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基础研究 2
内容提要 2
第一章 皮肤基本结构与功能 3
第一节 人体皮肤的胚胎发生 3
一、表皮的发生 3
二、真皮和皮下组织的发生 3
三、皮肤附属器的发生 3
四、皮肤血管、淋巴管和肌肉的发生 4
五、皮肤神经发生 4
第二节 正常人体皮肤的组织结构 4
一、表皮 4
二、真皮 6
三、皮肤的纤维组织 6
四、皮肤结缔组织的基质与细胞成分 6
五、皮下组织 7
六、皮肤的神经 7
七、皮肤的血管 7
八、皮肤的淋巴 8
九、皮肤的肌肉 8
十、皮肤的附属器 8
第三节 人体皮肤的生理功能 9
一、保护和防御功能 9
二、体温调节功能 10
三、分泌和排泄功能 10
四、吸收功能 10
五、新陈代谢功能 11
六、感觉功能 11
第四节 人体皮肤再生与修复 12
一、表皮 12
二、真皮与皮下组织 12
三、皮肤附属器 12
第五节 人体皮肤厚度测量 12
第二章 皮肤创伤修复概论 16
第一节 组织创伤与修复 16
一、细胞再生能力的分类 16
二、组织修复的基本形式 16
第二节 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16
一、炎症期 17
二、增生期 17
三、重塑期 18
第三节 皮肤创伤的愈合类型 18
一、一期愈合 18
二、二期愈合 18
三、痂下愈合 18
第四节 皮肤创伤修复过程中的细胞、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 19
一、创伤愈合过程中主要细胞的活动 19
二、细胞因子在创伤愈合过程中的作用 20
三、ECM在皮肤创伤愈合中的作用 21
第五节 皮肤创伤修复的影响因素 22
一、影响皮肤创伤修复的基本因素 22
二、影响皮肤创伤修复的全身因素 23
三、影响皮肤创伤修复的局部因素 23
第六节 皮肤创伤愈合与瘢痕组织形成 23
一、皮肤创伤愈合与瘢痕组织形成 23
二、创伤愈合过程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与瘢痕临床表现的关系 23
第七节 皮肤创伤异常愈合 24
一、创面不愈或延迟愈合 24
二、过度瘢痕形成 24
第八节 皮肤创伤修复研究的意义及启示 25
一、皮肤创伤愈合与真皮纤维化 25
二、皮肤创面促进愈合措施的发展 25
三、过度瘢痕形成的防治策略 25
第三章 胎儿皮肤创伤无瘢痕修复 26
第一节 胎儿与成年动物皮肤创伤愈合特性的比较 26
第二节 胎儿的环境因素 26
一、外环境 26
二、内环境 26
三、环境因素作用的评价 27
第三节 胎儿皮肤的成纤维细胞 27
第四节 胎儿皮肤伤口的细胞外基质 27
一、胶原 28
二、HA 28
三、黏附性糖蛋白 29
第五节 细胞因子与胎儿皮肤的无瘢痕修复 29
一、TGF-β 29
二、bFGF 29
三、黏附因子 29
四、致炎细胞因子 30
第六节 胎儿皮肤创伤基因表达 30
第七节 胎儿伤口收缩情况 30
第八节 胎儿创伤愈合的影响因素 31
第九节 胎儿皮肤创伤修复的启示 31
第四章 表皮(干)细胞、皮肤附件与创伤修复 32
第一节 表皮干细胞与表皮发生 32
一、概念 32
二、生物学特征 32
三、标记物 33
四、常用的标记物和存在的问题 33
第二节 表皮(干)细胞的增生和分化 34
一、细胞分化的概念 34
二、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的调控机制 34
三、角蛋白基因调节、表达特征及生物学意义 37
四、皮肤干细胞的可能分化途径 39
第三节 皮肤附件发生及其调控 39
一、胚胎期皮肤附件发生 39
二、汗腺 42
第四节 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和皮肤附件修复 43
一、成体创面愈合过程中上皮修复特征 43
二、正常皮肤表皮干细胞数量与不同愈合结局的关系 44
三、表皮干细胞分布特征及其与创伤愈合的关系 44
四、表皮(干)细胞分化紊乱与异常修复结局的关系 45
五、创伤局部环境因素与皮肤附件转归 46
第五章 细胞凋亡与创伤修复 48
第一节 细胞凋亡概述 48
一、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48
二、凋亡的生物化学改变 49
三、凋亡的形态学改变 49
四、凋亡的生物学作用 50
五、凋亡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50
第二节 细胞凋亡的检测 51
一、凋亡细胞的检测指标 51
二、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 51
第三节 细胞凋亡的共同信号通路 52
一、“死亡区”信号转导 52
二、核酸内切酶活化与DNA降解 53
三、“死亡底物”的降解 53
第四节 细胞凋亡的调节机制 54
一、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通路 55
二、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 55
三、影响细胞凋亡的多肽信号分子 56
四、细胞、ECM和多肽信号分子共同调节细胞凋亡 59
第五节 细胞凋亡失衡与创伤修复结局的关系 62
一、创伤愈合与细胞凋亡 62
二、瘢痕疙瘩与细胞凋亡 64
三、mFB生物学特性与瘢痕挛缩 67
四、对FB增殖与凋亡失衡机制的争议 71
第六节 细胞凋亡调节:创伤修复不同结局的防治策略 72
一、凋亡抑制对促进创面愈合的治疗价值 72
二、病理性瘢痕防治中的凋亡诱导作用 74
第六章 TGF-β信号转导与创伤修复 77
第一节 转化生长因子β 77
一、概况 77
二、产生与分泌 77
三、激活 78
四、体内空间和时间分布 78
五、生物学效应 79
第二节 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 79
一、概况 79
二、受体激活 79
第三节 Smads蛋白 80
一、亚家族及功能 80
二、结构特征和各区功能 80
三、不同Smads的作用特点 81
第四节 TGF-β信号转导通路 81
一、细胞外通路 81
二、细胞内通路 81
第五节 TGF-β与创伤愈合和瘢痕形成 83
第六节 Smads与创伤愈合和瘢痕形成 85
第七节 抗TGF-β治疗病理性瘢痕的策略 85
一、阻断TGF-β信号通路的治疗策略 86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技术难点 86
第七章 烧伤及其创面修复 88
第一节 烧伤严重程度的估计 88
一、烧伤面积估计 88
二、烧伤深度估计 88
三、烧伤严重程度分类 90
第二节 烧伤创面修复的现代概念及特点 90
一、烧伤创面修复的现代概念 90
二、烧伤创面修复及愈合的特点 91
三、烧伤创面修复的意义和原则 91
第三节 烧伤创面的早期处理 92
一、急救处理 92
二、早期清创 92
三、焦痂切开和筋膜切开减张 93
第四节 烧伤创面的非手术治疗 93
一、创面处理方式 93
二、局部抗菌药物应用 95
三、创面覆盖物 96
第五节 烧伤创面的手术治疗 97
一、削痂疗法 97
二、切痂疗法 98
三、扩创手术 99
四、植皮方法 99
第八章 瘢痕病理学研究 103
第一节 光镜结构 103
一、常规染色 103
二、纤维组织特殊染色 104
第二节 电镜结构 104
一、电镜病理观察与分析常规步骤 104
二、透射电镜观察 104
三、扫描电镜观察 105
第三节 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106
一、原理 106
二、抗体分类 106
三、切片处理 106
四、抗原修复方法 106
五、染色步骤 107
六、结果判定 107
七、瘢痕组织研究举例 108
第四节 微血管构筑研究 108
一、碱性磷酸酶染色(钙铅法) 108
二、CD34免疫组化法 109
三、瘢痕微血管构筑特点 111
四、瘢痕微血管构筑与瘢痕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111
五、瘢痕微血管构筑研究的意义和展望 112
第五节 瘢痕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112
一、形成过程 112
二、形成机制 112
三、影响因素 115
第六节 瘢痕转归 117
一、软化 117
二、挛缩 118
三、恶变 118
第九章 瘢痕组织学研究 119
第一节 瘢痕的组成成分 119
一、增生性病变 119
二、非增生性病变 119
第二节 瘢痕组织形成中的细胞及其作用 119
一、成纤维细胞 119
二、肥大细胞 121
三、朗格汉斯细胞 123
四、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126
五、微血管内皮细胞 126
第三节 瘢痕组织中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126
一、细胞外基质骨架成分及其功能 126
二、瘢痕组织中细胞外基质的改变 126
第四节 瘢痕的血液循环 127
第五节 瘢痕组织中皮肤附件的转归 128
第六节 瘢痕形成和吸收 129
第七节 瘢痕挛缩 130
一、概述 130
二、瘢痕挛缩机制 130
三、瘢痕挛缩的影响因素 131
第八节 瘢痕瘙痒 132
一、瘙痒的定义及神经机制 132
二、瘢痕瘙痒的相关介质 132
三、肥大细胞与瘢痕瘙痒 133
四、瘙痒测量评价 133
五、瘢痕瘙痒的治疗 133
六、展望 134
第九节 瘢痕色素改变 134
一、病因 134
二、临床表现 134
三、形成机制 134
四、诊治 134
五、预防 134
第十节 瘢痕恶变 135
第十章 瘢痕生物化学研究 136
第一节 胶原 136
一、成分、类型与含量 136
二、胶原结构 137
三、胶原生物合成 139
四、胶原降解 143
五、胶原的检测方法 146
六、创面愈合过程中影响胶原代谢的因素 147
七、创伤组织中胶原的变化 148
八、瘢痕组织中胶原成分的改变 148
九、胶原在创面愈合中的应用 148
第二节 瘢痕基质 149
第三节 瘢痕疙瘩的生化研究 149
一、酶活性测定 149
二、生化分析 149
三、自由基测定 149
四、细胞培养研究 150
第四节 增生性瘢痕的生化研究 150
一、酶活性测定 150
二、生化分析 150
三、自由基测定 150
第十一章 瘢痕免疫学研究 151
第一节 机体的免疫功能 151
一、免疫与免疫分型 151
二、免疫细胞 151
三、免疫介质 152
四、组织损害的免疫机制 153
第二节 角质形成细胞的免疫诱导作用与瘢痕发生 154
一、角质形成细胞与皮肤免疫系统 154
二、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分子 155
三、免疫相关的角质形成细胞膜表面抗原标志 159
四、角质形成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160
五、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免疫调节与瘢痕增生 160
第三节 细胞因子对朗格汉斯细胞提呈相关抗原作用的影响 162
一、朗格汉斯细胞提呈相关抗原概述 162
二、影响朗格汉斯细胞提呈相关抗原与瘢痕形成关系密切的细胞因子 162
第四节 瘢痕的免疫学研究 163
一、免疫学因素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163
二、免疫学因素在瘢痕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63
三、免疫学治疗 164
四、展望 164
第十二章 瘢痕细胞因子研究 165
第一节 转化生长因子与瘢痕 165
第二节 肿瘤坏死因子与瘢痕 165
一、概述 165
二、肿瘤坏死因子及其受体 165
三、肿瘤坏死因子α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影响 166
四、肿瘤坏死因子α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机制 166
第三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瘢痕 167
一、概述 167
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结构、作用特点及调节 168
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的联系 169
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体表创伤修复和瘢痕形成的关系 169
五、临床意义 170
第四节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瘢痕 170
一、概述 170
二、结构与受体 170
三、生物学作用 170
四、在皮肤纤维化疾病中的作用 171
五、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因素 173
六、临床意义 174
第五节 其他主要细胞因子与瘢痕 175
一、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175
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176
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176
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177
五、干扰素-γ 177
六、白细胞介素 177
第六节 瘢痕的细胞因子疗法 177
第十三章 瘢痕遗传学研究 180
第一节 增生性瘢痕的基因表达 180
一、胶原蛋白的基因表达 180
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基因表达 180
三、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的基因表达 180
四、生长因子的基因表达 181
五、凋亡相关基因表达 182
第二节 原癌基因与病理性瘢痕 182
一、癌基因与原癌基因的概念 182
二、原癌基因的激活 182
三、癌基因的生理功能 182
四、癌基因与病理性瘢痕的关系 182
五、临床意义 183
第三节 端粒、端粒酶与病理性瘢痕 183
一、端粒、端粒酶的概念 184
二、端粒、端粒酶的作用 184
三、端粒酶与细胞凋亡 184
四、端粒酶与病理性瘢痕 184
五、临床意义 185
第四节 P53基因与瘢痕疙瘩 185
一、P53基因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 185
二、P53基因突变与瘢痕疙瘩发生 185
三、P53基因多态性与瘢痕疙瘩易感性 186
四、临床意义 186
第五节 细胞因子与胶原基因的调控 187
一、胶原基因调控的相关细胞因子 187
二、细胞因子对胶原基因的调控机制 187
第六节 基因芯片在瘢痕研究中的应用 188
一、基因芯片在瘢痕研究中的必要性 188
二、基因芯片的技术发展 188
三、基因芯片在增生性瘢痕研究中的应用 188
四、基因芯片在瘢痕疙瘩研究中的应用 190
五、基因芯片在病理性瘢痕其他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191
六、临床意义 192
第七节 瘢痕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192
一、概述 192
二、基因转移方法 192
三、基因治疗和创伤愈合 194
四、促进创伤愈合和减少瘢痕的基因治疗策略 195
五、瘢痕基因治疗的动物实验研究 197
六、基因治疗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199
七、基因治疗的临床意义 199
第十四章 生命元素、自由基与瘢痕 201
第一节 生命元素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概述 201
一、人体生命元素 201
二、微量元素在体内的生理功能 202
第二节 微量元素与成纤维细胞 203
一、微量元素与信使系统 203
二、微量元素与基因毒性 203
三、微量元素与癌基因 204
四、微量元素与细胞分裂活动 204
五、微量元素与细胞凋亡 204
第三节 微量元素与细胞外基质 204
一、微量元素对胶原合成、分解代谢的影响 204
二、微量元素与其他细胞外基质的关系 205
第四节 微量元素与伤口愈合 205
一、锌元素与伤口愈合 205
二、其他微量元素与伤口愈合进程 206
第五节 微量元素、自由基与瘢痕 207
一、微量元素与自由基的密切关系 207
二、自由基在异常瘢痕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07
第六节 瘢痕组织中的元素含量变化 209
第十五章 NO、P物质和性激素与瘢痕 212
第一节 NO与病理性瘢痕 212
一、NO的生物学特性 212
二、NO与创伤愈合 212
三、NO与病理性瘢痕 214
四、调节NO与病理性瘢痕防治 215
五、临床意义 216
第二节 P物质与病理性瘢痕 216
一、P物质的生物学特点及作用 216
二、肥大细胞与P物质 217
三、胎儿皮肤P物质和肥大细胞与无瘢痕愈合 217
四、P物质对增生性瘢痕的影响 217
五、P物质对增生性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影响 219
六、P物质与病理性瘢痕瘙痒 219
七、临床意义 220
第三节 性激素与瘢痕形成 220
一、概述 220
二、性激素与皮肤功能 220
三、性激素与瘢痕形成 221
四、雌激素对病理性瘢痕的影响 221
五、雄激素对病理性瘢痕的影响 222
六、孕激素对病理性瘢痕的影响 223
七、治疗应用 223
八、临床意义 223
第十六章 表皮培养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224
第一节 表皮细胞培养史和基本概念 224
一、表皮细胞培养的研究历史 224
二、培养皮肤的基本概念 224
第二节 表皮细胞培养的基本方法 225
一、角质形成细胞培养系统 225
二、皮肤取材 226
三、表皮细胞培养方法 226
四、细胞传代 228
五、细胞冻存、复苏和鉴定 228
六、影响培养表皮增殖的相关因素 229
第三节 表皮细胞培养的类型 229
一、按供-受体关系分类 229
二、按表皮细胞种类进行分类 230
三、表皮细胞培养的其他类型或方式 231
第四节 表皮细胞的基因转染和应用 232
一、基因转导的概念和种类 232
二、表皮细胞基因转染和应用 233
三、表皮细胞基因转染存在的问题 234
第五节 表皮黑素细胞培养及其临床应用 234
一、表皮色素细胞培养 235
二、异体黑素细胞移植物的免疫反应 235
三、临床应用黑素细胞存在的问题 235
第六节 表皮细胞培养物的移植应用 236
一、表皮细胞培养物的移植方法 236
二、表皮细胞培养物的应用 238
三、培养表皮移植物的组织形态学特征 240
四、培养表皮移植的注意事项 241
五、临床应用培养表皮片存在的问题 241
第七节 表皮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 242
第十七章 复合培养皮肤研制及其临床应用 244
第一节 复合培养皮肤研究的重要意义 244
第二节 CCS的种类和制作方法 244
一、以胶原蛋白为主的CCS 244
二、以纤维蛋白凝胶为主的复合皮肤 248
第三节 复合培养皮肤的移植方法 248
一、复合培养皮肤移植实验 248
二、临床应用 248
第四节 复合培养皮肤移植物的评价 249
一、大体观察 249
二、病理组织学表现 250
第五节 复合培养皮肤覆盖物与创伤敷料 251
第六节 复合培养皮肤设计和移植注意事项 251
一、真皮基质材料的设计 251
二、细胞复合增殖培养和移植物制作步骤 252
三、保存和运输方法 253
第七节 复合培养皮肤的血管生长方式及其诱导尝试 253
一、转基因复合培养皮肤 253
二、内皮化复合培养皮肤 253
第八节 复合培养皮肤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254
一、移植物的物理强度 254
二、重建皮肤的性状 254
三、复合培养皮肤的制作速度 254
四、复合培养皮肤的组织工程化 254
五、复合培养皮肤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255
第十八章 皮肤组织工程 256
第一节 组织工程学概述 256
一、组织工程学的发展历史及主要研究进展 256
二、种子细胞与组织工程学研究 258
三、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263
四、细胞信号调控与组织工程 265
第二节 皮肤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267
一、成体角质形成细胞 267
二、其他干细胞 269
三、组织工程干细胞应用存在的问题 270
第三节 皮肤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271
一、真皮替代物产生经过 271
二、真皮替代物的种类 271
三、真皮替代物临床应用现状 272
四、组织工程皮肤的构建和血管化方法 272
五、真皮替代物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273
第四节 皮肤组织工程的附件再生要求 274
一、皮肤附件再生的可能性 274
二、组织工程皮肤附件再生的研究现状 274
三、皮肤附件再生未来的研究方向 275
第十九章 瘢痕分子治疗实验研究 276
第一节 反义技术在瘢痕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76
一、靶点的选择 276
二、TGF-β1和TIMP-1反义寡核苷酸对增生性瘢痕FB的影响 277
三、TGF-β1和TIMP-1核酶对增生性瘢痕FB的影响 280
第二节 转基因治疗病理性瘢痕 281
第三节 自杀基因治疗 281
一、概述 281
二、腺病毒介导的CDglyTK双自杀基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杀伤效应与旁观者效应 282
三、腺病毒介导的CDglyTK双自杀基因对裸鼠瘢痕疙瘩的杀伤效应与旁观者效应 285
四、腺病毒介导的CDglyTK双自杀基因对瘢痕疙瘩治疗作用机制的探讨 287
第二十章 瘢痕模型及其实验研究 290
第一节 建立瘢痕研究模型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 290
一、建立瘢痕研究模型的重要性 290
二、建立实验模型的基本原则 291
第二节 离体瘢痕模型的制作及其应用 291
一、离体瘢痕模型的可行性 291
二、瘢痕FB二维培养模型 292
三、瘢痕FB三维培养模型 297
四、其他离体培养模型 300
第三节 无免疫动物瘢痕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300
一、移植人瘢痕无胸腺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300
二、移植人正常皮肤的无胸腺小鼠HS模型 301
三、无胸腺裸鼠无瘢痕性皮肤愈合模型 302
四、组织工程化瘢痕裸鼠模型 302
五、人瘢痕无胸腺大鼠移植模型 302
六、无胸腺鼠瘢痕移植模型的缺陷 302
第四节 有免疫动物瘢痕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302
一、概述 302
二、兔瘢痕动物模型 303
三、猪瘢痕动物模型 303
四、豚鼠瘢痕动物模型 304
五、有免疫动物瘢痕模型的评价 304
第五节 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304
一、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的建立方法及结果 304
二、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的实验结果与人类HS比较 306
三、兔耳能产生类似人HS样病变的原因分析 307
四、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应用 307
第六节 对现有瘢痕实验方法的评价 311
中篇 临床总论 314
内容提要 314
第二十一章 临床特点与病因学研究 315
第一节 瘢痕的发生率与临床特点 315
一、瘢痕的发生率 315
二、瘢痕的临床特点 315
第二节 影响瘢痕发生的内在因素 316
一、全身因素 316
二、局部因素 317
第三节 影响瘢痕发生的外在因素 317
一、伤口与手术切口 317
二、组织损伤程度 318
三、创面异物 318
四、创面血肿 318
五、创面感染 318
六、创面愈合时间 318
七、创面修复方法 318
八、其他治疗方法 319
九、慢性刺激 319
十、环境因素 319
第二十二章 瘢痕临床分类与诊断 320
第一节 瘢痕临床分类 320
一、瘢痕的分类方法 320
二、常见类型的瘢痕特征与治疗原则 320
第二节 瘢痕的诊断要求与模式 325
一、诊断要求 325
二、诊断内容 325
三、诊断模式 325
第三节 一般诊断方法 326
一、询问病史 326
二、体格检查 326
三、实验室检查 327
第四节 瘢痕的无创诊断技术 327
一、瘢痕硬度测定 327
二、瘢痕厚度测定 327
三、瘢痕表面温度测定 328
四、色度测定 328
五、黏弹性测定 329
六、其他 329
第五节 瘢痕增生、挛缩的分期和分度 329
一、增生性瘢痕临床分期和分度 329
二、挛缩性瘢痕临床分期和分度 330
第六节 瘢痕的鉴别诊断 331
一、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 331
二、瘢痕溃疡与瘢痕癌变 331
三、瘢痕疙瘩与皮肤隆突性纤维细胞肉瘤 332
四、瘢痕疙瘩与皮肤肉芽肿炎性病变 333
第七节 瘢痕临床评价方法 333
一、评价标准 333
二、温哥华瘢痕量表 333
三、改良的温哥华瘢痕量表 334
四、Sawada评分方法 334
五、瘢痕疙瘩综合评价标准 334
六、瘢痕评估研究现状 335
第二十三章 手术治疗和抗生素应用 337
第一节 手术治疗原则 337
一、手术时机 337
二、手术方案制定原则 337
三、手术操作基本原则 338
四、瘢痕治疗方法选择与操作原则 338
第二节 不同类型瘢痕手术方法选择 340
一、扁平瘢痕 340
二、凹陷性瘢痕 340
三、线状瘢痕 340
四、蹼状挛缩瘢痕 340
五、桥状瘢痕和赘状瘢痕 341
六、增生性瘢痕 341
七、挛缩性瘢痕 341
八、瘢痕疙瘩 341
第三节 瘢痕切除缝合术 341
一、直接切除缝合 341
二、分期切除缝合 342
三、瘢痕内切除 342
第四节 皮片移植术 342
一、皮片分类和适应证 342
二、皮片移植的技术操作 345
三、供皮区选择和处理 345
四、受皮区方法选择和准备 345
五、皮肤移植术固定 346
六、皮肤移植术后处理 346
七、皮片移植后成活过程 346
八、植皮失败原因与预防 347
九、皮片成活后变化 347
第五节 皮瓣移植术 347
一、任意型皮瓣 348
二、轴型皮瓣 350
三、皮瓣设计和形成原则 350
四、适应证与并发症 351
第六节 瘢痕皮再利用 351
一、瘢痕皮与正常全厚皮互换移植 351
二、瘢痕皮与正常全厚皮联合移植 353
三、网状瘢痕皮移植 354
四、瘢痕上皮皮浆回植 354
五、瘢痕皮微粒回植 355
六、瘢痕皮再利用评价 356
第七节 皮肤磨削术 356
一、发展史 356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356
三、器械设备 357
四、术前准备 357
五、麻醉方法 357
六、磨削手法 358
七、磨削深度 358
八、手术操作 359
九、术后处理 359
十、创面愈合过程 359
十一、辅助处理 360
十二、并发症处理 360
第八节 瘢痕手术前准备和手术后处理 360
一、手术前准备 360
二、手术后处理 361
第九节 瘢痕手术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 361
一、重视无菌技术 361
二、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361
三、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362
第二十四章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应用 364
第一节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概述 364
一、定义 364
二、皮肤扩张术发展史 364
第二节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 365
一、硅胶化学基础 365
二、医用硅胶制品的特点 365
三、扩张器结构及型号 365
第三节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组织改变与生长机制研究 366
一、皮肤软组织扩张后的组织学变化 366
二、皮肤扩张过程中组织生长机制的研究 367
第四节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技术特点和应用原则 369
一、技术特点 369
二、适应证及禁忌证 369
三、应用原则 369
第五节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操作程序 370
一、选择扩张部位 370
二、选择麻醉方法 370
三、选择扩张器埋置术切口 370
四、选择扩张器埋置层次 370
五、扩张器埋置术(一期手术) 370
六、注水扩张 371
七、扩张区皮肤面积测量 372
八、扩张器取出和扩张皮瓣转移术(二期手术) 372
第六节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瘢痕治疗中的应用 373
一、瘢痕性秃发治疗 373
二、面颈部瘢痕治疗 375
三、躯干部瘢痕治疗 377
四、四肢瘢痕治疗 377
第七节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及其防治 379
一、皮下间隙血肿 379
二、皮瓣下血肿 379
三、扩张器外露 380
四、皮下间隙感染 380
五、血清肿 380
六、扩张器故障 381
七、皮肤水泡形成 381
八、扩张后皮瓣坏死 381
九、脱发 381
十、其他并发症 381
第八节 新型皮肤扩张器的研制 382
一、对扩张器各构件的改进 382
二、评价 382
第二十五章 显微外科技术应用 383
第一节 显微外科概述 383
一、显微外科的发展 383
二、显微外科对现代外科发展的重要意义 384
三、显微外科临床基本知识 384
第二节 瘢痕治疗常用的游离皮瓣 387
一、游离皮瓣移植治疗瘢痕的特点 387
二、游离皮瓣移植治疗瘢痕的适应证 387
三、受区血管条件不佳时的对策 387
四、游离皮瓣移植治疗瘢痕供区选择原则 387
五、皮瓣移植后血管痉挛、血管栓塞的处理 388
六、临床常用的游离皮瓣 388
第三节 临床常用的躯干部皮瓣 388
一、肩胛部皮瓣 388
二、胸外侧皮瓣 389
三、胸三角皮瓣 389
四、胸脐皮瓣 390
五、下腹部皮瓣 390
六、腹股沟皮瓣 391
第四节 临床常用的四肢皮瓣 391
一、上臂外侧皮瓣 392
二、上臂内侧皮瓣 392
三、前臂桡侧皮瓣 393
四、前臂尺动脉皮瓣 393
五、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 394
六、前臂骨间背侧皮瓣 394
七、阔筋膜张肌皮瓣 395
八、股前外侧皮瓣 396
九、膝内侧皮瓣 396
十、小腿外侧皮瓣 397
十一、小腿内侧皮瓣 397
十二、足背皮瓣 398
十三、足底内侧皮瓣 398
十四、第一趾蹼皮瓣 399
第二十六章 真皮替代物的研制及其复合移植应用 400
第一节 真皮替代物概述 400
一、表皮细胞培养与真皮替代物诞生 400
二、真皮替代物的定义 400
三、真皮替代物的构成分类 400
四、真皮替代物的使用目的分类 404
五、真皮替代物研究的意义 405
第二节 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研制 405
一、脱细胞技术及其ADM诞生 405
二、真皮脱细胞方法 406
三、ADM的结构和成分 406
第三节 ADM血管化与复合皮移植方法研究 407
第四节 ADM在烧伤整形领域的应用 408
一、异体ADM 408
二、异种ADM 408
三、ADM在其他学科的应用 410
四、ADM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对策 410
第五节 ADM抗原性与炎性免疫反应特征 411
一、脱细胞方法与ADM抗原性 411
二、ADM的炎性免疫反应特征 411
三、ADM免疫原性的研究分析 412
第六节 ADM移植后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413
第七节 ADM对复合皮基膜区的重塑作用 414
一、ADM促进复合皮基膜区结构再生 414
二、研究复合皮基膜重构的意义 416
三、ADM保留基膜的价值 417
第八节 影响ADM稳定性的相关因素分析 417
一、生物材料与炎性反应 417
二、炎性免疫反应加速ADM降解和结缔组织增生 417
三、参与ADM降解的相关细胞及其调节因子 420
四、影响ADM降解和重塑的理化因素 422
五、ADM降解与重塑的辩证关系 423
第九节 ADM的作用机制 423
一、ADM引导组织再生的作用 424
二、ADM交联对真皮生物模板作用的影响 424
第十节 ADM产业化优势与未来组织工程 425
第二十七章 加压治疗 426
第一节 概述 426
一、概念 426
二、适应证 426
三、治疗原则 426
四、治疗方法 426
五、作用机制探讨 427
六、加压疗法的改进 428
七、注意事项 428
第二节 抗瘢痕压力衣的制作及其使用方法 429
一、概述 429
二、压力衣的测量及制作方法 429
三、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433
第三节 不同部位瘢痕的压力治疗方案 433
一、额部压力治疗 434
二、眼部压力治疗 434
三、鼻部压力治疗 434
四、唇部及口周压力治疗 434
五、面部广泛瘢痕压力治疗 434
六、耳压力治疗 435
七、颈部压力治疗 435
八、背部、胸部压力治疗 435
九、腰部、腹部压力治疗 436
十、腹股沟、大腿内侧上面、臀部、会阴部压力治疗 436
十一、大腿下段、膝、小腿上段压力治疗 436
十二、小腿下段、踝、足背压力治疗 436
十三、腋、臂上段、肩压力治疗 436
十四、肘、臂下段、前臂上段压力治疗 436
十五、前臂远段、腕关节、手背近段压力治疗 437
十六、手部压力治疗 437
第二十八章 药物治疗 438
第一节 概述 438
一、历史回顾与现状 438
二、常用药物及其应用 438
三、应用方法 441
四、药物注射后瘢痕组织病理变化 441
五、临床疗效标准 442
六、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442
第二节 抗瘢痕增生药物研究进展 442
一、作用靶标 442
二、抗增生性瘢痕天然调控因子 443
三、抗增生性瘢痕药物研究热点 444
四、展望 444
第三节 干扰素治疗病理性瘢痕 444
一、概述 444
二、应用方法 445
三、治疗效果 445
四、作用机制 446
五、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446
第四节 高液压瘢痕注射器的研制和临床应用 447
一、历史回顾 447
二、高液压注射法的临床意义和现状 447
三、结构特征和优点 447
四、使用方法 448
第五节 新型注射推进器的研究 448
一、简介 448
二、构造 448
三、使用方法 449
四、评价 449
第二十九章 放射治疗 450
第一节 常用射线种类及其性质 450
一、X线 450
二、放射性核素 450
第二节 发展史 450
一、X线治疗瘢痕史 450
二、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瘢痕史 451
第三节 放射治疗基本概念 451
一、放射强度 451
二、辐射剂量 451
三、吸收剂量 451
四、相关单位的换算 451
第四节 射线抑制瘢痕增生的理论基础 451
第五节 β射线敷贴治疗的皮肤反应 453
一、皮肤反应过程 453
二、皮肤反应机制 453
三、皮肤病理变化 453
第六节 X线放疗的基本原则 454
第七节 治疗方法 454
一、射线种类选择 454
二、放射途径选择 455
三、放射剂量选择 455
四、治疗方案和疗程选择 455
五、对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的放疗方案 455
第八节 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 456
一、皮肤敷贴器常用核素的选择 456
二、敷贴常用放射性核素种类及物理特性 456
三、临床常用放射性核素敷贴器 456
四、敷贴器屏蔽材料选择原则 457
五、操作规程 457
六、具体实施方法 458
七、防护原则 458
八、疗效 458
九、副作用及治疗 458
十、敷贴治疗注意事项 459
第九节 放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459
一、放疗效果 459
二、副作用 459
第三十章 硅凝胶应用 461
第一节 医用硅胶构成、制品及其特性 461
一、构成 461
二、制品 461
三、理化特性 461
四、生物学特性 461
第二节 医用硅胶制品的创面应用 461
一、硅油在创面处理中的应用 461
二、硅橡胶人工皮的研究与应用 462
三、硅凝胶膜在创面的应用研究 462
第三节 硅酮凝胶在瘢痕防治中的应用 462
一、适应证 462
二、禁忌证 462
三、产品类型及使用方法 462
四、观察指标及效果 463
五、并发症及其处理 463
六、临床应用 463
七、作用机制 463
第四节 瘢痕贴的作用研究 464
一、对瘢痕组织的影响 464
二、对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465
第三十一章 激光治疗 466
第一节 医用激光的基本原理 466
第二节 激光的物理特性 466
一、相干性 466
二、亮度 466
三、方向性 466
四、单色性 467
第三节 常用医学激光的种类 467
第四节 激光对皮肤组织的生物效应 468
一、皮肤的光学特性 468
二、激光的生物效应 468
三、弱激光的生物刺激作用 468
第五节 激光功率的测量 468
第六节 常用的激光治疗方法 469
一、切割术 469
二、凝固术 469
三、汽化术 469
四、散焦照射 469
第七节 激光在瘢痕治疗中的应用 469
第八节 激光在整形美容外科中的应用 470
一、凝固、炭化治疗 470
二、选择性光热治疗 470
三、光动力学治疗 472
四、激光美容手术 472
五、激光换肤 472
六、非组织切除性低能激光器在皮肤老化中的作用 472
第三十二章 冷冻治疗 473
第一节 历史概况 473
第二节 治疗原理 473
一、冷冻疗法引起的组织反应 473
二、冷冻组织临床变化 473
三、冷冻组织分子变化 473
四、冷冻治疗瘢痕的组织学变化 473
第三节 常用冷冻源及其沸点 473
第四节 冷冻方法 474
第五节 影响冷冻疗效的因素 474
第六节 冷冻治疗并发症及其处理 475
第七节 治疗注意事项 475
第三十三章 物理康复治疗 476
第一节 瘢痕的物理治疗 476
一、紫外线 476
二、激光 477
三、超声疗法 478
四、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 479
五、等幅中频正弦电疗法 480
六、石蜡疗法 480
七、红外线疗法 480
八、水浴 480
九、直流电疗法 481
十、超短波疗法 481
十一、高压氧治疗 481
十二、放射治疗 481
十三、加压疗法 481
十四、硅凝胶治疗 481
十五、冷冻疗法 481
第二节 运动疗法 481
一、基本概念 481
二、运动疗法的重要性 481
三、常用方法 482
四、常见部位瘢痕的运动疗法 482
第三节 瘢痕康复的综合治疗 486
一、康复治疗的种类 486
二、康复治疗的内容和时机 486
三、精神康复治疗 487
四、功能康复治疗 487
第四节 新型瘢痕治疗器的研究 488
一、设计原理 488
二、构造 488
三、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88
四、评价 488
第三十四章 中医药治疗 489
第一节 病因及发病机制 489
第二节 临床表现 489
第三节 中医治疗 489
一、内治法 489
二、外治法 490
三、内外结合疗法 490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疗法 491
第五节 瘢痕的中医药防治机制研究进展 491
一、中药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491
二、中药对胶原代谢的影响 492
三、中药促进肉芽组织上皮化 492
四、中药与瘢痕组织内血液和营养供应 492
五、中药对瘢痕组织内微量元素和自由基的影响 492
第六节 苦参碱对病理性瘢痕作用的研究 493
一、苦参碱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493
二、苦参碱对兔耳增生性瘢痕作用的体内研究 495
三、临床应用研究 496
第七节 “促愈瘢痕消”对病理性瘢痕作用的研究 496
一、“促愈瘢痕消”简介 496
二、“促愈瘢痕消”微量元素测定 496
三、“促愈瘢痕消”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合成影响的实验研究 497
四、“促愈瘢痕消”对兔耳增生性瘢痕作用的实验研究 499
五、“促愈瘢痕消”对兔耳创面愈合的影响 501
第三十五章 心理治疗 502
第一节 美容医学心理学的内容 502
一、容貌审美心理学 502
二、容貌发展心理学 502
三、美容社会心理学 502
四、美欲动机和行为 502
五、求美者人格与心理类型 502
六、美容受术者的心理 502
七、容貌缺陷心理学 502
八、美容心理咨询 502
九、心理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503
十、心理美容疗法 503
第二节 体象与美容医学 503
一、体象概念 503
二、体象的特点与意义 503
三、体象与美容医学 503
第三节 容貌形体与审美心理学 503
一、容貌与形体美的概念 503
二、容貌审美标准与判断 504
三、容貌审美的特点 504
第四节 美容心理咨询 504
一、美容咨询的含义 504
二、美容心理咨询的意义 504
三、美容心理咨询的目的 504
四、美容心理咨询的原则 504
第五节 瘢痕患者的心理状态 504
一、创伤、烧伤早期患者的心理状态 504
二、创伤、烧伤后期患者的心理状态 505
第六节 瘢痕患者的心理治疗与护理 505
第三十六章 医用黏合剂的应用 507
第一节 概述 507
一、研究背景 507
二、研究状况 507
三、医用黏合剂的必备条件 507
四、医用黏合剂的种类及用途 508
五、目前临床常用的医用黏合剂 509
第二节 WAB生物黏合剂性能简介 510
一、组成及性状 510
二、作用及原理 510
三、安全性及有效性 511
四、临床用途 511
五、临床意义 511
第三节 WAB生物黏合剂在预防手术切口术后瘢痕中的应用 512
一、特点 512
二、适应证 512
三、禁忌证 512
四、减轻瘢痕原理 512
五、WAB生物黏合剂黏合切口操作步骤 512
六、临床效果 513
七、注意事项 513
第四节 WAB生物黏合剂在预防皮肤移植术后瘢痕中的应用 513
一、特点 513
二、适应证 513
三、作用及原理 514
四、操作步骤 514
五、术后处理 515
六、临床效果 515
七、注意事项 515
第五节 WAB生物黏合剂在其他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515
一、黏合神经 515
二、眼科手术 515
三、黏合血管 515
四、黏合内脏平滑肌 515
第三十七章 瘢痕手术的麻醉选择 516
第一节 瘢痕患者的特点与麻醉选择 516
第二节 麻醉选择与术前处理 517
一、瘢痕手术麻醉选择原则 517
二、麻醉前准备和用药 517
第三节 局部麻醉 518
一、常用的局麻药物 518
二、局麻药的不良反应 519
三、常用的局部麻醉方法 519
四、椎管内阻滞麻醉 520
第四节 全身麻醉 521
一、麻醉诱导 521
二、气管插管 521
三、麻醉维持 523
四、麻醉期监测 524
五、麻醉期管理 525
六、苏醒期管理 525
第五节 术后镇痛和术后随访 525
第三十八章 瘢痕护理 527
第一节 瘢痕分期的护理特点 527
一、增生期瘢痕的护理特点 527
二、成熟期瘢痕的护理特点 527
第二节 瘢痕手术护理 527
一、游离皮片移植术的护理 527
二、带蒂皮瓣转移术的护理 528
三、游离皮瓣转移术的护理 529
四、复合皮移植术的护理 530
第三节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护理 531
一、扩张器埋置术(一期手术)的护理 531
二、扩张器注水(扩张期)的护理 532
三、扩张器二期手术的护理 533
四、皮肤扩张术的主要并发症及其护理 533
五、出院指导与随访 534
第四节 重要部位瘢痕的手术护理 534
一、头面部瘢痕的手术护理 534
二、颏颈部瘢痕的手术护理 535
三、腋窝及腘窝瘢痕的手术护理 536
四、手部瘢痕的手术护理 536
五、会阴及肛门部位瘢痕手术的护理 537
第五节 烧伤创面的护理 537
一、烧伤创面护理原则 537
二、常用的创面处理方法 537
三、特殊部位烧伤的护理 539
四、特殊原因烧伤的护理 541
第三十九章 瘢痕预防 544
第一节 概述 544
第二节 瘢痕形成前的预防 544
一、医源性瘢痕的预防 544
二、非医源性瘢痕的预防 545
第三节 瘢痕形成期的预防 546
一、加压疗法 546
二、药物疗法 546
三、放射治疗 547
四、功能康复综合疗法 547
五、综合治疗 547
六、分子治疗 548
七、展望 548
第四十章 瘢痕的国际化认识和防治动态疗法 549
第一节 瘢痕整形的国际化认识 549
一、瘢痕定义 549
二、瘢痕的美学描述 549
三、瘢痕的医学描述 549
四、瘢痕评估 550
五、瘢痕修整原因 551
六、治疗前准备 551
七、治疗 552
第二节 损伤修复与瘢痕形成的国际化认识 556
一、成人皮肤损伤的生物学修复 556
二、胎儿皮肤创伤的生物学修复 559
三、成人损伤的病理性修复 560
第三节 瘢痕防治的国际化认识 562
一、瘢痕分类 562
二、预防 563
三、治疗 563
第四节 瘢痕防治动态疗法 566
下篇 临床各论 570
内容提要 570
第四十一章 头皮瘢痕 571
第一节 头皮组织结构特点 571
第二节 头皮瘢痕临床特征 571
第三节 瘢痕性秃发修复方法 571
第四节 皮肤扩张术在头部的应用 572
一、适应证 572
二、具体方法 572
三、效果评价 574
四、并发症防范 574
第四十二章 眉部瘢痕 575
第一节 眉部解剖生理特点 575
第二节 眉缺损 575
一、病因 575
二、临床表现 575
三、治疗方法 575
四、注意事项 578
第三节 眉移位 578
一、病因 578
二、临床表现 578
三、手术方法 578
第四十三章 眼部瘢痕 579
第一节 眼部解剖生理特点 579
一、眼眶 579
二、眼睑 579
三、泪器 580
第二节 眼睑扁平瘢痕 581
第三节 眼睑外翻 581
一、病因 581
二、病理表现 581
三、临床表现 581
四、诊断要点 581
五、治疗方法 581
第四节 眼睑内翻 585
一、病因 585
二、临床表现 585
三、手术治疗 586
第五节 眼眦部瘢痕畸形 586
一、病因 586
二、临床表现 586
三、常见类型及修复方法 586
第六节 睑球粘连 588
一、病因 588
二、临床表现 588
三、诊断要点 588
四、处理原则与方法 588
第七节 睫毛缺失 589
一、概述 589
二、修复方法 589
第八节 睑缺损 590
一、概述 590
二、诊断要点 590
三、修复原则与方法 590
第九节 眼窝缩窄 591
一、概述 591
二、诊断要点 591
三、治疗方法 591
第十节 泪点外翻 593
一、概述 593
二、分类及治疗方法 593
第四十四章 耳部瘢痕 594
第一节 耳廓应用解剖 594
第二节 耳廓皮肤瘢痕增生 594
一、概述 594
二、临床表现 594
三、手术方法 594
第三节 耳廓粘连畸形 596
一、概述 596
二、手术方法 596
第四节 外耳道口狭窄和闭缩 596
一、概述 596
二、手术方法 596
第五节 菜花耳畸形 596
一、概述 596
二、手术方法 596
第六节 耳轮瘢痕并部分耳轮缺损 596
一、概述 596
二、手术方法 596
第七节 耳垂瘢痕 598
第八节 烧伤后耳缺失 598
第四十五章 鼻部瘢痕 599
第一节 应用解剖 599
一、鼻表面解剖 599
二、鼻骨与软骨支架 599
三、鼻的血管和神经 599
第二节 表浅瘢痕 599
一、创伤性色素沉着 599
二、天花及痤疮后遗瘢痕 599
第三节 深部瘢痕 600
一、鼻翼瘢痕 600
二、鼻小柱瘢痕 600
三、鼻尖瘢痕 601
四、鼻部广泛性瘢痕 601
五、鼻孔瘢痕性狭窄与闭锁 601
六、鼻部其他瘢痕及错位愈合 603
第四十六章 唇周瘢痕 604
第一节 应用解剖 604
第二节 口周瘢痕及其修复原则 604
一、病因 604
二、临床表现 604
三、修复原则 605
第三节 小口畸形 605
一、概述 605
二、修复方法 605
第四节 口角歪斜 606
第五节 口唇外翻 607
一、概述 607
二、手术方法 607
第六节 唇裂继发瘢痕畸形 609
一、概述 609
二、手术方法 610
第四十七章 颊部瘢痕 612
第一节 颊部解剖特点 612
第二节 一般治疗原则与手术前后处理 612
一、颊部瘢痕种类 612
二、治疗原则 612
第三节 颊部瘢痕治疗方法 613
一、切除缝合 613
二、游离植皮 613
三、皮瓣转移 613
四、扩张器应用 614
五、磨削治疗 614
六、显微美容修复 614
第四十八章 颌颈胸部瘢痕 616
第一节 颈部应用解剖 616
一、概述 616
二、颈部分区及其内容 616
三、颏颈角与颌颈角 617
四、颈部体表标志 617
五、皮肤及浅筋膜 617
六、皮神经 617
七、浅静脉 617
第二节 病因学 617
第三节 颈部瘢痕的临床特征及分类 618
一、临床特征 618
二、分类 618
第四节 手术治疗 619
一、治疗目的与时机 619
二、手术原则 619
三、麻醉方法 620
四、瘢痕切除 620
五、创面修复 620
六、颌颈角重建 627
七、术前准备 629
八、术后处理 629
第五节 颈部瘢痕挛缩的预防 629
一、促进创面早日愈合 629
二、保持颈后仰位与妥善固定 629
三、早期活动与康复治疗 630
第四十九章 躯干瘢痕 631
第一节 躯干瘢痕的特点 631
第二节 躯干瘢痕的治疗 632
一、瘢痕切除直接缝合 632
二、瘢痕切除中厚皮片游离移植 632
三、皮瓣转移术 633
四、腹壁瘢痕切除与腹壁提紧术 633
第五十章 上肢瘢痕 635
第一节 腋部瘢痕 635
一、腋窝的构成 635
二、腋部瘢痕特点 635
三、腋部瘢痕畸形的分类 635
四、腋部瘢痕的治疗 635
第二节 肘部瘢痕 639
一、概述 639
二、肘屈侧瘢痕的治疗 639
三、肘伸侧瘢痕的治疗 640
四、肘部环状瘢痕挛缩 642
第三节 手部瘢痕 643
一、手部的应用解剖 643
二、手的姿势与功能 647
三、手部瘢痕的特点 647
四、手部瘢痕的分类 648
五、手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治疗原则 649
六、手部瘢痕修复方法 650
七、手部瘢痕畸形康复治疗 662
第五十一章 下肢瘢痕 664
第一节 概述 664
第二节 腹股沟部瘢痕 664
一、特点 664
二、治疗 664
第三节 臀部与大腿后侧瘢痕 664
一、特点 664
二、治疗 665
第四节 腘窝部瘢痕 665
一、特点 665
二、治疗 665
第五节 小腿部瘢痕 666
一、特点 666
二、治疗 666
第六节 踝关节部瘢痕 669
一、特点 669
二、治疗 670
第七节 足部瘢痕 671
一、足背瘢痕 671
二、足底瘢痕 672
第五十二章 会阴部瘢痕 674
第一节 解剖生理特点 674
第二节 发病情况 674
第三节 畸形分类及其特征 674
一、会阴周围型瘢痕挛缩畸形 674
二、会阴中央型瘢痕挛缩畸形 675
三、其他分型 675
第四节 手术治疗 675
一、术前准备 675
二、手术方法 676
三、术后处理 677
第五十三章 喉气管食管瘢痕性狭窄 678
第一节 喉、气管瘢痕性狭窄 678
一、病因与预防 678
二、诊断 678
三、治疗 679
第二节 气管瘘与气管环缺损 679
一、病因 679
二、预防 680
三、分型与治疗 680
第三节 食管瘢痕性狭窄 680
一、病因 680
二、诊断 681
三、治疗 681
第五十四章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 683
第一节 子宫切口的愈合过程 683
第二节 影响子宫切口愈合的因素 683
第三节 瘢痕子宫的再妊娠及其处理 684
一、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的再妊娠 684
二、瘢痕子宫妊娠的人工流产 685
三、瘢痕子宫妊娠的中期引产 686
四、瘢痕子宫妊娠的分娩 686
第四节 瘢痕子宫的再次剖宫产术 687
第五十五章 泌尿道瘢痕性狭窄 690
第一节 输尿管瘢痕性狭窄 690
一、创伤性输尿管瘢痕性狭窄 690
二、炎症性输尿管瘢痕性狭窄 690
三、结石性输尿管瘢痕性狭窄 692
四、输尿管瘢痕性狭窄的外科治疗 692
第二节 尿道瘢痕性狭窄 698
一、创伤性尿道瘢痕性狭窄 698
二、炎症性尿道瘢痕性狭窄 699
三、尿道瘢痕性狭窄的外科治疗 701
第五十六章 硬脊膜外瘢痕粘连与肌腱粘连 711
第一节 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外瘢痕粘连 711
一、病因 711
二、发病机制 711
三、病理改变 711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712
五、瘢痕粘连的评定标准 712
六、预防措施 713
七、治疗 715
八、动物实验研究 715
第二节 肌腱粘连的形成及其预防 715
一、肌腱的组织结构 715
二、肌腱的营养 716
三、肌腱的愈合 716
四、肌腱粘连的形成 716
五、肌腱粘连的预防 716
第五十七章 腹腔及其脏器间的瘢痕粘连 718
第一节 病因与分类 718
一、引起腹内粘连或粘连索带的常见因素 718
二、分类 718
第二节 病理生理 718
一、先天性腹腔粘连与粘连性肠梗阻 718
二、后天性腹腔粘连与粘连性肠梗阻 719
三、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因素 719
四、手术后肠粘连的病理生理 719
第三节 临床表现 719
一、病史 719
二、症状 720
三、体征 720
四、辅助检查 720
第四节 诊断 720
第五节 治疗 720
一、非手术疗法 720
二、手术疗法 721
第六节 预防 723
一、手术操作注意事项 723
二、腹内药物或屏障物品的预防性应用 723
第五十八章 瘢痕疙瘩 724
第一节 定义 724
第二节 流行病学 724
一、发病率 724
二、部位 725
三、病因 725
四、数量、大小与病程 726
五、国际综合报道 726
第三节 组织形态学及免疫学改变 726
一、组织形态学改变 726
二、瘢痕疙瘩免疫学变化 727
第四节 发病机制研究 727
一、组织细胞功能异常 727
二、细胞外基质异常变化 730
三、生长因子/细胞因子作用 731
四、细胞凋亡因素 732
五、免疫学因素 732
六、遗传因素 732
七、激素因素 732
八、力学或机械因素 734
九、其他因素 734
第五节 肿瘤特性研究及肿瘤源性学说 735
一、临床特征 735
二、遗传性 735
三、基因调控 735
四、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736
五、端粒酶调节 736
六、瘢痕疙瘩的治疗 737
七、瘢痕疙瘩发生的肿瘤源性学说 737
第六节 临床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 738
一、病因 738
二、临床表现 738
三、诊断 738
四、鉴别诊断 740
第七节 临床分类与病情和疗效判断 740
一、瘢痕疙瘩临床分类 740
二、瘢痕疙瘩病情严重程度判断 743
三、瘢痕疙瘩疗效判断标准 743
第八节 治疗研究 743
一、手术治疗 744
二、药物注射治疗 745
三、表浅X线照射治疗 746
四、电子线照射治疗 748
五、32 P胶体注射治疗 748
六、硅凝胶膜应用 749
七、压力疗法 749
八、激光治疗 749
九、冷冻治疗 750
十、生物学防治 750
十一、综合治疗 750
十二、中医药治疗 751
第九节 胸部瘢痕疙瘩 751
一、特点 751
二、防治 752
第十节 耳垂瘢痕疙瘩 754
一、病因 754
二、病理 754
三、临床表现 754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755
五、治疗 755
六、预防 756
第十一节 剖宫产术后腹壁瘢痕疙瘩的治疗 757
一、概述 757
二、临床治疗研究 757
三、各种治疗方法的评价 758
第五十九章 瘢痕恶变 759
第一节 皮肤瘢痕癌 759
一、发病率 759
二、分类 759
三、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 759
四、转移途径 760
五、临床表现 760
六、诊断 761
七、治疗 761
八、预防 762
九、预后 762
第二节 肺瘢痕癌 763
一、定义 763
二、发病率 763
三、病因 763
四、瘢痕癌变机制 763
五、病理特征 764
六、放射学表现 765
七、诊断 766
八、治疗 767
九、预后 767
第六十章 痤疮瘢痕 768
第一节 病因 768
第二节 发病机制 768
第三节 临床表现 769
一、好发人群 769
二、好发部位 769
三、种类 769
第四节 诊断 771
第五节 治疗 772
一、换肤术 772
二、钻孔技术 774
三、凹陷填充术 774
四、潜行分离术 775
五、切除缝合术 775
第六节 预防 775
第六十一章 常用瘢痕整形材料、药物及器械 776
第一节 弹力套 776
第二节 瘢痕霜 776
第三节 瘢痕贴 778
第四节 疤复新 779
第五节 扩张器 779
第六节 康瑞保 780
第七节 金因肽 781
第八节 瞬康医用胶 782
第九节 微晶祛疤仪 782
第六十二章 临床病例照片选登 784
第一节 扁平瘢痕 784
病例1:面部扁平瘢痕切除胶黏合术治疗 784
病例2:面部扁平瘢痕切除多Z成形术治疗 785
病例3:面部扁平瘢痕切除局部皮瓣转移术治疗 785
病例4:面部扁平瘢痕切除分区植皮术治疗 786
病例5:面部扁平瘢痕磨削术治疗 786
病例6:前臂扁平瘢痕削除术治疗 787
病例7:肩部扁平瘢痕削除术治疗 787
病例8:前臂扁平瘢痕术中扩张皮瓣转移术治疗 788
病例9:前臂扁平瘢痕术中扩张皮瓣转移术治疗 788
病例10:面部大面积扁平瘢痕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转移修复术治疗 789
病例11:面部扁平瘢痕和瘢痕性秃发扩张皮瓣转移和植皮术治疗 790
病例12:面部扁平瘢痕扩张皮瓣转移术治疗 791
病例13:面部扁平瘢痕和瘢痕性秃发扩张皮瓣转移和植皮术治疗 792
病例14:颈胸部瘢痕切除植皮后色素沉着非手术治疗 793
第二节 凹陷性瘢痕 793
病例1:鼻部凹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