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上编概说 17
第一章 近代文学的先行者——龚自珍 19
第一节 生平及思想 19
第二节 诗歌创作 22
第三节 散文创作 26
第四节 龚自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9
第二章 经世派作家的崛起 32
第一节 经世派作家崛起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主张 32
第二节 魏源 35
第三节 王韬 39
第三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潮 43
第一节 爱国诗潮的形成 43
第二节 爱国诗潮反映的社会内容 44
第三节 空前繁荣的讽刺诗 47
第四节 爱国诗潮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49
第四章 桐城派的中兴与复归 51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桐城派的发展与危机 51
第二节 曾国藩与桐城派的中兴 55
第三节 曾门弟子及桐城派的复归 58
第五章 宋诗派及其他诗词流派 61
第一节 宋诗运动兴起的原因 61
第二节 宋诗派的诗歌理论 62
第三节 宋诗派的诗歌创作 64
第四节 金和及其诗歌创作 66
第五节 蒋春霖及其《水云楼词》 68
第六章 19世纪40~80年代的小说创作 71
第一节 《荡寇志》 72
第二节 《儿女英雄传》 75
第三节 《三侠五义》 77
第四节 狭邪小说 80
第七章 《艺概》及其他文论 84
第一节 刘熙载及其《艺概》 84
第二节 林昌彝及其《射鹰楼诗话》 88
第三节 太平天国的文学主张 90
中编概说 97
第一章 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 101
第一节 文学改良运动的历史进程 101
第二节 文学改良运动的目标与内容 104
第三节 文学改良运动的历史意义 107
第二章 梁启超 112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思想和著作 112
第二节 梁启超的“文学改良”论 114
第三节 梁启超的文学创作 118
第四节 梁启超对近代中国文化事业的主要贡献 123
第三章 黄遵宪 125
第一节 生平与思想 125
第二节 诗歌创作 127
第三节 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133
第四章 康有为及其他维新派作家的创作 137
第一节 康有为 137
第二节 谭嗣同、夏曾佑、蒋智由 140
第三节 丘逢甲与其他台湾爱国诗人 144
第四节 林旭、刘光第 147
第五章 “同光体”及其他诗歌流派 150
第一节 “同光体”诗派及其诗歌理论 150
第二节 “同光体”诗派的诗歌创作 152
第三节 王闿运与汉魏六朝诗派 155
第四节 樊增祥、易顺鼎与中晚唐诗派 157
第五节 李慈铭 159
第六章 清末常州词派 161
第一节 谭献、庄棫 161
第二节 王鹏运、况周颐 164
第三节 朱祖谋、郑文焯 168
第四节 陈廷焯、冯煦 171
第七章 谴责小说 174
第一节 谴责小说的兴起及其作家队伍 174
第二节 李宝嘉和《官场现形记》 175
第三节 吴沃尧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78
第四节 刘鹗与《老残游记》 181
第五节 曾朴及《孽海花》 183
下编概说 189
第一章 章炳麟 194
第一节 生平与思想 194
第二节 诗文创作 202
第三节 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 207
第二章 秋瑾及其他革命派作家 209
第一节 秋瑾 209
第二节 邹容、陈天华 213
第三节 章士钊、刘师培 216
第四节 金天翮 222
第三章 南社与南社诗人 227
第一节 南社 227
第二节 柳亚子 229
第三节 陈去病、高旭 233
第四节 苏曼殊 237
第五节 黄节、于右任等其他南社诗人 240
第四章 革命派小说及其他小说流派 243
第一节 革命派小说理论 243
第二节 苏曼殊的小说创作 245
第三节 黄世仲的《洪秀全演义》 248
第四节 鸳鸯蝴蝶派的小说 250
第五章 近代戏曲 254
第一节 19世纪中、末叶的传奇杂剧及地方戏曲 254
第二节 戏曲改良运动 258
第三节 吴梅、姚华的戏曲理论研究 262
第四节 早期话剧 264
第六章 翻译文学 267
第一节 近代翻译文学的兴起 267
第二节 严复的翻译及其诗文创作 270
第三节 林纾对西方小说的翻译 273
第四节 苏曼殊、马君武、鲁迅等人的翻译活动 275
第七章 王国维 279
第一节 生平学术思想及成就 279
第二节 悲剧论 281
第三节 境界说 283
第四节 文学发展进化观 285
结束语:中国近代文学的渊源与流变 287
后记 298
校勘后记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