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通史 2 秦汉三国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台湾)陈致平著
  • 出 版 社:广州:花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36023200
  • 页数:533 页
图书介绍:

秦汉三国五百年历史要略总述 1

第一章 秦代大一统 19

附:秦世系总表 19

秦皇统一后十五年大事表 21

第一节 秦代一统后的内政建革 23

一、始建“皇帝”尊号 23

二、改正朔、易服色 23

三、废封建于全国置郡县 24

附:郡县两级官制表 25

乡官组织表 25

秦统一后先后所置四十一郡表 26

四、厘订中央官制,建立三权分立之政府 28

附:秦代中央官制简表 29

武功爵表 30

五、统一文字、货币与度量衡 31

六、开辟交通与广修驰道 32

第二节 秦皇的开疆拓土 33

一、秦皇的南征闽越、北逐匈奴、与建筑万里长城 33

二、秦皇的巡行天下,立石颂功德 34

附注释 37

第二章 秦帝国的崩溃 39

第一节 嬴秦暴政 41

一、刑戮残酷 41

二、奴役人民 42

三、镇压反动与钳制思想 43

第二节 秦始皇之死 45

第三节 暴秦之亡 47

一、沙丘之变 47

二、山东民变与六国复兴 48

三、秦宫廷中的政变 51

四、项氏叔侄与刘邦的起兵 53

五、项羽巨鹿之战 55

六、刘邦破关灭秦 57

附注释 60

附录:近年有关秦代历史的重要考古发现 61

第三章 楚汉之争 67

第一节 项羽分封 69

附:项羽分封十八王国表 71

第二节 刘项之战 74

附注释 81

第四章 西汉 83

西汉疆域百零三郡国表 85

西汉大事年表 87

西汉帝系表 94

第一节 汉高祖的称帝建国与削平反侧 95

第二节 西汉初政 98

一、汉初政风—萧规曹随 99

二、宫廷政权之争 100

三、文景之治 102

四、吴楚七国之乱 105

汉初群王封建演变表 108

五、汉初之社会民生 110

附注释 111

第三节 汉武帝的大时代 114

一、汉武帝时代对外的大经略 115

(一)北方对于匈奴的大战斗 116

(1)匈奴的强大 116

(2)马邑之谋—汉与匈奴邦交的破裂 118

(3)汉武帝与匈奴的大战斗 118

1.元光六年之战附图一 118

2.元朔二年之战附图二 119

3.元朔五年之战附图三 120

4.元朔六年之战附图四 121

5.元狩二年之战附图五、六 121

6.元狩四年之大主力战附图七 123

7.与匈奴之休战附图七 124

8.太初以后与匈奴战争之再起 125

(4)苏武的出使匈奴 126

附注释 127

(二)西方对于西域的大经略 128

(1)西域的情况 128

附:西域诸国略表 129

(2)张骞凿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探险家 134

(3)张骞再使西域 135

(4)汉武帝征姑师楼兰 136

(5)汉武帝结乌孙伐大宛 136

(三)南方对于岭南的经略与通西南夷 138

(1)东与闽越的收复 139

(2)南越的征服 140

(3)通西南夷 141

1.西南夷的情况 141

2.西南夷的发现 141

3.西南夷的征服 142

(四)东北方对于朝鲜的经略 143

(1)朝鲜的情况 143

(2)朝鲜的征服 14

附注释 143

二、汉武帝时代的内政 144

(一)罢黜百家表彰儒术 144

(二)建年号、改正朔、订历法 146

(三)重用法吏、阴事申韩 147

(四)扩大监察制度、置十三州刺史 148

(五)再削弱封建 149

(六)行新经济政策 149

(1)增加赋税 149

1.口赋 149

2.舟车税 149

3.货物税 150

(2)行新货币 150

(3)国营专卖事业—盐、酒、铁的公卖 150

(4)均输与平准 150

(5)卖官爵 151

三、汉武帝生活的荒淫面 151

(一)纵游幸、营宫室与求神仙 151

(二)巫蛊之祸 152

附注释 154

第四节 西汉继武帝后完成对西北的大经略 155

一、制服西域收降匈奴 155

(一)汉宣帝时与匈奴的再战斗 155

(二)汉置西域都护 157

(三)呼韩邪单于之来降 159

(四)甘延寿、陈汤诛郅支 161

(五)匈奴归藩 162

附:西汉与匈奴前后一百七十年战斗关系表解 164

匈奴自头曼至呼韩邪十四单于系统表 168

二、西羌的平定 169

(一)羌人的情况 169

(二)赵充国之平羌 170

附注释 171

第五节 西汉由极盛到衰亡 173

一、西汉盛运的延长 173

(一)霍光辅政 173

(二)汉宣之治 176

(三)元帝中衰 177

二、西汉政权的转移—成、哀、平三朝与外戚王氏之当权 179

附注释 181

第五章 新莽 183

附:新莽十五年大事年表 185

第一节 王莽的篡汉 186

一、王莽的为人 186

二、王莽在称帝前的措施 187

三、功德、符命、与禅让 188

第二节 王莽的托古改制 192

一、改制的内容 192

(一)官制的改革 192

(二)土地制度与奴婢制度的改革 194

(三)经济制度的改革—六管、五均 195

(四)币制的改革 197

附:王莽币制表 198

二、改制的结果 200

附注释 202

第三节 新莽政权的崩溃 204

附注释 211

第六章 东汉 213

东汉疆域百零五郡国表 215

东汉大事年表 217

东汉帝系表 228

第一节 光武中兴 229

一、南阳起义与拥立更始 229

二、河北定难与光武称帝 231

三、更始的覆亡 232

四、光武的消灭群雄 233

附:建武初年群雄割据表 234

五、光武的对外经略 238

(一)平西羌 238

(二)征交阯 238

(三)服南匈奴 239

(四)怀抚西域 240

(五)东夷来朝 240

六、光武的治术 240

(一)保全功臣 241

(二)爱护人民 242

(三)崇尚节俭 242

(四)奖励士节 243

附注释 244

第二节 明章之治 246

一、儒术的崇扬 246

二、佛教的传播 247

三、明章的政风 247

第三节 东汉对于西北方匈奴与西域的再经略 249

一、再断匈奴右臂 249

自西汉呼韩单于归藩至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时,单于世系表 252

二、再伐北匈奴 254

附:南匈奴单于世系表 256

三、班超在西域的奋斗 258

(一)东汉初年西域的情况 258

(二)班超的身世 259

(三)班超的经略西域 259

(1)服西域南道 259

(2)镇抚疏勒 260

(3)联乌孙与破莎车 260

(4)西域的全面征服 262

(5)西方交通的开拓 263

(四)班超还国 263

四、班超死后西域情况的变化 264

附注释 266

第四节 东汉的衰乱—中枢政治的没落 267

一、外戚与宦官的循环斗争 267

二、党锢之狱 271

附注释 276

第五节 东汉的羌乱 277

一、东汉的西羌情况 277

(一)东羌 277

(二)西羌 277

(三)武都羌 278

(四)广汉羌 278

(五)蜀郡徼外羌 278

(六)越?羌 278

(七)河源以上羌 278

(八)西域羌 278

二、东汉历朝的羌乱 280

(一)明章和时烧当之乱 280

(二)安帝时滇零零昌之乱 282

(三)顺帝时羌乱之再起 283

(四)桓灵时之羌乱 284

附:东汉一百六十年间羌乱表 286

三、东汉羌乱的原因及其影响 295

(一)原因 295

(二)影响 298

附注释 298

第六节 东汉的覆亡 299

一、汉灵帝时政治的糜烂 299

二、民变—黄巾起义 300

三、诛杀宦官 302

四、董卓与李催郭汜之乱 303

五、东汉的结束(曹氏父子的篡汉) 306

附:东汉覆亡过程表解 307

附注释 308

第七章 三国—东汉的残局 309

附:三国时代大事年表 311

三国帝系表 316

第一节 三国鼎峙的局面—时间与疆域 317

一、三国的时间 317

二、三国的疆域 318

附:三国州郡略表 319

第二节 群雄割据与曹操统一中原及赤壁之战 323

一、曹操的统一中原 323

附:汉末建安初年群雄割据表 325

二、赤壁之战 329

第三节 赤壁战后的三国纷争 332

一、刘备入蜀与荆州纠纷 332

二、汉中的争夺战 333

三、荆州之变 333

四、刘备称帝与猇亭之战 335

第四节 曹操的治术与曹氏父子之篡汉 336

第五节 诸葛武侯的治蜀与蜀魏之亡 340

一、诸葛武侯的治蜀联吴与伐魏 340

(一)诸葛武侯的政治 340

(二)诸葛武侯的南征与北伐 341

二、司马氏的擅权与蜀魏之亡 344

第六节 晋吴对抗与司马一统 348

一、孙权与曹魏的对峙 348

二、孙权的平定山越 350

三、孙权以后吴魏间的战争 350

四、晋吴的对抗与晋之统一 352

附注释 354

第八章 两汉三国时代的政治制度 355

第一节 官制(行政制度) 357

一、中央官制 357

(一)两汉中央官制 357

附:两汉中央官制简表 358

(甲)三太的荣誉职 360

(乙)三公与大司马大将军及两汉相权之转移 360

1.丞相 361

2.太尉 362

3.御史大夫 362

4.大司马 363

5.大将军 363

(丙)九卿职掌 364

1.太常与太常博士 364

2.光禄勋 364

3.廷尉 365

4.大司农 366

5.少府 366

(丁)尚书台 366

(戊)内朝与外朝 367

(己)廷议 368

(庚)秩禄 368

附:两汉秩禄表 369

(辛)印绶 370

(二)三国时代中央官制略述 370

(1)上公 370

(2)丞相、相国、与三公 370

(3)大司马大将军 371

(4)大将军以下诸将军 371

(5)光禄大夫 371

(6)九卿 372

(7)侍中、常侍与给事黄门侍郎 372

(8)御史台 372

(9)尚书台 372

(10)中书省 372

(11)秘书监 373

(12)封爵 373

(13)品位 373

二、地方官制 373

(一)两汉地方官制 373

(甲)地方行政制度 374

(1)京畿地方 374

附:京畿官制表 374

(2)郡国 375

附:郡国官制表 375

〔说明〕 375

(3)乡官 377

附:地方行政系统简表 378

(乙)地方监察制度 378

(1)州刺史 378

(2)司隶校尉 379

(二)三国时代地方官制略述 380

第二节 兵制 381

一、军队的编制 381

(一)中央军 381

附:汉中央南北军编制表 382

西园八校尉表 383

(二)地方军 383

(三)边疆屯兵 384

二、军队的征调 385

(一)兵役制度 386

(1)役龄 386

(2)卒更、践更与过更 386

(3)番上 386

(二)募兵与发罪谪 387

(三)调发出征 387

附注释 388

第三节 法制 390

一、法典 390

(一)汉代法典的类别 390

(二)汉九章律 390

(三)九章律外之律令比 391

(四)春秋决狱 392

(五)三国时之法典 392

二、刑法 393

(一)刑名 393

(1)死刑 394

(2)肉刑 394

(3)体刑 394

(二)西汉初之减刑运动与历朝用刑之宽严 395

(三)三国时代的刑法 396

三、法官(司法机构) 397

附:司法机构简表 398

附注释 398

第四节 教育 400

一、中央高级教育与特殊教育 400

(一)太常博士 400

(二)太学与太学生 401

(三)宫邸学 402

(四)鸿都门学 403

二、地方郡国学与闾里小学 403

附注释 404

第五节 选举 405

一、两汉六途出身 405

(一)文学 405

(二)征辟 406

(三)察举 407

(1)贤良 407

(2)孝廉 408

(3)秀材异等 408

(4)其他科目 409

(5)东汉“四科取士”之说 409

(四)策试 410

(五)吏员 410

(六)任荫 411

二、魏之九品中正制 411

附注释 412

第六节 赋税与币制(财经制度) 414

一、两汉的赋税 414

(一)田赋 414

(二)人口税 415

(1)算赋 416

(2)口税 416

(3)更赋 416

(三)资产税 416

(四)户税 416

(五)一般工商税与杂税 417

(1)车船税 417

(2)工商税 417

(3)其他杂税 417

二、两汉的国营企业 417

(一)盐、酒、铁的公卖 418

(二)均输与平准 418

三、三国时代的赋税 419

(一)屯田 419

(二)魏武所行之新租税制 419

(三)榷盐铁 419

四、两汉三国的币制 420

附注释 420

第九章 两汉三国时代的学术思想与文艺 421

第一节 文字、书籍与文具 423

一、文字 423

(一)文字形体的衍变 423

(二)文字的汇集和整理 424

(三)文字的研究 425

二、书籍 427

(一)书籍的搜集、整理、与分类 427

(二)汉代书籍的质料与装订 429

三、文具 430

(一)笔墨砚 430

(二)书刀 431

(三)封泥 431

(四)印玺 431

附注释 432

附录:近世在中国西北地方所发现的汉简 433

第二节 经学 435

一、两汉经学 435

(一)表彰儒术与置五经博士 435

附:两汉五经博士简表 427

(甲)诗经 440

(乙)书经 440

(丙)易经 441

(丁)礼经 442

(戊)春秋经 442

(二)经古今文之争 444

二、三国时代曹魏的经学 445

(一)五经博士的更易 445

(二)王氏之学 446

(三)正始石经 446

附注释 447

第三节 一般学术思想概况 450

一、两汉学术思想以儒术为中心 450

二、汉初的黄老思想 451

三、与儒术相掺揉的阴阳五行之说 452

四、董仲舒的天人之说 453

五、谶纬 454

六、王充的论衡 455

七、三国曹魏时学术思想的转变 457

附注释 457

第四节 文学与史学 460

一、两汉三国时代的文学概况 460

(一)秦汉文学的渊源—先秦文学 460

(二)秦汉的散文 462

(三)两汉的韵文 462

(1)辞赋 462

(2)诗歌 463

(四)两汉三国时代的文学家 465

二、两汉时代的史学名著 466

(一)司马迁的《史记》 466

(二)班固的《汉书》 467

(三)荀悦的《汉纪》 468

(四)《东观汉记》 468

附注释 468

第五节 艺术 469

一、乐舞 469

二、绘画 471

(一)壁画与石刻画 471

(二)缣帛画 472

(三)器物雕刻画 473

(四)彩色陶画与砖画 473

(五)漆画 473

三、工艺 474

(一)建筑 474

(二)雕刻冶铸 475

(三)织染工艺 475

附注释 477

第六节 科学 478

一、天文历法 478

(一)天文 478

(二)历法 480

二、数学 481

三、医学 482

四、科技 483

(一)机械 483

(二)造纸术 484

(三)瓷器 484

(四)丝织工艺 484

(五)防腐法 484

附注释 485

附录:近世在汉墓中所发现之珍贵资料 485

本章综合结论 489

第十章 两汉三国时代的社会民生 491

第一节 国计民生概况 493

一、两汉到三国时代国家经济的盛衰 493

附:从两汉到三国之末全国户口增减略表 495

二、农商(平民)生计 496

(一)农人 496

(二)商人 497

三、官吏生计 499

四、贵族豪门 501

五、奴婢 505

附注释 506

第二节 两汉士风 508

一、汉初士风 508

二、东汉士风 509

附注释 510

第三节 宗教信仰 513

一、道教 513

(一)道教的渊源 513

(二)道教的建立 514

二、佛教 515

附注释 517

第四节 一般风俗习尚 519

一、衣食住行 519

(一)服饰 519

(二)饮食 521

(三)住行 522

二、婚姻 523

三、死丧 525

四、祭祀 527

五、节令习俗 528

附:本篇主要参考书总目 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