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导论 3
第一章 导论 3
第一节 宏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系统 3
一、宏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系统 3
二、宏观经济系统的构成 5
三、宏观经济系统的一般特征 6
四、宏观经济系统的功能 8
第二节 宏观经济系统管理 9
一、宏观经济系统管理 9
二、宏观经济管理的特点 13
三、宏观经济管理的任务和目标 14
四、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和职能 16
第三节 宏观经济管理系统 19
一、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及其构成 19
二、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作用 21
第四节 宏观经济管理模型和方法 23
一、宏观经济管理方法及类型 23
二、宏观经济模型、分类及其特征 25
三、宏观经济模型方法管理的一般程序 28
第二篇 宏观经济信息管理 41
第二章 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41
第一节 经济信息的概念、种类及其基本特征 41
一、经济信息的概念 41
二、经济信息的基本要素和种类 42
三、经济信息的基本特征 44
第二节 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 47
一、经济信息是宏观决策的基础和依据 48
二、经济信息是进行有效控制的重要条件 49
三、经济信息是各经济组织间联络的纽带 50
四、经济信息是指导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工具 52
第三节 经济信息的管理 54
一、经济信息管理的内容 54
二、经济信息资源的管理 58
三、经济信息管理的发展阶段和趋势 60
第四节 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61
一、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61
二、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及种类 63
三、建立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出发点与原则 65
四、建立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 68
五、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质量和现代化 69
第三章 宏观经济统计核算信息管理 73
第一节 国民经济流程 73
一、国民经济活动基本部门 74
二、简单的国民经济流程 75
三、扩大的国民经济流程 77
四、一般的国民经济流程 79
五、开放的国民经济流程 80
第二节 宏观经济核算体系及基本方法 81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 81
二、国民经济交易者分类 82
三、国民经济交易分类 85
四、国民经济核算基本方法 86
五、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 89
第三节 宏观经济统计核算信息系统 91
一、国民生产总值及其使用核算 91
二、投入产出核算 96
三、资金流量核算 99
四、国际收支核算 103
五、国民资产负债核算 105
第四节 宏观经济统计核算信息管理 108
一、统计调查与核算信息的汇总 109
二、核算信息的储存和传输 112
三、核算信息的开发与利用 112
第三篇 宏观经济决策管理 117
第四章 宏观经济预测 117
第一节 宏观经济预测概述 117
一、宏观经济预测的概念 117
二、宏观经济预测的特点 119
三、宏观经济预测的依据 121
四、宏观经济预测模型方法和程序 122
五、宏观经济预测的作用 124
第二节 宏观经济计量学模型 126
一、宏观经济计量学模型概述 126
二、宏观经济计量学模型预测 137
三、宏观经济计量学模型的结构分析 139
四、宏观经济计量学模型的政策评价 149
五、宏观经济计量学模型的总体构造 153
六、中国宏观经济预测计量模型 169
第三节 宏观经济动态分析模型 179
一、宏观经济动态分析模型概述 179
二、宏观经济ARMA模型预测 182
三、宏观经济CARMA模型预测 190
第四节 宏观经济灰色系统预测模型 203
一、灰色系统预测概念 203
二、单变量GM(1,1)灰色预测模型 205
三、GM(1,1)模型的改进 214
三、多变量G(1,N)灰色预测模型 218
第五节 系统动力学模型 219
一、系统动力学模型概述 219
二、因果关系与反馈环 225
三、因果关系图与系统流图 228
四、DYNAM0语言和SD模型 238
第五章 宏观经济决策 250
第一节 宏观经济决策概述 250
一、宏观经济决策原则 250
二、宏观经济决策类型 253
三、宏观经济决策的一般内容 255
四、宏观经济决策程序 256
第二节 宏观经济决策方法 258
一、宏观经济决策方法概述 258
二、确定型决策 261
三、非确定型决策 261
四、风险型决策 266
第三节 马尔克夫决策 274
一、马尔克夫决策的基本概念 274
二、马尔克夫模型 275
三、马尔克夫决策 276
第六章 宏观经济最优化 280
第一节 宏观经济最优化概述 280
一、宏观经济最优化的涵义 280
二、宏观经济最优化标准和特点 281
三、经济最优化模型的基本特征 282
四、经济最优化模型方法的种类 284
第二节 线性规划模型 285
一、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 285
二、线性规划问题解的性质 288
三、线性规划的单纯形解法 291
四、对偶问题及其经济意义 296
五、线性规划用于宏观经济管理的案例 303
第三节 非线性规划模型 311
一、非线性规划模型的基本概念 311
二、约束非线性规划的下降迭代法 314
三、约束最优化问题的最优性条件 317
四、非线性规划用于宏观经济管理的案例 322
第四节 多目标规划模型 330
一、多目标规划的基本概念 330
二、多目标规划非劣解的加权法 332
三、线性多目标规划非劣解的单纯形法 333
四、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规划模型 337
第四节 动态规划模型 343
一、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 343
二、动态规划的基本定理和基本方程 348
三、动态规划用于宏观经济管理的案例 352
第七章 宏观经济综合平衡 361
第一节 宏观经济综合平衡概述 361
一、宏观经济综合平衡的概念 361
二、宏观经济综合平衡的原则 362
三、宏观经济综合平衡的内容 364
第二节 宏观经济综合平衡方法 365
一、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 365
二、平衡表法 366
三、投入产出法 367
第四篇 宏观经济运行管理 377
第八章 宏观经济投入产出分析 377
第一节 投入产出模型概述 377
一、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概念 377
二、投入产出模型的特点 378
三、投入产出模型的种类 379
四、与其它经济分析方法的关系 380
五、投入产出模型的动态化 381
六、投入产出分析的应用范围 382
第二节 投入产出模型基本原理 385
一、实物型投入产出模型 385
二、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 387
三、价值模型与实物模型之间的关系 388
四、直接消耗系数 391
五、平衡方程组的矩阵表示 391
六、平衡产出量与列昂惕夫逆矩阵 392
七、完全消耗系数 395
第三节 地区和部门投入产出模型 396
一、地区投入产出模型 397
二、部门投入产出模型 407
三、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结构 410
四、几种特殊的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 416
第四节 劳动和理论价格投入产出模型 425
一、活劳动投入产出模型 425
二、完全劳动投入产出模型 430
三、理论价格投入产出模型 432
第五节 投入产出模型与宏观经济管理 438
一、投入产出模型与宏观经济分析 438
二、投入产出模型与国民经济计划 453
第六节 投入产出的扩展模型 462
一、投入产出动态模型 462
二、投入产出优化模型 474
三、嵌入式投入产出优化模型 487
第九章 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分析 496
第一节 宏观经济周期波动概述 496
一、经济周期波动的概念 496
二、经济周期波动的类型 497
三、时间序列的分解 498
四、经济周期波动的转折点 499
五、经济周期波动的基准日期 499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季节变动趋势分析 500
一、移动平均法 500
二、X-11季节调整法 503
三、X-11ARIMA法 507
四、X-12季节调整法 508
第三节 经济周期波动的谱分析 508
一、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509
二、谱密度函数的估计方法 511
三、谱分析应用于经济周期分析实例 515
第四节 状态空间模型与卡尔曼滤波 517
一、状态空间模型 517
二、Kalman滤波 519
三、状态空间模型超参数的估计 521
四、SWI景气指数及其应用 522
第十章 宏观经济监测与预警 525
第一节 宏观经济监测与预警概述 525
一、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的概念及意义 525
二、监测预警的对象、目标和内容 527
三、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的作用 529
第二节 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及指标体系 530
一、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结构及设计 530
二、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的结构和特点 532
三、监测与预警指标及其分类 532
四、监测与预警指标的选取原则和筛选方法 540
五、中国宏观经济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 545
第三节 宏观经济监测与预警模型和方法 548
一、监测与预警模型和方法的分类 548
二、监测与预警目标函数的选择 550
三、监测与预警区间的确定 551
第四节 扩散指数与合成指数 554
一、扩散指数及其编制 554
二、扩散指数的作用 555
三、扩散指数与总量波动 557
四、合成指数及其编制 560
第五节 景气警告指标法 568
一、景气警告指标法 568
二、应用景气警告指标法需注意的问题 572
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的综合评价 574
第一节 宏观经济综合评价概述 574
一、宏观经济综合评价概念 574
二、综合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 576
三、宏观经济综合评价的程序 582
第二节 功效系数综合评价法 583
一、功效系数综合评价法 583
二、改进的功效系数法 585
第三节 模糊综合评价法 586
一、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 586
二、模糊综合评价的程序 587
三、模糊综合评价法案例 590
第四节 多元统计综合评价法 592
一、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法 592
二、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法 603
第五节 层次分析(AHP)综合评价法 617
一、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618
二、判断矩阵的构造 619
三、层次权重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622
第五篇 宏观经济调控管理 629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调节与控制 629
第一节 宏观经济调控实质 629
一、宏观经济调控实质 629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前提条件 630
第二节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手段 633
一、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及目标的选择 633
二、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635
三、经济杠杆 637
四、经济政策 640
五、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选择 643
第三节 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和方法 645
一、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及其类型 645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方法 648
三、宏观经济调控方式的选择 651
第四节 宏观经济调控的一般原理 652
一、经济系统的行为方式及行为算子 652
二、经济系统的描述 654
三、经济系统的性质 660
四、经济控制的一般原理 664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调控模型 670
第一节 经济控制论模型概述 670
一、经济控制论模型概念 670
二、经济控制论模型类型 671
三、经济控制论模型建立方法和程序 673
第二节 社会再生产调控模型 676
一、简单再生产调控模型 677
二、扩大再生产调控模型 681
三、多部门再生产调控模型 685
四、多部门再生产调控模型的动态性质 690
第三节 财政调控模型 691
一、宏观经济模型简单描述 691
二、财政收支对经济影响模型 693
三、平衡预算模型和财政政策 695
第四节 货币供求调控模型 698
一、货币供求与实体经济的供求关系 698
二、货币需求量决定模型 699
三、货币供给量决定模型 701
第六篇 宏观经济其它现代管理模型和方法 707
第十四章 耗散结构理论 707
第一节 耗散结构理论 707
一、耗散结构的内涵 708
二、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 710
第二节 耗散结构理论与宏观经济管理 717
一、开放搞活,引入负熵流 717
二、重视非平衡,保持有序之源 719
三、通过非线性机制,获得自我完善 720
四、抓住涨落时机,促进经济发展 721
第十五章 协同论 723
第一节 协同论及其基本原理 723
一、基本概念 724
二、协同论的基本原理 726
第二节 协同论与宏观经济管理 729
一、协同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必然要求 729
二、自组织是宏观经济管理系统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 730
三、序参量、控制参量的使用有助于宏观经济间接管理 731
第十六章 突变论 736
第一节 突变论及其数学模型 736
一、稳定态与非稳定态、渐变与突变 736
二、突变论基本模型 738
第二节 突变论与宏观经济管理 741
一、模拟经济决策 741
二、预测经济发展 743
三、突变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744
主要参考文献 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