—1957) 89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引起的大波动(1958—1962) 90

四、“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经济衰退(1963—1968) 91

五、“文革”中期的经济波动(1969—1972) 91

六、“文革”后期的低增长(1973—1976) 92

第二节 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92

一、总量分配效应的解释 92

二、部门分配效应的解释 94

三、综合分配效应的解释 95

第三节 经济波动模型 97

一、模型的基本思想 97

二、模型的建立 97

第三篇 供给约束的宏观经济:货币主导情况第七章 放权让利的改革 103

第一节 “市场性分权”改革的基本情况 103

一、价格形成 103

二、企业改革 105

三、企业行为 106

四、家庭行为 109

五、政府行为 109

第二节 工资侵蚀利润 110

一、原有分配效应的变化 110

二、工资侵蚀利润现象 111

三、工资侵蚀利润的经济含义 112

四、工资侵蚀利润的限制 113

五、实际工资的决定——贷款规模的影响 115

六、实际工资的变动——非贷款规模因素的影响 116

第三节 价格扭曲中的分配效应 119

一、价格“双轨制”的出现 119

二、前人对一物二价问题的研究 119

三、在价格“双轨制”(一物二价)中包含的分配效应 120

四、中间产品为计划轨、最终产品为市场轨情况中的分配效应 124

五、要素计划轨、产品市场轨情况中的分配效应 125

六、小结 126

第八章 “双轨制”情况下的总产出 127

第一节 总供求的基本情况 127

一、总需求 127

二、总供给 129

三、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关系 131

第二节 劳动供给 131

一、名义劳动供给和实际劳动供给 131

二、劳动供给中的分配效应 131

三、实际劳动供给对总产出的影响 133

第三节 资本形成 143

一、投资的计划轨和市场轨 143

二、投资结构的影响 143

三、非生产性投资的影响 151

四、工资侵蚀利润对总产出的影响 154

第九章 通货膨胀 156

第一节 我国通货膨胀简况 156

一、1980年的通货膨胀 156

二、1985年的通货膨胀 157

三、1988年的通货膨胀 157

四、1993年和1994年的通货膨胀 158

第二节 高增长的生产计划制定 158

一、基本的思路 158

二、总需求和生产计划的一致性 159

三、以往的研究 161

四、对制定高增长生产计划的解释 162

五、是总需求膨胀还是供给效率低下 166

第三节 总需求膨胀的货币因素 169

一、总需求的变化 169

二、总需求膨胀的微观基础 170

三、总需求的膨胀 171

四、总需求膨胀的货币支持 174

第四篇 需求约束的宏观经济:过渡经济情况第十章 过渡经济的微观基础 181

第一节 价格形成 182

一、产品价格的形成 182

二、要素价格的形成 183

三、价格形成的过渡经济特征 186

第二节 经济行为 187

一、企业行为 187

二、家庭行为 193

三、政府行为 194

第三节 分配效应的变化 194

一、分配效应在市场化情况下的多点表现 194

二、分配效应的特点 197

第四节 公共部门要素收入决定的机制 201

一、公共部门的收入决定问题 201

二、收入决定的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 202

三、公共产品的价值 203

四、公共产品的投入 204

五、生产公共产品的要素收入 205

六、我国的实际情况 205

第十一章 总需求决定的一般理论 207

第一节 总需求决定的二元性 207

一、基本思考 207

二、总需求决定的二元性 208

三、总意愿购买的形成 210

第二节 交易货币需求与交易手段可得性 212

一、货币周转率 212

二、货币周转率和货币需求的差异 213

三、用货币需求置换货币供给的问题 213

四、必须明确的几个问题 215

五、交易货币需求的形成 216

六、交易手段可得性 216

第三节 总需求决定的短边规则 217

一、协调二元性因素的市场机制 217

二、基本分析工具——IS-LM模型 217

三、短边规则 219

四、利息率不变情况下的挤出效应 221

第四节 政策效应的制度特征 222

一、供给约束的财政主导情况 222

二、供给约束的货币主导情况 222

三、需求约束的过渡经济情况 223

四、成熟的市场经济情况 225

五、简短的结论 226

第十二章 过渡经济的消费需求 227

第一节 我国消费的基本情况 227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情况 227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情况 228

第二节 消费理论中的结构因素 229

一、以总量分析为基础的消费理论中的结构因素 229

二、以结构分析为基础的消费理论 232

第三节 分配及分配效应对消费的影响 234

一、分配状况对消费的影响 234

二、分配效应对消费的影响 235

第十三章 过渡经济的投资需求 238

第一节 我国投资需求简况 238

一、我国投资需求问题的特殊性 238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固定资产投资 239

三、改革开放前期的固定资产投资 240

四、1997—200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 241

第二节 供给约束情况下的投资需求 241

一、科尔内的研究 241

二、樊纲等的研究 242

三、供给约束——财政主导情况下的投资需求 244

四、供给约束——货币主导情况下的投资需求 250

第三节 需求约束情况下的投资需求 252

一、投资主体的变化 252

二、国有经济投资和非国有经济投资的基本情况 253

三、“二元经济”背景下的投资需求 256

四、贷款规模对投资需求的影响 261

第十四章 投资率和消费率 262

第一节 投资率简况 262

一、我国的高投资率 262

二、以往的研究 263

第二节 转轨经济的特殊性 263

第三节 有效需求的形成 265

第四节 高投资率和低消费率的成因 266

第五节 检验 267

第十五章 通货紧缩与宏观经济政策效应 271

第一节 对我国通货紧缩的解释 271

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271

二、余永定的研究 272

三、樊纲的研究 273

四、固定价格的总供求模型解释 275

第二节 我国实行需求管理政策概况 277

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 277

二、我国实行财政政策的概况 278

三、我国实行货币政策的概况 279

第三节 财政政策效应分析 280

一、基本分析框架 280

二、影响财政政策效应的因素 281

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289

一、研究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框架 289

二、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 290

第十六章 过渡经济的总需求 295

第一节 需求转向带来的问题 295

一、以往的研究 295

二、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 296

第二节 总需求形成的微观基础 297

一、家庭消费需求 297

二、企业投资需求 299

第三节 总需求形成的贷款规模约束 301

第四节 有效需求形成的基本规律 302

一、企业投资自有资金不足情况 302

二、企业投资自有资金充裕情况 304

三、国有经济自有资金不足、民营经济自有资金充裕情况 306

第五节 政策结论 307

一、微观基础与宏观常态 307

二、总需求不足与政策选择 307

三、总需求膨胀与政策选择 308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的结构因素 311

第一节 微观基础 311

第二节 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 313

一、私人部门: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 313

二、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产出 313

第三节 预算软约束经济和预算硬约束经济 316

一、预算软约束经济 316

二、预算硬约束经济 316

三、政策效应 317

第四节 有需求的生产能力和过剩生产能力 318

第五节 中国经济和外国经济 319

第六节 政策含义 320

一、对家庭的转移支付政策 320

二、对企业的转移支付政策 320

三、税收政策 321

四、货币政策 321

五、公共部门规模控制 321

六、公共品供给效率 321

第十八章 产业政策的总量效应 322

第一节 产业政策的成本与收益 322

第二节 产业政策的两种贯彻方式 323

一、财政方式 323

二、信贷方式 323

第三节 财政型产业政策的宏观效应 324

一、基本思想 324

二、价格不变情况 324

三、价格可变情况 325

第四节 信贷型产业政策的宏观效应 326

一、基本思想 326

二、信贷收缩情况 326

三、信贷“有保有压”情况 327

第十九章 相对价格视角的经济增长 330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中的价格因素 330

一、经济增长与企业效益 330

二、本章的主要观点 331

三、相对价格的经济学含义 331

第二节 企业生产的增长 332

一、企业的人均产值 332

二、价格变化对人均产值的影响 333

三、增长的利益 333

第三节 行业的增长 334

一、价格降低情况下的产量增加 334

二、价格提高情况下的产量增加 335

三、涨价的经济含义 336

第四节 封闭经济的增长 337

一、经济增长的类型 337

二、部分有效增长模式 338

三、全有效增长模式 340

第五节 开放经济的增长 343

一、开放经济情况下经济增长的利益 343

二、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344

三、简短的结论 344

第二十章 需求约束的经济增长 346

第一节 新古典模型批评 346

一、问题的提出 346

二、新古典模型的缺陷 347

第二节 对新古典模型的改进 349

第三节 包含需求约束的增长模型 352

一、模型的主要思想 352

二、产品强需求价格弹性情况 353

三、产品弱需求价格弹性情况 354

第四节 主要结论 355

一、福利和政策含义 355

二、主要观点及不足 356

第二十一章 要素歧视条件下的经济增长 357

第一节 要素歧视 357

一、要素歧视的含义 357

二、要素歧视的表现 357

第二节 产生要素歧视的原因 359

一、非效率因素显性化 359

二、第三方强制实施不足 360

三、劳动供给的分散性 360

第三节 要素歧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61

一、封闭的计划经济情况 361

二、开放的市场经济情况 362

第四节 扭转要素歧视 366

一、要素歧视与劳动生产率 366

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367

第二十二章 经济增长方式 368

第一节 经济增长方式问题 368

一、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的提出 368

二、我国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 368

三、一般分析工具 370

四、本章的特色和安排 372

第二节 “生产要素所有者-使用者”框架 373

一、对研究方法的说明 373

二、生产要素所有者行为 374

三、生产要素使用者行为 375

四、增长方式的决定 377

第三节 典型体制Ⅰ的增长方式 378

一、制度特征 378

二、经济行为 379

三、运行机制:生产者价格 379

四、增长方式的主要特征 380

五、增长方式的效率 381

第四节 典型体制Ⅱ的增长方式 382

一、制度特征 382

二、经济行为 382

三、运行机制:消费者价格 383

四、增长方式的主要特征 383

五、增长方式的效率 386

第五节 主要政策含义 386

参考文献 388

后记 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