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经济发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秀生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62523369
  • 页数:213 页
图书介绍:本书运用区域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结合中国市场经济建立与发展完善的背景及经济转折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对县域经济进行系统的研究,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发展模式的选择以及改革方案的设计提出理论指导。

第一章 县域经济概述 1

第一节 县域经济的概念 1

第二节 中国县域经济的特征 4

第三节 县域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6

第四节 县域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 7

一、区域经济基本理论 7

二、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 10

第五节 县域经济的研究方法 14

一、唯物辩证法是方法论基础 14

二、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14

三、系统科学分析法 14

四、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5

五、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15

六、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5

七、共性分析与个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6

八、数学分析方法 16

第二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19

第一节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9

一、全国县域经济总量 19

二、全国县域经济平均规模 19

三、县域经济的差异性 19

第二节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21

一、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容 21

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 22

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分类 23

第三节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9

一、县域经济作为中国经济中聚集诸种资源要素,最具发展潜力的基本细胞或基本单元,与缺少充满活力、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的矛盾 29

二、县级调控作为维系国家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的结合部,承担中观调控职能,与缺乏财政实力以及经济、法律等调控手段的矛盾 30

三、县域经济主体仍呈现传统的“二元结构”,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与整个国民经济呈新兴“三元结构”,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矛盾 31

四、县域经济作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尤其是扩大内需的重点,与国家支农不足,迟迟不能开拓农村市场的矛盾 32

第四节 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2

一、县级政府的经济职能 32

二、强县扩权与制度创新 35

第五节 经济结构优化与县域经济发展 37

一、所有制结构 37

二、产业结构 38

第六节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39

第三章 县域经济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43

第一节 县域经济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 43

一、县在中国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3

二、统筹城乡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44

三、县域经济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 45

第二节 县域经济对统筹区域发展的作用 47

一、壮大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 48

二、壮大县域经济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48

三、县域产业发展是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49

四、县域经济协作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49

第三节 在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中发展县域经济 50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的发展 50

二、加快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0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走民营经济主体化道路 51

四、坚持对外开放,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51

五、加快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进程 52

六、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 52

七、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 53

八、加快县域体制改革的步伐 53

九、加快县域现代化,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53

第四章 县域产业结构及其优化 55

第一节 产业结构及其优化的相关理论 55

一、产业结构的内涵和类型 55

二、产业结构优化 57

第二节 县域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60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 60

二、县域产业结构现状 61

第三节 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67

一、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克服县域之间、城乡之间产业趋同的现象 67

二、协调和强化不同层次产业的相互关系,促进城乡各个产业之间的协作和发展 67

三、选准主导产业,处理好主导产业和一般产业的关系 68

四、最大限度发挥县域经济优势,尽可能缓解县域内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约束 68

第五章 县域农业发展 70

第一节 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 70

一、农业基础地位是初级阶段中国国情的必然要求 72

二、从农业对人类生存的保证作用看,一个国家的生存安全离不了粮食(农业)的安全 73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农业的支撑 74

第二节 农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76

一、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主体 76

二、农业的发展是县域经济稳定增长的保证 77

三、农业的发展是提高县域居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 79

第三节 县域特色农业发展 80

一、县域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意义 80

二、促进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 84

第六章 县域工业发展 88

第一节 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88

一、工业是县域经济的主导 88

二、工业是增加县域居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89

三、工业是县域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渠道 90

四、县域工业的发展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基础 90

第二节 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91

一、经济实力薄弱,融资渠道不畅 91

二、人力资本匮乏,员工素质偏低 92

三、工业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93

四、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空间集聚程度不高 93

第三节 县域工业经济的思路和对策 94

一、发展县域特色工业,推动县域民营企业发展 95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95

三、依靠科技进步,逐步调整工业结构 96

四、重视积累人力资本,优化配置人力资源 96

五、大力建设工业园区,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97

六、完善县域调控体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98

七、主动招商引资,承接城市产业转移 98

第七章 县域第三产业发展 100

第一节 县域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00

一、县域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00

二、县域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力量 101

三、县域第三产业发展是县域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 102

四、县域第三产业发展是提高县域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 103

第二节 县域第三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04

一、总量过少,发展滞后 105

二、行业结构失调,组织程度低 105

第三节 县域第三产业发展对策 106

一、构建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106

二、合理调整县域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107

第四节 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农村金融业 109

一、农村金融业发展现状:供需矛盾突出 109

二、农村金融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0

三、农村金融业发展思路 113

第五节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脉——农村现代流通业 114

一、农村现代流通业的构成 114

二、农村现代流通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5

三、农村现代流通业发展的思路 119

第八章 乡镇企业与县域经济发展 122

第一节 乡镇企业发展现状评析 122

一、乡镇企业发展阶段 122

二、乡镇企业发展现状评析 126

第二节 乡镇企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33

一、农村工业化的主导力量 133

二、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134

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134

四、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134

五、县域财政的重要来源和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 135

六、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阵地 135

七、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 136

第三节 发展乡镇企业的思路与对策 136

一、乡镇企业的发展应贴近“三农” 136

二、促进乡镇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36

三、注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37

四、提高企业和产业的集中度 137

五、创新体制和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39

六、优化乡镇企业发展的环境 140

第九章 小城镇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 143

第一节 小城镇建设现状评析 143

一、中国小城镇建设的成效 143

二、中国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45

第二节 小城镇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48

一、小城镇是县域承上启下、组织要素流动的枢纽 148

二、小城镇建设通过增加消费需求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149

三、小城镇是县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是县域城镇化推进的现实基础 149

四、小城镇的建设促进了县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149

五、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集约化转变 150

六、发展小城镇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50

第三节 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150

一、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思路 151

二、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对策 152

第十章 城郊区(县)经济发展 158

第一节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158

一、相关概念 158

二、理论依据 159

第二节 城郊区(县)的经济特征 163

一、明显过渡性 163

二、双向依赖性 163

三、独特功能性 164

四、高度集约性 164

五、鲜明多样性 164

六、突出的工业性 165

七、发达的商品性 165

八、快速的首富性 165

九、明显的开放性 166

十、强烈的辐射性 166

十一、要素频繁流动性 166

十二、显而易见的周期性 166

十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 166

十四、特色鲜明的经济—社会网络结构 166

第三节 城郊区(县)经济发展的成效 167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167

二、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168

三、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169

四、经济发展环境日益改善 169

五、园区经济飞速发展、特色经济初具雏形 170

六、对外开放跃上新台阶 170

七、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171

八、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171

第四节 城郊区(县)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71

一、经济结构性的矛盾 171

二、体制和制度障碍 174

三、经济发展环境亟待进一步优化 175

四、城乡统筹任务依然艰巨 176

第五节 城郊区(县)产业发展思路 176

一、城郊区(县)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176

二、城郊区(县)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177

三、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代表的城郊区(县)产业发展思路 179

四、以中等城市为代表的城郊区(县)产业发展思路 180

第十一章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 183

第一节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宏观调控 183

第二节 县域经济发展中宏观调控的特点 184

一、县域经济受到多级政府的管理 184

二、中央、省、地区(市)政府对县域经济的调控各有侧重 184

三、县级政府对县域经济具有相对独立的自主决策职能 185

四、县域经济调控范围广泛,细碎且具有特殊重要性 185

五、县域经济的开放性和县级政府的利益排他性并存 186

六、县域经济调控中呈现出政府行为企业性和行政导向性的特征 186

第三节 对县域经济发展中宏观调控的评析 187

一、中央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投入不合理 187

二、对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认识有偏差 187

三、发展规划不科学且缺乏连续性 188

四、决策失误,盲目开发上项目 188

五、县级财政乏力使得县级调控常常处于有心无力的窘境 188

六、县级政府自我管理弱化 189

七、忽视民间经济组织的发展要求,只注重政策支持国有企业、大企业 190

第四节 中央、省(区、市)、地(市)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控 190

一、中央政府对县域经济的有效调控 190

二、省(区、市)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控 192

三、地(市)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控 192

第五节 县级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控 193

一、政府完善自我管理,降低政府管理成本 193

二、县级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调控 195

第十二章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200

第一节 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200

一、经济发展战略 200

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201

第二节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的确定 202

一、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 203

二、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确定 204

三、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措施的确定 210

第三节 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210

后记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