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构主义的“更多转向” 超越后现代科学哲学的最新探索》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安维复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0474418
  • 页数:283 页
图书介绍:“科学大战”使社会建构主义发生了“更多转向”这就要求我们从定性评价转向功能评价;作者从考察了六个方面的转向:ANT转向、STS转向、技术转向、修辞转向和文化转向等,并评价了其对人类理解能力的提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进步意义。

导言 1

“科学大战”与社会建构主义的“更多转向” 1

“转向”后的扑朔迷离 4

元哲学的考量:“换位评价” 6

从“换位”评价看社会建构主义 9

探索中的思考 13

第一章 转向ANT 17

转向ANT:从“社会建构”到“重建社会” 18

建构与网络 18

“家族相似” 21

“对称”的冲突 22

“重组社会”的网络 24

转向ANT的研究纲领 26

两个误解 26

三个标准 27

ANT纲领的5个步骤 28

分析工具 32

W.Bijker的自行车案例并不属于ANT? 32

卡龙:从“扇贝”到“电动车” 34

拉图尔眼中的巴斯德 38

学界评论:“四个问题”? 41

Sergio Sismondo的四个问题 41

芬伯格对角色网络理论的批判 43

我国学者的评论 44

总结 46

第二章 转向STS 49

转向STS的思想历程:从人文到多维 50

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反思 50

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兴起 51

多维视野中的科学技术 53

STS的研究纲领 55

建构主义的金鸡独立 56

思想型与实践型的双峰并立 58

观念、器物和价值的三足鼎立 59

四元模式 59

几种分析工具 61

论题的方法与STS 61

综合方法与STPP/SEPP 62

分析性问题的方法与S&TS 63

学界对STS的评论 65

支持SC作为STS的研究纲领 65

质疑SC作为STS的研究纲领 67

认为SC只是STS研究纲领之一 68

我国学界对STS的争论 71

结论 77

第三章 转向技术 82

“技术转向”的三条路径 82

从科学研究到技术研究 83

从社会批判到技术批判 84

从技术哲学到工程哲学 87

技术转向的研究纲领 88

“技术的社会建构”(SCOT)纲领 89

技术政治学纲领 91

工程哲学纲领 96

分析模式 100

巴黎捷运交通系统 100

可视图文的嬗变 109

“火星环球勘测者(MGS)”飞船事故 113

我国学界论“技术转向”问题 119

“技术转向”的哲学含义 119

技术的社会建构 120

技术发展的社会形成 121

结论 121

第四章 转向实践 125

“实践转向”的源流 126

维特根斯坦与“实践的优先性” 126

科学:从知识到实践 129

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 131

“实践转向”的研究纲领 133

实验室中的实践推理 134

实践的冲撞:突现与后人本主义 143

打开黑箱的“经验转向” 151

“实践转向”的分析工具 156

从文本走向“事实”的狄塞耳柴油机 156

在人与物之间碰撞中生成的数控车床 162

莱特兄弟测定飞机升力与阻力之比 165

国内外学界对“实践转向”的评论 170

“实践优位”与“理论优位”是对称的 170

并不存在所谓的“经验转向” 171

“经验转向”在何种程度上是建构主义的? 172

总结 173

第五章“修辞转向” 175

“修辞学转向”的进路 175

从“强纲领”到拉图尔“更多的转向” 176

从认识到“协商” 178

“从方法到修辞” 180

“修辞学转向”的研究纲领 182

布鲁尔的协商理论 182

佩拉关于科学修辞的三点理由 186

拉卡托斯论“数学发现的逻辑” 188

科学中的磋商 192

争论的裁决 194

“修辞学转向”的分析工具 197

科学实验的修辞学 197

从初稿到终稿的演化 200

《书写生物学》 204

科学论文的索引分析 208

从复印机看设计表述媒体的多样性 213

我国学者对“修辞学转向”的评论 218

关于“修辞学转向”的思想历程 218

关于“修辞学转向”的理论特点 220

关于“修辞学转向”的要素分析 221

关于“修辞学转向”的哲学意义 222

总结 224

第六章 文化转向 227

文化转向的历程 227

斯诺的“两种文化” 228

“解释学转向”中的文化蕴涵 228

“科学大战”后的文化转向 230

文化转向的研究纲领 232

“科学的文化解释” 232

信任:对科学文化的历史考察 236

科学的文化多样性 238

语境化与知识的地方性 242

几种分析工具 245

布鲁尔对波普尔—库恩的比较分析 245

温纳对技术负载性的分析 249

夏平对波义耳—帕潘的比较分析 252

塞蒂娜对高能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的比较分析 256

学界评论 261

“索卡尔事件”对科学文化研究的批判 261

实验室文化研究的自我反思 263

我国学者的评价 264

总结 266

第七章 探索中的思考 269

主流看法: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文化决定论 269

我们的理解:建构论—群体主义—互动的协商 271

探索中的思考:建设性的辩证法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