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洋务革新派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1
一 生平及洋务教育实践活动 2
(一)生平简介 2
(二)洋务教育实践活动 3
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指导思想 4
(一)“中体西用”思想的演变 4
(二)“中体西用”办学指导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5
(三)“中体西用”思想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7
(四)“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及其价值 10
三 学校教育制度改革思想及其实践 11
(一)改革传统教育的思想 11
(二)建立近代学制系统的思想 12
(三)建立近代师范教育体系的思想 13
(四)建立现代教育行政机构的思想 14
四 借鉴国外教育经验的思想 15
(一)以外洋为法式 15
(二)“西洋不如东洋” 15
第二章 维新改良派康有为等的“变科举、兴学校”教育思想 17
一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生平及教育实践活动 18
(一)康有为的生平及教育实践活动 18
(二)梁启超的生平及教育实践活动 20
(三)严复的生平及教育实践活动 21
二 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思想 22
(一)康有为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思想 22
(二)梁启超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思想 24
(三)严复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思想 26
三 “变科举、兴学校”思想 27
(一)康有为关于“变科举、兴学校”思想 27
(二)梁启超关于“变科举、兴学校”思想 28
(三)严复关于“变科举、兴学校”思想 29
四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思想 30
(一)注重西学的教学内容观 30
(二)讲求实证的教学方法观 32
五 儿童教育、女子教育和师范教育思想 32
(一)儿童教育思想 33
(二)女子教育思想 33
(三)师范教育思想 34
第三章 民主革命派蔡元培的“尚自然、展个性”教育思想 36
一 生平及教育实践活动 36
(一)生平简介 36
(二)教育实践及其贡献 37
二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思想 39
(一)“五育并举”教育方针思想的演变发展过程 39
(二)“五育”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 39
(三)“五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43
三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高等教育思想及实践 44
(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 44
(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 48
(三)改革管理制度 50
四 “尚自然、展个性”的个性教育思想 50
(一)“尚自然、展个性”是对传统旧教育的批判 50
(二)“尚自然、展个性”是“健全人格”教育的要求 51
(三)“尚自然、展个性”教育的具体方法 52
第四章 职业教育派黄炎培的“大职业主义”教育思想 53
一 生平及教育实践活动 53
(一)生平简介 53
(二)教育实践活动 55
二 职业教育的性质与作用思想 57
(一)职业教育的性质及其特点 57
(二)职业教育的作用及其地位 58
三 “社会化、科学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61
(一)职业教育的社会化 61
(二)职业教育的科学化 63
四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职业教育教学原则 64
(一)手脑并用 65
(二)做学合一 65
(三)“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原则实践 66
五 “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67
(一)“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思想 67
(二)“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 68
六 “大职业主义”教育思想简评 68
(一)“大职业主义”教育思想的进步性 69
(二)“大职业主义”教育思想的科学性 70
(三)“大职业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70
第五章 生活教育派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 72
一 生平及教育实践活动——生活教育基础论 72
(一)生平简介 72
(二)教育实践活动 75
二 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本体论 78
(一)生活教育的实质 78
(二)“生活即教育”的含义 79
(三)“生活即教育”与“教育即生活”的区别 80
三 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范围论 81
(一)“社会即学校”的本质及其要求 81
(二)“社会即学校”与“学校即社会”的区别 82
四 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途径论 83
(一)以“做”为中心 83
(二)“教学做合一”与“从做中学”的区别 84
五 为创造而教育——生活教育实质论 85
(一)创造教育的目的 85
(二)创造教育的“六大解放” 86
六 培养一流教师——生活教育师资论 87
(一)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87
(二)教师的职能 88
(三)教师的类型 88
(四)一流教师的素质 89
第六章 乡村教育派(上):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 91
一 生平及教育实践活动 92
(一)生平简介 92
(二)教育实践活动 94
二 平民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98
(一)中西兼综教育打下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 98
(二)法国华工识字教育的初步实践尝试 98
(三)定县试验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99
(四)海外推广使其臻于完善 99
三 平民教育的性质、目的与特点 100
(一)性质 100
(二)目的:除文盲,作新民 101
(三)特点 102
四 平民教育的内容:四大教育 105
(一)文艺教育 105
(二)生计教育 106
(三)卫生教育 107
(四)公民教育 108
(五)四大教育的连锁关系 108
五 平民教育的途径:三大方式 109
(一)学校式 109
(二)社会式 110
(三)家庭式 110
第七章 乡村教育派(下):梁漱溟的“乡农教育”思想 111
一 生平及教育实践活动 111
(一)生平简介 111
(二)教育实践活动 112
二 伦理本位,职业分途 114
(一)伦理本位 114
(二)职业分途 115
(三)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 116
三 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应从发展乡村教育入手 117
(一)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关键是创造新文化 117
(二)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最佳途径是乡村建设 119
四 改变农村的社会现状,建设新文明的中国 120
(一)乡村教育的目的是建设新文明 120
(二)建设新组织,推进乡村教育 120
五 以文化改造和精神教育为核心开展乡村教育 121
(一)乡村教育的核心是精神陶炼 121
(二)乡村教育的具体内容 122
六 采用乡农学校的形式,引导农村实现“乡治”与“村治” 123
(一)乡村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乡农学校 123
(二)社会本位的教育设计 124
第八章 儿童教育派陈鹤琴的幼稚园“活教育”思想 126
一 生平及教育实践活动 126
(一)生平简介 126
(二)教育实践活动 127
二 “活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形成过程及其深远影响 131
(一)“活教育”的儿童心理学基础 131
(二)“活教育”思想的形成 134
(三)“活教育”的内涵 135
(四)“活教育”思想的深远影响 136
三 “活教育”的“做人”目的论 137
(一)教人“做人”的教育目的 137
(二)培养目标的规格 138
四 “活教育”的“整合”课程论 140
(一)源自生活的课程观 141
(二)“五指活动”的课程结构 142
(三)以大自然和大社会为内容的教材观 143
(四)系统化的课程编制思想 144
五 “活教育”的“多元”教学模式 146
(一)整个教学法 146
(二)暗示教学法 147
(三)分团教学法 147
(四)生活教学法 147
(五)活动教学法 148
六 “活教育”的立体“四步”教育过程论 148
(一)幼稚园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相统一的立体过程 149
(二)“四步”教学过程思想 152
七 “活教育”教学法的原则体系 153
(一)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153
(二)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154
(三)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154
(四)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154
(五)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154
(六)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155
(七)比较教学法 155
(八)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155
(九)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155
(十)用替代的方法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155
(十一)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156
(十二)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156
(十三)教学游戏化 156
(十四)教学故事化 157
(十五)教师教教师 157
(十六)儿童教儿童 157
(十七)精密观察 157
八 “活教育”的操作方法体系 158
(一)以“做”为中心 158
(二)游戏教学法 159
(三)教学手段与玩教具 160
(四)“十五条”具体教学要求 161
九 “活教育”的互动师生关系论 164
(一)儿童中心的新型师生关系 164
(二)“做”为基础的师生互动模式 165
十 “活教育”思想的特色 165
(一)本土化特色 165
(二)现代化特色 167
(三)科学化特色 169
(四)国际化特色 170
(五)操作化特色 171
后记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