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陈鸣树 潘颂德 1
文艺纵论 2
鉴赏力论 2
关于菊池宽的《创作修业论》 7
《关于菊池宽的〈创作修业论〉》讨论 14
论安徒生加乐尔爱罗先珂三大童话家之思想与艺术 18
周作人新论 34
抗建与文艺倾向 39
表现上海的文艺题材 49
文化与战斗 60
雾中的戏剧季——《清宫外史》等四剧目述评 69
论台湾文学 77
台湾戏剧小记 86
台湾高山族的传说文学 89
新儿童文学的起点 95
论儿童文学 98
艺术创造和形象思维 101
新闻文学和新闻美学 116
深入生活,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创新——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札记 122
论艺术反映——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漫写 128
略谈近代翻译文学的爱国主义选题 139
创作论 143
序 143
第一章 关于创作二三事 146
一 艺术·创作 146
二 狭义的创作观 147
三 短篇小说的四雏型 149
四 从小说的涵义研究 151
五 哈米尔顿的主张 153
六 几点解说 155
七 长篇·中篇·短篇 157
八 作家和创作方法 160
第二章 作为创作家的几个条件 162
一 创作家和模仿家 162
二 心的纯雅性 163
三 强烈的幻觉 165
四 生活实践·生活反映 167
五 斯蒂芬孙的“感化” 169
六 从隐士到斗士 171
七 “一个伟大的观察家” 173
八 思想、人格和人生观 174
九 自我表现的力量 176
第三章 题材的发掘和把握 179
一 “文学后面的冲动” 179
二 创作的三个阶段 181
三 打倒“差不多主义” 181
四 关于小说《华威先生》 183
五 布拉克武德的灵感说 185
六 从梦境和谈话里获得题材 187
七 《八百壮士》和《未死的兵》 188
八 杂谈观察 190
九 由作家自己主演小说 191
十 作品的创造和伪造 193
第四章 小说的各种结构形式 195
一 小说的几个组成部分 195
二 有力的悬疑 196
三 一个例证:奇谈 197
四 “过程”的中心发展 199
五 另外三个原则 201
六 转向高潮点 202
七 结构的性质和目的 204
八 单一斗争和错综局面 206
九 排列的方法 208
十 倒序法·混合法 210
第五章 主角·视点·情景创造 213
一 主角的选择和创造 213
二 视点问题 215
三 “我” 216
四 客观的和主观的 218
五 莫伯桑和威廉士的意见 220
六 变更小说的视点 222
七 背景的创造 224
八 动作描写 227
第六章 人物的描写 230
一 创造并表现人物 230
二 《水浒》和《子夜》的创作准备 231
三 方法论 233
四 姓氏·服饰·历史 235
五 心理分析和心理叙述 238
六 自我表现的方法 240
七 简约化、调匀化和统一化 240
八 选取普遍的人物 243
九 描写人物的范围 243
十 情绪和性质的表现 246
十一 从事件和对话看人物 247
第七章 对话、情绪及其他 250
一 对话和会话 250
二 关于独白 251
三 第一个要素:自然 253
四 “活的语言” 255
五 可信和有味 256
六 小说的情绪 257
七 悲剧情绪的内容 259
八 笑的心理学 260
九 地方色彩和空气小说 262
十 伟大作品的产生 264
战争与文学 267
上篇 方法论 267
文学的创造 267
文艺史学的研究 268
关于文艺思潮 269
论心灵文学 271
基督教文学 279
论苦闷的象征 281
再论苦闷的象征 284
战争与文学 290
下篇 作品论 292
谈《哀史》 292
论《罪与罚》 295
《一九一○年》 296
《冰岛渔夫》 297
《夜店》的主题 299
关于《塔拉斯·布尔巴》 301
论《生死劫》的尾巴 310
附记 313
文学源流 315
埃及的古代文学 315
一 王朝的区分 315
二 文字和书写 318
三 古代诗文 320
巴比伦和叙利亚文学 324
一 两国的交替 324
二 汉谟拉毕法典 326
三 古文学断章 328
波斯文学 333
一 绪言 333
二 初期和中期的文学 334
三 阿柏斯王朝文学 337
初期阿刺伯文学 341
一 绪言 341
二 英雄时期(自纪元500年至622年) 342
三 展开时期(自纪元622年至750年) 344
四 黄金时期(自纪元750年至1050年) 347
域外文坛 351
朝鲜的戏剧运动 351
论朝鲜作家 356
关于黑人文学 360
印度剧的起源及其发达 364
日本文化界当前的工作 386
战后日本的出版界 388
日本文坛近事录 390
安南的舞剧 401
暹罗的舞剧 403
蒙古小说 405
编后记&钦鸿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