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土壤物理学的定义及其主要的研究内容 1
(一)定义 1
(二)研究内容 2
二、土壤物理学发展史简介 4
(一)古代农业生产中的土壤物理 4
(二)18~19世纪初土壤物理研究概况 5
(三)近代土壤物理学的进展 7
三、建国以来我国土壤物理学进展 9
(一)土壤结构 10
(二)土壤质地 11
(三)土壤水分 12
(四)土壤力学性质 13
(五)土壤电磁学 13
四、土壤物理学面临的任务 13
(一)保护土壤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14
(二)土壤水分和溶质运移 14
(三)土壤空气和温室效应 14
(四)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变异性 15
(五)保护地农业、人工结构 15
(六)土壤电磁学 15
(七)土壤物理新技术和测试手段 15
(八)学科间的渗透和交叉 15
第二章 土壤的一般物理性质 16
一、土壤固相、液相、气相的基本概念 16
二、土壤三相物质的容积和质量比 16
(一)土壤比重 17
(二)土壤容重 17
(三)土壤湿容重(或称总容重) 18
(四)土壤干比容 18
(五)土壤孔隙度 18
三、土壤湿度 18
(一)土壤重量含水量(亦称质量含水量) 18
(二)土壤容积含水量 19
四、土壤分子—离子构造和表面现象 20
(一)土壤相间表面的几何特性 21
(二)土壤固相表面离子—电场和阳离子交换 25
(三)土壤相间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基础 27
(四)气态水与土壤固相和液相界面相互作用 29
(五)液态水与土壤固相界面相互关系 38
第三章 土壤颗粒和质地 45
一、一般概念 45
二、土壤颗粒的矿物和化学组成 45
(一)原生矿物 46
(二)次生矿物 46
三、土壤颗粒粒级 51
四、土壤的颗粒组成和质地分类 54
(一)卡琴斯基土壤质地分类 55
(二)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 58
(三)美国土壤质地分类制 59
五、土壤粒径分析 61
(一)土粒分散处理 61
(二)粒级分析原理 62
(三)土壤粒径分析——吸管法 65
(四)土壤粒径分析——比重计法 74
(五)土壤质地分析——手摸目测法 79
第四章 土壤结构 81
一、一般概念 81
二、土壤结构体的种类 81
(一)块状结构体和核状结构体 81
(二)柱状和棱柱状结构体 82
(三)片状结构体 82
(四)团粒结构体 82
三、土壤颗粒团聚化形成条件和形成机制 83
(一)粘团 83
(二)土壤微团聚体 85
四、土壤微团聚体分析 89
(一)分散系数 90
(二)土壤结构系数 91
(三)团聚度 91
(四)抗浸系数 91
五、土壤结构的形成及其特性 92
(一)土壤结构形成条件及其形成机制 92
(二)土壤结构组成的物理特性 97
六、土壤结构的评价 101
七、土壤结构的管理 104
八、人工结构改良剂 106
九、土壤团聚体组成研究法 109
十、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 112
(一)一般概念 112
(二)土壤容重的测定 114
(三)土壤孔隙度的测定 116
第五章 土壤水分的保持与运动 122
一、土壤水分类型 122
二、土壤水分性质 124
(一)吸湿水 124
(二)毛管水 125
三、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129
(一)电导法 130
(二)中子法 131
(三)γ-射线法 132
四、土壤水的能态 134
(一)总土水势及其分势 135
(二)土水势的单位 142
(三)土水势的测定 142
(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148
(五)影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主要因素 149
五、土壤水分运动 153
(一)土壤水分运动的一般规律 153
(二)饱和土壤水分运动 155
(三)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 166
(四)土壤气态水运动 184
(五)土壤渗透势的测定 186
第六章 土壤水分循环 190
一、土壤水分平衡 190
(一)渗出型 191
(二)非淋溶型(或封闭型) 192
(三)淋溶型 192
(四)土壤气候湿度指标 192
二、土壤蒸发 194
(一)基本概念 194
(二)裸露土壤毛管悬着水蒸发 194
(三)裸露土壤毛管支持水蒸发 197
(四)土壤总蒸发量 198
(五)土壤蒸发的测定法 201
三、土壤渗透 204
(一)土壤渗透几种情况 205
(二)土壤水分再分配 207
(三)土壤渗透的测定法 209
第七章 土壤气相 214
一、土壤通气性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土壤气体在生态学中的作用 214
(一)通气性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214
(二)土壤通气孔隙 215
(三)土壤空气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216
二、土壤与大气问的气体交换 217
(一)土壤气体的对流运动 218
(二)土壤气体扩散运动 220
(三)土壤呼吸及其调节 222
三、土壤气相研究法 225
(一)土壤空气容量及通气孔隙 225
(二)土壤通气系数测定法 226
(三)土壤气体扩散系数(或扩散率)的测定 228
(四)土壤空气组成的测定 230
第八章 土壤热状况 240
一、土壤能源和地表辐射平衡 240
(一)辐射平衡 240
(二)热量平衡 242
二、土壤热交换 245
(一)土壤热容量 247
(二)土壤导热率 248
(三)土壤导温率 250
三、土壤热状况和土壤温度状况 251
(一)土壤温度变化的日、年循环周期 251
(二)土壤温度对植物生长和某些环境气体的影响及其调节 255
四、土壤热状况的研究法 260
(一)土壤温度的测定法 260
(二)土壤结冻及解冻深度的测定 264
(三)土壤热物理性质的测定 265
第九章 土壤磁学及其研究法 269
一、概论 269
(一)土壤磁学发展简要回顾 269
(二)土壤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71
二、磁学的基本知识 272
(一)磁场、磁感应强度、磁力线 273
(二)物质的磁化 276
(三)岩石矿物和土壤的磁性 282
三、我国主要土壤磁化率剖面 291
(一)红壤、黄壤类土壤磁化率剖面 292
(二)东北地区几种主要土壤的磁化率 293
四、土壤—植物电磁处理效应 304
(一)土壤磁处理效应 305
(二)土壤—植物磁处理效应 319
五、土壤磁学研究法 330
(一)采集土样及待测土样的备制 330
(二)土壤磁化率的测定 331
(三)土壤自然剩磁的测定 335
(四)土壤—植物的磁处理技术 337
附录 341
主要参考文献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