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 1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
第二单元 精气学说 2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4
第四单元 五行学说 6
第五单元 五脏 6
第六单元 六腑 11
第七单元 气、血、津液 14
第八单元 经络 18
第九单元 病因 22
第十单元 发病 28
第十一单元 病机 32
第十二单元 防治原则 44
第二章 中医诊断学 47
第一单元 绪论 47
第二单元 望诊 47
第三单元 望舌 51
第四单元 闻诊 55
第五单元 问诊 56
第六单元 脉诊 59
第七单元 按诊 62
第八单元 八纲 63
第九单元 气、血、津液辨证 65
第十单元 脏腑辨证 69
第三章 中药学 77
第一单元 中药的性能 77
第二单元 中药的配伍 79
第三单元 解表药 82
第四单元 清热药 87
第五单元 泻下药 95
第六单元 祛风湿药 96
第七单元 芳香化湿药 98
第八单元 利水渗湿药 99
第九单元 温里药 100
第十单元 理气药 102
第十一单元 消食药 103
第十二单元 驱虫药 105
第十三单元 止血药 106
第十四单元 活血祛瘀药 107
第十五单元 化痰止咳平喘药 110
第十六单元 安神药 114
第十七单元 平肝熄风药 116
第十八单元 开窍药 118
第十九单元 补虚药 120
第二十单元 收涩药 129
第二十一单元 外用药 131
第四章 方剂学 132
第一单元 总论 132
第二单元 解表剂 133
第三单元 泻下剂 137
第四单元 和解剂 138
第五单元 清热剂 140
第六单元 温里剂 144
第七单元 表里双解剂 146
第八单元 补益剂 147
第九单元 安神剂 151
第十单元 开窍剂 152
第十一单元 固涩剂 153
第十二单元 理气剂 154
第十三单元 理血剂 156
第十四单元 治风剂 159
第十五单元 治燥剂 162
第十六单元 祛湿剂 163
第十七单元 祛痰剂 167
第十八单元 消导剂 169
第十九单元 驱虫剂 170
第二十单元 痈疡剂 170
第五章 针灸学 172
第一单元 经络系统的组成 172
第二单元 十二经脉体表分布概况 173
第三单元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174
第四单元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 174
第五单元 腧穴的分类 176
第六单元 腧穴的主治作用 176
第七单元 特定穴 177
第八单元 腧穴的定位方法 180
第九单元 手太阴肺经及经穴 181
第十单元 手阳明大肠经及经穴 182
第十一单元 足阳明胃经及经穴 183
第十二单元 足太阴脾经及经穴 184
第十三单元 手少阴心经及经穴 185
第十四单元 手太阳小肠经及经穴 186
第十五单元 足太阳膀胱经及经穴 187
第十六单元 足少阴肾经及经穴 188
第十七单元 手厥阴心包经及经穴 189
第十八单元 手少阳三焦经及经穴 190
第十九单元 足少阳胆经及经穴 191
第二十单元 足厥阴肝经及经穴 192
第二十一单元 督脉经穴 193
第二十二单元 任脉经穴 194
第二十三单元 常用奇穴 195
第二十四单元 毫针刺法 196
第二十五单元 灸法 199
第二十六单元 其他针法 201
第二十七单元 针灸治疗 202
第二十八单元 头面躯体痛证 203
第二十九单元 内科病证 204
第三十单元 妇儿科病证 209
第三十一单元 皮外骨科、五官科病证 211
第六章 中医内科学 214
第一单元 感冒 214
第二单元 咳嗽 217
第三单元 肺痈 220
第四单元 哮证 221
第五单元 喘证 224
第六单元 血证 226
第七单元 心悸 231
第八单元 心痛 233
第九单元 不寐 235
第十单元 郁证 237
第十一单元 癫狂 239
第十二单元 痫证 241
第十三单元 胃痛 243
第十四单元 呕吐 246
第十五单元 泄泻 248
第十六单元 痢疾 251
第十七单元 腹痛 253
第十八单元 便秘 255
第十九单元 胁痛 257
第二十单元 黄疸 259
第二十一单元 积聚 262
第二十二单元 臌胀 264
第二十三单元 头痛 266
第二十四单元 眩晕 269
第二十五单元 中风 271
第二十六单元 水肿 275
第二十七单元 淋证 277
第二十八单元 消渴 280
第二十九单元 痹证 283
第三十单元 痿证 285
第三十一单元 内伤发热 287
第七章 中医外科学 290
第一单元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论 290
第二单元 中医外科学疾病命名、基本术语 291
第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294
第四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 295
第五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305
第六单元 疮疡 313
第七单元 乳房疾病 319
第八单元 瘿 323
第九单元 瘤、岩 324
第十单元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327
第十一单元 肛门直肠疾病 349
第十二单元 泌尿男性疾病 362
第十三单元 周围血管疾病 366
第十四单元 其他外科疾病 373
第八章 中医妇科学 377
第一单元 女性的生理特点 377
第二单元 病因病机 378
第三单元 月经病 382
第四单元 带下病 395
第五单元 妊娠病 397
第六单元 产后病 402
第七单元 妇科杂病 406
第八单元 计划生育 410
第九章 中医儿科学 412
第一单元 中医儿科发展简史 412
第二单元 小儿生长发育 413
第三单元 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 415
第四单元 四诊概要 415
第五单元 儿科治法概要 421
第六单元 喂养与保健 423
第七单元 胎怯 424
第八单元 硬肿症 425
第九单元 胎黄 426
第十单元 感冒 427
第十一单元 咳嗽 429
第十二单元 肺炎喘嗽 430
第十三单元 哮喘 431
第十四单元 鹅口疮 433
第十五单元 口疮 434
第十六单元 泄泻 434
第十七单元 厌食 436
第十八单元 积滞 437
第十九单元 疳证 437
第二十单元 汗证 439
第二十一单元 惊风 439
第二十二单元 急性肾小球肾炎 440
第二十三单元 肾病综合征 441
第二十四单元 尿频 442
第二十五单元 遗尿 443
第二十六单元 五迟、五软 444
第二十七单元 麻疹 445
第二十八单元 风疹 447
第二十九单元 猩红热 448
第三十单元 水痘 450
第三十一单元 流行性腮腺炎 451
第三十二单元 流行性乙型脑炎 453
第三十三单元 百日咳 455
第三十四单元 寄生虫病 456
第三十五单元 夏季热 457
第三十六单元 紫癜 458
第十章 诊断基础 460
第一单元 常见症状 460
第二单元 问诊 467
第三单元 检体诊断 468
第四单元 实验室检查 489
第五单元 X线检查 499
第六单元 心电图检查 502
第七单元 诊断步骤与病历书写 503
第十一章 传染病学 506
第一单元 传染病学总论 506
第二单元 病毒性肝炎 513
第三单元 流行性出血热 521
第四单元 艾滋病 524
第五单元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526
第六单元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532
第七单元 细菌性痢疾(菌痢) 536
第八单元 霍乱 538
第九单元 消毒与隔离 542
第十章 内科学 545
第一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545
第二单元 循环系统疾病 556
第三单元 消化系统疾病 574
第四单元 泌尿系统疾病 593
第五单元 血液系统疾病 596
第六单元 代谢及内分泌疾病 600
第七单元 神经系统疾病 605
第八单元 急性中毒 612
第十三章 医学伦理学 614
第一单元 绪论 614
第二单元 医学伦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616
第三单元 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619
第四单元 医学道德的规范体系 621
第五单元 医患关系道德 625
第六单元 临床诊疗工作中的道德 629
第七单元 医学科研工作的道德 634
第八单元 医学道德的评价、教育和修养 636
第九单元 生命伦理学 641
第十四章 卫生法规 673
第一单元 卫生法 673
第二单元 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 676
第三单元 执业医师法 679
第四单元 药品管理法 682
第五单元 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法规 684
第六单元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706
第七单元 中医药条例 715
第八单元 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卫生行业作风建设 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