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我们生活的概念世界 1
1.1概念的体验性 2
1.2概念的范畴 3
1.3概念的可变性 5
1.4概念的可整合性 6
第二章 概念整合要素、形式、机理 10
2.1空间、网络 11
2.2框架与心智空间 15
2.3表征、映射、投射 17
2.3.1表征 17
2.3.2映射 19
2.3.3投射 21
2.4类推、非类推、象似性 21
2.5压缩与关系 22
2.5.1变化与压缩 24
2.5.2因果关系 27
2.5.3时间、空间关系 27
2.5.4身份关系 28
2.5.5部分与整体关系 30
2.5.6特征、范畴、意图关系 32
2.6概念整合的基本形式 34
2.6.1非组合性概念整合 35
2.6.2糅合型整合 36
2.6.3截搭型整合 40
2.7意义成因的整合机理 41
2.8比喻的实质意义成因 47
第三章 新创结构与新创意义 50
3.1意义的来源 50
3.2新创结构与新创意义 51
3.3新创结构的生成 53
3.4词语与新创意义 56
3.5隐喻与新创结构 60
3.6对语言不完备性的救助 64
第四章 隐喻与概念整合 67
4.1对隐喻的传统认识 67
4.2对应连通与整合 70
4.3类推连通与概念整合 72
4.4部分与整体连通的概念整合 74
4.5普通与具体连通的概念整合 75
4.6相关性与概念整合 76
4.6.1相关性与概念压缩 78
4.6.2相关性的几个问题 82
4.7隐喻映射机理与概念整合 84
4.7.1域图式、域范畴 85
4.7.2隐喻关系映射和属性映射 87
4.7.3关系映射、属性映射的局限性 89
4.7.4映射的不对称 90
4.7.5映射与新创意义 91
4.8新奇隐喻、不透明隐喻的整合 92
4.8.1空间维度 95
4.8.2整合机理 96
4.8.3意义成因与映射连通激活 97
4.9概念隐喻争议问题 100
4.9.1语义真值分析的局限性 101
4.9.2隐喻象似性 102
4.9.3属性范畴 103
4.9.4隐喻比较 106
4.9.5映射与理解 106
4.9.6自动利用关联映射 108
第五章 形式整合与意义 112
5.1形式和意义 112
5.2语言文字形式和意义 113
5.3字面形式、非字面形式和意义 116
5.4短语结构 120
5.4.1定心结构词语 120
5.4.2向心复合词语 126
5.4.3杂交词 129
5.5《说文解字》的构词理念 130
5.6双动词句 133
5.7语法、新创、形式 136
第六章 诗歌的整合思维 141
6.1诗歌的意象性 141
6.2诗歌整合形式 142
6.2.1图式整合 143
6.2.2映像整合 145
6.2.3拟象整合 146
6.3视觉空间和艺术空间的意义 147
6.4隐喻图像连通 148
6.5形式和意义的映像整合 149
6.6虚空维度与图式化视域 152
第七章 文学翻译与整合 155
7.1文字符号意义、原文文本 156
7.2概念整合与译文文本 157
7.3默认值与整合 159
7.4认知参照点与整合 161
第八章 概念整合理论的探讨与发展 165
8.1空间维度问题:六空间论 165
8.2整合层序问题 171
8.2.1首序整合 171
8.2.2二序整合 173
8.2.3三序整合 176
8.3有形支点问题 178
8.4心智空间、概念域、多空间模型问题 184
8.5语义域与概念整合问题 186
8.6分解问题 187
8.7人的尺度、分劈、槽孔值问题 189
8.8概念整合控制问题 196
8.8.1约束机制 197
8.8.2“合并”不是“整合” 197
8.9非真实运动和虚像变化问题 198
8.10背景、感情、文化问题 201
第九章 概念整合:超越了语言学 203
9.1概念整合给我们的科学启示 203
9.2概念整合和计算机图像传输 205
9.3本体共享知识域的整合 208
主要参考文献 213
主要术语对照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