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念庵的生命历程与思想世界》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卫红著
  • 出 版 社: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08030955
  • 页数:590 页
图书介绍: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江右王学的重要代表。本书是研究他生平、思想的首部专著。在研究取径上,基于阳明学以及念庵之学的实践特色,将念庵之学置于“生活-历史”脉络和“工夫-体知”脉络中加以把握,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从生活-历史世界中勾勒罗念庵生活、思想的发展历程,影响其思想演变的诸多因素及其对时代问题的回应;下篇是哲学义理的分析,以“工夫-体知”脉络作为理解念庵,以及王门诸子致良知教的一个基本背景。

序&冯达文 1

引言 问题与方法 1

一 问题与研究动机 1

二 取径与思路结构 6

上篇 一生数变均为己——生活世界和悟良知历程 17

第1章 文章节义渊薮地 橙溪少年称俊儒 17

第一节 吉安文化:自古文章节义邦 18

一 地域特色 18

二 经济生态 22

三 人文荟萃 25

四 庐陵古直风 32

五 吉安地域文化形象 38

第二节 家世渊源:家住橙溪原上村 42

第三节 少年时代:含灵早负绝俗资 46

一 父亲、罗一峰、李谷平的人格影响 47

二 阳明、谷平的学术指引 52

三 自幼的宗教倾向 58

第四节 小结 62

第2章 文章落笔生江海 意气浮云轻百代 64

第一节 廷试第一:我身有贵知者希 64

第二节 以心挽劫:谁与青天扫宿尘 69

一 “心即理”与时代学术背景 70

二 政治格局对王学的影响 72

三 王学与明中后期社会文化环境 77

第三节 参与讲会:交分尽是青云士 82

第四节 思想向度:少年逸气凌云虹 89

一 救世之志与出尘之愿 89

二 径任现成良知 92

第五节 忤旨事件:欲以直道振纲维 95

第六节 小结 101

第3章 耕而不获悲千古 一曲顿悟调未成 103

第一节 归乡之路:荣幻俱随风波逝 103

第二节 田园之乐:好共山水归去来 107

第三节 济世情怀:天下饥寒切吾身 111

一 万物一体 111

二 撰述《广舆图》 117

三 推动宗族、乡族建设 122

四 参与赋役改革 139

第四节 讲会游学:青原对雨春风暮 144

一 吉安府及青原山讲会概述 144

二 讲学授徒(一):玄潭、石莲洞讲会 154

三 讲学授徒(二):龙华、青原讲会 164

四 王学与地域社会的互动 168

第五节 忧道未得:中岁所嗟在远道 175

一 “为己”大义 175

二 未得之忧与家难之苦 180

第六节 认同归寂:困后能知寂者心 184

一 反省与主静的探索 184

二 认同归寂说 189

三 主静转向的时间划界 194

第七节 批现成说:早向颓流问一源 197

一 聂、罗、王论辨概述 197

二 念庵在论辨中的态度 202

三 主静实践 205

第八节 小结 212

第4章 而今已得莲华地 不傍他人借藕香 214

第一节 甲寅夏游:收摄保聚知几功 214

第二节 静久大觉:我身万物一体仁 219

一 实证良知的静坐体验 219

二 楚山悟道的相关分析 222

第三节 拒绝出仕:但觉心间即道存 232

一 出仕背景 233

二 唐荆川出仕及评析 237

三 罗念庵拒仕及评析 251

第四节 出入不悖:闭门尽有缨冠事 263

一 闭关静敛 263

二 忧心民瘼 267

第五节 学术成熟:也将收敛论精神 274

一 松原会晤 274

二 讲学为务 279

第六节 澹然仙逝:放身太虚归吾道 286

第七节 身后之议:学术将谁得最真 294

下篇 天心静里悟良知——渐修进路及相关探讨 299

第5章 现成良知的内涵及双江、念庵的质疑 299

第一节 “体知”的考察视角 299

第二节 良知“见在”的思想来源和含义 301

第三节 见在工夫的实践要求 305

一 信得及良知 306

二 当下 310

三 一念入微 313

四 “一念”所臻境界 319

第四节 双江、念庵对现成良知的质疑 325

一 认良知太浅 326

二 见在工夫承领太易 334

三 认欲为理、理欲混淆 336

四 良知与知觉混淆 340

第6章 无欲主静——罗念庵中期工夫的学理考察 348

第一节 良知本体:心有所主,良知本静 348

一 良知的本体义 349

二 良知的主宰义、“方所”义 354

三 良知的“隐微”义 359

四 良知的言说方式 362

第二节 致良知工夫的提揭 365

一 致知的含义 365

二 “致”与“依”之辨 367

三 工夫次第与体用结构 374

第三节 无欲主静的学理渊源 382

一 返诸濂洛、白沙之学 382

二 发挥《易经》“艮止”之义 386

第四节 无欲主静的工夫内涵 391

一 欲根问题 391

二 无欲之法 393

三 主静的含义 397

四 主静的落实 402

第五节 工夫形式:静坐澄心 406

一 阳明对静坐的态度 407

二 龙溪对静坐的态度 413

三 静坐于念庵之必要 421

第六节 无欲主静说简评 425

第7章 收摄保聚——罗念庵晚期工夫的学理考察 430

第一节 良知本体的体认变化 431

一 寂感一体 431

二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 435

三 至静为事物之主 437

第二节 致知之功:收摄保聚 442

一 工夫着力点 443

二 自信(信得及良知) 445

三 向内收摄,葆任心体 447

四 取明道之学为存养准则 449

五 知几(研几) 452

第三节 工夫形式:归静而不拘于静坐 459

一 对静坐的重新认识 459

二 仍以静坐为工夫 461

第四节 渐入化境 463

一 打通动静 470

二 逝前化境 470

第8章 罗念庵与佛道二教 474

第一节 交游因缘和基本回应 475

第二节 晚年严辨儒释之别 479

第三节 对道教的摒弃和吸纳 486

第四节 对道家思想的融摄 500

第9章 结语:罗念庵之学评析 507

第一节 念庵之学的学派归属 507

第二节 念庵、龙溪学术之比较 518

第三节 念庵之学的特点和思想意义 526

参考文献 537

附录一 罗念庵弟子录 550

附录二 吉水游记 573

后记 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