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纲要》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存山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0474876
  • 页数:37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系列之一种,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梳理与论证。

前言 1

第一篇 天论部分 3

第一章 世界本原论 3

第一节 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阴阳”“六气”和“五行” 3

第二节 老庄的“道”“气”思想及其历史延伸 8

一 老子的“道”“气”思想 8

二 庄子的“道”“气”思想 12

三 《淮南子》的“道”“气”思想 15

四 《易纬·乾凿度》的“四太”说 16

五 葛洪的“玄道”论 17

第三节 《中庸》、孟子的道德之“天” 18

第四节 先秦气论诸说 22

一 《管子·水地》篇的“水”为万物本原说 22

二 《易传》的“太极”“阴阳”说 23

三 惠施的“大一”“小一”思想 25

四 《管子·内业》等四篇的“精气”思想 29

五 阴阳五行家的“气”生“五行”思想 30

六 荀子的“阴阳之化”和“水火有气而无生”思想 31

第五节 董仲舒的“天”“元”思想 33

第六节 汉代的元气论及其历史延伸 35

一 汉代的元气论 35

二 魏晋时期阮籍、嵇康和杨泉的元气论 39

三 唐代柳宗元、刘禹锡的元气论 40

第七节 魏晋玄学的贵无论、崇有论与独化论 41

一 王弼的贵无论 41

二 裴頠的崇有论 43

三 郭象的独化论 44

第八节 佛教的“性空”与“唯心”思想 47

一 道安的“本无性空”论 48

二 僧肇的“不真空论” 49

三 《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说 50

四 智顗的“一念三千”说 51

五 玄奘、窥基的“唯识”论 52

六 法藏、澄观的“四法界”说 53

七 慧能的“一切法在自性”思想 54

第九节 宋明道学的气本论、理本论与心本论 56

一 张载的气本论 56

二 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理本论 58

三 陆九渊、王守仁的心本论 62

四 气本论的复兴 65

思考题 68

第二章 运动观 71

第一节 “动”与“静” 71

第二节 “变”与“常” 76

第三节 运动之原因 79

第四节 运动之基本规律 84

一 “一阴一阳”与“反复” 84

二 渐变与骤变 86

三 “化不易气” 88

思考题 90

第三章 时空观 92

第一节 时空之“名” 92

第二节 时空之性质 94

第三节 时空之无限与有限 99

思考题 102

第四章 形神观 104

第一节 鬼神之有无 104

第二节 形神之产生 108

第三节 形神之“灭”与“不灭” 113

思考题 120

第二篇 人论部分 125

第五章 天人关系论 125

第一节 天人之“分”与“合” 125

第二节 “天人合一” 128

一 老庄的以“人”合“天”思想 128

二 《易传》的“与天地合其德”思想 130

三 《中庸》、孟子的“性”“天”合一思想 131

四 阴阳五行家的“人与天调”和天人感应思想 132

五 董仲舒的天人同类和天人感应思想 133

六 魏晋玄学的“名教”出于“自然”思想 134

七 佛教的“众生有性”和“无情有性”思想 136

八 宋明道学的“性与天道合一”和“良知即天”思想 137

第三节 “明于天人之分” 140

一 《穷达以时》篇的“察天人之分”思想 140

二 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思想 142

三 王充对天人同类、天人感应的批判 143

四 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不相预”“交相胜”思想 144

五 王廷相的“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思想 145

六 王夫之思想中的“天人之分”因素 147

思考题 149

第六章 人性论 151

第一节 “性”与“习” 151

第二节 性无善恶与性有善有恶 152

第三节 性善论与性恶论 155

第四节 人性自然论 162

第五节 “性三品”说 165

第六节 “性善情恶”与“性情相应” 168

第七节 佛性论 172

第八节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174

第九节 “心统性情”与“心即性” 178

第十节 性气一元论 182

思考题 187

第七章 价值观 189

第一节 “六府三事”与“三不朽” 189

第二节 儒家之“贵仁” 191

第三节 墨家之“贵兼” 203

第四节 道家的“无为”与“逍遥” 208

第五节 法家的“尚力”与“任法” 218

第六节 杨朱之“为我”与《列子》的享乐主义 222

第七节 道教之“成仙”与佛教之“涅槃” 225

第八节 新儒家之“贵仁” 230

思考题 238

第八章 历史观 241

第一节 历史的进化与退化 241

第二节 历史发展的规律与动因 252

第三节 道德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62

思考题 270

第三篇 知论部分 275

第九章 主客关系论 275

第一节 主客之“分”与“合” 275

第二节 主客合一 285

思考题 291

第十章 致知方法论 293

第一节 “见闻”与“思虑” 293

第二节 “渐修”与“顿悟” 306

第三节 “致知”与“涵养” 316

第四节 “知”与“行” 325

思考题 333

第十一章 名实观 335

第一节 “道隐无名”与“以名举实” 335

第二节 “言不尽意”与“言尽意” 346

思考题 353

第十二章 真理观 355

第一节 “是非”与“真知” 355

第二节 真知之标准 364

思考题 372

主要参考书目 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