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8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 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 8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发展的必然 10
三、自然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和验证 12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13
一、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 13
二、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24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新世界观的理论探索 30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 30
二、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的论证 36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开问世 39
一、对旧哲学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特点的论证 39
二、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原理的制定 42
三、新哲学的革命宣言 47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验证和发展 54
第一节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在两次革命中的验证 54
一、阶级斗争理论在革命实践中的验证和发展 54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革命实践中的验证和发展 60
第二节 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在经济研究中的验证和发展 68
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系统表述和验证 68
二、唯物辩证法的验证和发展 76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在军事科学中的运用和发展 84
一、恩格斯对军事科学的研究 84
二、恩格斯军事著作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86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总结和论证 92
第一节 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辩证法、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92
一、辩证法的三种历史形态 92
二、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94
第二节 用唯物主义解释历史,为世界观的发展开辟新道路 96
一、人是由分化产生的 96
二、劳动的创造意义 97
三、摩尔根以自己的方式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 9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的革命大变革 111
一、关于哲学的对象问题 111
二、关于哲学的性质问题 114
三、哲学的派别和哲学的最高问题 118
第四节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122
一、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 12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125
第五节 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特点的重申并纠正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曲解 129
一、恩格斯重申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129
二、恩格斯纠正经济唯物主义观点,阐明历史发展的合力 130
三、恩格斯强调意识形态的特点和反作用 132
第四章 狄慈根、梅林、拉法格的哲学思想 137
第一节 狄慈根的哲学思想 137
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阐述 139
二、对认识论的辩证阐发 140
三、对不可知论的批判 142
第二节 梅林的哲学思想 143
一、捍卫和应用唯物史观 144
二、批判新康德主义 147
第三节 拉法格的哲学思想 149
一、对唯物史观的论证 150
二、对新康德主义不可知论的批判 152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和列宁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阐发 156
第一节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贡献 156
一、对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广泛传播的贡献 157
二、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贡献 160
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贡献 165
第二节 列宁在俄国建党前后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贡献 169
一、进一步阐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169
二、阐明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党性的统一 174
三、进一步阐明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177
第六章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 183
第一节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183
一、列宁对两条认识路线和哲学党性的阐发 184
二、驳斥不可知论,提出认识论三结论 188
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全面论述 189
四、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系统阐述 193
五、对物理学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源的科学分析和论述 196
第二节 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 198
一、论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区别 199
二、确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201
三、论辩证法和诡辩论的根本区别 203
四、进一步揭示历史辩证法 206
第三节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探索与构想 210
一、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块整钢” 211
二、对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构想 213
三、进一步探索和阐释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217
四、对构成辩证法和认识论知识领域的构想 220
第七章 十月革命后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223
第一节 列宁在对过渡时期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阐发中进一步发展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223
一、关于过渡时期阶级斗争理论的阐发 223
二、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全面论述 227
三、对群众、阶级、政党、领袖关系的辩证概括 231
第二节 列宁在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诸问题的创造性探索中进一步发展了唯物辩证法 234
一、论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234
二、论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238
三、论文化建设中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240
四、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辩证思维原则 243
第三节 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248
一、系统概括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深入发挥列宁关于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思想路线 248
二、阐发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面貌等基本原理,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探索和总结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53
第八章 十月革命前后俄国哲学理论工作者在宣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方面的贡献 261
第一节 阿多拉茨基在宣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方面的贡献 261
一、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重大贡献 262
二、对列宁主义哲学思想的研究和宣传 264
第二节 德波林在研究、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方面的贡献 268
一、对列宁辩证法思想的专门研究和阐发 269
二、在批判唯心论、机械论中维护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 271
三、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哲学界对德波林学派的批判 273
第三节 布哈林在研究和普及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方面的贡献 276
一、在宣传和普及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方面的重大贡献 276
二、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和阶级斗争学说的捍卫和发挥 281
第九章 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传播 288
第一节 近现代中国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 288
一、世界已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288
二、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和觉醒 290
三、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迫切需要新的世界观作指导 291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概述 292
第二节 李大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杰出贡献 296
一、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传播和论述 297
二、对阶级斗争学说的系统阐释 302
三、提出和论证了理论和群众的关系 308
第三节 李达对传播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贡献 309
一、李达生平 309
二、探索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特点结合的革命道路 313
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系统论述 319
第四节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 327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和中国化的先驱者 328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捍卫者 33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推进者 337
第十章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全面展开 341
第一节 毛泽东世界观的转变 341
一、由无我论转变到唯为我论 342
二、从唯我论经二元论向近代唯物主义转变 343
三、由近代唯物主义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转变 344
第二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 345
一、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的萌芽 345
二、土地革命后期,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的最后形成和系统总结 349
第三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全面展开 360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系统阐明 360
二、唯物辩证法在革命战争中的进一步应用和发挥 362
三、创立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68
四、对马克患主义的革命和国家学说的发展 370
回顾和展望 378
一、历史的回顾 378
二、研究的展望 389
后记 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