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总述 1
大事记 1
第一篇 地理 3
第一章 村庄 3
第一节 境域 3
第二节 村名史 3
第三节 村落居点建设 4
第四节 道路 7
第五节 建置沿革 8
第二章 人口 10
第一节 人口消长 10
第二节 始祖 12
第三节 姓氏人口 14
第四节 人口结构 19
第五节 人寿 22
第六节 外迁村民 25
第七节 计划生育 30
第三章 土地 32
第一节 地质 32
第二节 地貌 33
第三节 土壤 35
第四节 港溪 38
第四章 气候 39
第一节 四季 39
第二节 热量 39
第三节 雨量 40
第四节 灾害性天气 42
第五节 农业气象 43
第五章 资源 46
第一节 耕地 47
第二节 林地 园地 48
第三节 水域 49
第四节 矿物 50
第五节 植物 51
第六节 动物 52
第二篇 经济 57
第六章 交通 57
第一节 古道 57
第二节 渡口埠头 59
第三节 邮路 61
第四节 公路 61
第五节 田间拖拉机路 62
第七章 农田、水利建设 62
第一节 土地开发 62
第二节 堵港蓄水 65
第三节 碶闸 67
第四节 水源 水网 69
第八章 农业生产关系与体制变革 71
第一节 土地改革 71
第二节 互助合作 73
第三节 人民公社 73
第四节 土地承包责任制 75
第九章 粮食作物生产 75
第一节 面积与产量 76
第二节 耕作制度 82
第三节 种子品种选用 83
第四节 栽培技术 85
第五节 农具 92
第十章 蔬菜和经济作物生产 103
第一节 蔬菜生产史略 103
第二节 蔬菜品种演变 104
第三节 老菱 莲籽生产 107
第四节 薯芋瓜蔗生产 108
第五节 经济作物生产 109
第十一章 林特生产 111
第一节 概况 111
第二节 炭薪灌木林 115
第三节 乔木疏林 116
第四节 竹林 118
第五节 经济林 119
第六节 果树 120
第十二章 畜禽业 122
第一节 家畜 122
第二节 家禽 125
第三节 兔 蜂 126
第十三章 副业 129
第一节 山珍海味 129
第二节 野菜野果 131
第三节 河塘产物 131
第四节 打工 132
第五节 家庭制品 133
第十四章 渔业 134
第一节 海洋捕捞 134
第二节 浅海养殖 137
第三节 淡水养殖 137
第四节 捕鳝业 138
第十五章 工业生产 138
第一节 手工业 138
第二节 作坊 141
第三节 村办企业 141
第四节 个体工业 143
第十六章 商业 145
第一节 商贩 145
第二节 小百货商店 145
第三节 饮食服务业 146
第四节 菜场集市 147
第十七章 村民生活 147
第一节 粮食和收益分配 148
第二节 家庭生产经营收益 149
第三节 货币物价 149
第四节 饮食 152
第五节 住房 154
第六节 衣着 156
第七节 行 158
第八节 照明 158
第九节 家具 159
第十八章 赋税 160
第一节 历代赋税 160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赋税 161
第三篇 政治 167
第十九章 政党 167
第二十章 行政组织 168
第二十一章 群众团体 172
第二十二章 拥军优属 175
第二十三章 社会治安 177
第四篇 文教卫生第二十四章 教育 181
第一节 里塾 181
第二节 小学 181
第三节 附设初中 184
第四节 幼儿园 185
第五节 扫除文盲 186
第六节 古今学子 186
第二十五章 医药卫生 205
第一节 清朝岐黄 205
第二节 民国医疗 205
第三节 保健医疗 206
第四节 卫生保健 207
第二十六章 文娱体育 209
第一节 民俗 209
第二节 小学文娱体育 211
第三节 儿童游戏 211
第四节 现代文化娱乐通讯 212
第二十七章 宗教信仰 213
第一节 宗教 213
第二节 庙庵祠堂 214
第二十八章 西乡习俗 218
第一节 生活习俗 218
第二节 岁时习俗 218
第三节 婚丧习俗 221
第四节 其它习俗 226
第二十九章 西乡方言 229
第一节 语汇 229
第二节 民谚 歇后语 234
第三节 歌谣 240
第四节 农谚 244
第五节 民间传说 247
第三十章 胜景古迹 250
第一节 古建筑 250
第二节 自然胜景 250
第三节 古刹寺庙 252
第三十一章 人物 254
第三十二章 文选 258
第一节 艺文 258
第二节 诗选 259
附录: 267
附录一 族规 267
附录二 法律摘录 268
附录三 文明道德 285
附录四 气象 粮食分配 经济收益资料 290
跋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