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进中医学-与时俱进中医学新理念》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董明强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9119228
  • 页数:34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者参考大量医学文献,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较详细地阐述了时进中医学诞生的背景、基本内容、主要特点和与传统中医学的关系。作者以与时俱进的新理念,在继承传统中医学精华的同时,也针对其在叙述语言、思维方式、阴阳五行学说和辨证程序等方面存在的某些弊端和时代局限,从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改革主张。作为学术探讨和技术交流,本书具有立意新颖、论述有据、开拓进取等特点,可供中医教学与科研人员、临床医务人员和中医学爱好者新闻记者参考。

第一章 时进中医学的诞生 1

一、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2

二、中医学的特点 4

(一)整体观念 4

(二)辨证论治 5

(三)使用天然药物和多种多样的治疗方法 5

三、存在的问题 5

(一)叙述语言 6

(二)概念和结构 6

(三)哲学指导思想 6

(四)思维方式 7

四、中医学理论创新势在必行 8

五、中医学理论创新的四步曲 11

六、时进中医学应运而生 14

第二章 时进中医学概论 16

一、什么是时进中医学 16

二、时进中医学的特点 16

三、时进中医学与传统中医学的异同 16

四、时进中医学与传统中医学并存 17

五、时进中医学的两个薄弱点 18

六、时进中医学的定位 19

第三章 人体结构和功能 21

第一节 脏腑 21

一、五脏 21

(一)心 22

(二)肺 23

(三)肝 25

(四)脾 28

(五)肾 30

二、六腑 33

(一)胆 33

(二)胃 34

(三)小肠 34

(四)大肠 35

(五)膀胱 35

(六)三焦 35

三、奇恒之腑 38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38

(一)脏与脏 39

(二)腑与腑 42

(三)脏与腑 42

第二节 气、血、津液 44

一、气 44

(一)气的分类与生成 44

(二)气的功能 45

(三)气的运行 46

二、血 47

(一)血的生成 47

(二)血的功能 48

(三)血的循行 48

三、津液 48

(一)津液的输布 48

(二)津液的功能 49

(三)津液的分类 49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50

(一)气与血的关系 50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51

(三)津液与血的关系 52

第三节 经络 52

一、传统中医学对经络的描述 53

(一)经络的概念 53

(二)经络的组成 53

(三)经络的生理 54

(四)经络的应用 55

二、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 56

第四章 阴阳五行学说 60

第一节 阴阳学说 61

一、阴阳学说的原貌 61

(一)阴阳学说的产生 61

(二)传统的阴阳概念 62

(三)阴阳的相互关系 6

(四)阴阳学说在传统中医学中的应用 64

二、阴阳学说的异议 65

三、阴阳学说的修正、限定和精简 71

第二节 五行学说 74

一、五行学说简介 74

二、五行学说的异议 75

三、淡化五行学说,创立五脏生克学说 80

四、五脏生克学说的内容 81

(一)五脏的生理功能、相互关系和相关联属 81

(二)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85

(三)五脏疾病的诊断 86

(四)五脏疾病的治疗 86

第五章 病因、发病、病机 88

第一节 病因 88

一、六淫 88

(一)风 89

(二)寒 90

(三)暑 91

(四)湿 92

(五)燥 93

(六)火 93

二、疫疠 94

三、七情 94

(一)七情与内脏的关系及致病特点 94

(二)常见的情志病证 95

四、饮食与劳逸 96

(一)饮食 96

(二)劳逸 97

五、外伤及虫兽所伤 97

第二节 发病 99

一、发病的基本概念 99

二、发病的基本原理 99

(一)疾病的发生,是“正邪相争”、“正不胜邪”的结果 99

(二)“正气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100

(三)致病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01

三、体质、精神状态、生活环境、营养和锻炼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101

(一)体质因素 101

(二)精神状态 102

(三)生活环境 102

(四)营养和锻炼 103

第三节 病机 103

一、邪正斗争 104

二、阴阳失调 105

三、升降失常 106

第六章 诊法 107

第一节 望诊 108

一、全身情况 108

(一)神 108

(二)色 108

(三)形态 110

二、局部情况 110

(一)头与发 110

(二)眼 111

(三)鼻 111

(四)唇口 111

(五)牙齿 111

(六)咽喉 111

(七)皮肤 112

三、舌 112

(一)正常人舌象与舌诊的脏腑分部 113

(二)舌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113

(三)舌诊的内容 114

(四)现代医学对舌质、舌苔的认识 119

四、小儿指纹 120

第二节 闻诊 121

一、听声音 121

(一)语言 121

(二)呼吸 121

(三)咳嗽 121

(四)呃逆 121

(五)嗳气 122

二、嗅气味 122

(一)口气 122

(二)汗气 122

(三)痰、涕 122

(四)大、小便 122

(五)带下 122

第三节 问诊 122

一、问一般情况 123

二、问现病史 123

(一)起病 123

(二)现在症状 124

三、问既往史、个人史和家族史 127

第四节 切诊 128

一、脉诊 128

(一)诊脉的部位与方法 128

(二)寸口脉反映脏腑病证 129

(三)正常脉象与影响脉象的因素 131

(四)病脉与主病 132

(五)相兼脉与主病 138

(六)关于脉诊的题外话 139

(七)试用现代科学方法分析脉象 140

二、按诊 142

(一)按肌肤 142

(二)按胸腹 144

第七章 辨证 145

第一节 中医辨证 145

一、中医辨证的实践踪迹 146

二、病性辨证与病位辨证的失衡 157

三、“病因”与“证”概念的错位 159

第二节 病性辨证 161

一、病性八纲辨证 162

(一)八纲,应成为辨病性之纲 162

(二)阴阳难司主纲之职 165

(三)阴阳、表里难留八纲之列 167

(四)八纲的保留部分——寒热、虚实 169

(五)从中药的分布看八纲的重新组合 171

(六)湿、燥当入选新八纲之中 176

(七)新八纲的最后两纲——滞、瘀 178

(八)新八纲——从四个角度辨明人体的基本病理变化 180

二、九证辨证 182

(一)风 183

(二)暑 185

(三)火 185

(四)毒 187

(五)结 188

(六)痰 190

(七)饮 191

(八)食 193

(九)虫 194

第三节 病位辨证 196

一、七位辨证 196

(一)阴、阳 196

(二)表、里 200

(三)气、血 203

(四)津液 207

二、脏腑辨证 208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209

(二)肝与胆病辨证 210

(三)脾与胃病辨证 213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215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217

(六)两脏合病的辨证 218

三、热病辨证 220

(一)表证发热 225

(二)半表半里发热 226

(三)里证发热 226

第八章 规范化的中医诊断程序 229

一、关于症、病、证的概念 229

二、中医辨证加西医辨病——中西医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230

三、辨病筛选——中医诊断的重要一步 231

四、建立规范化的中医诊断程序 233

五、中医诊断名称的规范化 234

第九章 中医治疗的四阶——则、法、方、药 238

一、遵循治疗原则 238

(一)治病求本 239

(二)标本缓急 239

(三)正治与反治 240

(四)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243

(五)因异制宜 244

二、确立治疗方法 244

(一)八法与通法 245

(二)汗、通、下、和、温、清、消、补——新组成的八法 247

(三)十八法与奇异治法 251

三、组成治疗方剂 252

(一)方剂的分类 253

(二)主辅佐使、简要精当,是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 255

(三)方剂组成的四种方式 256

(四)组方时要防止两种倾向 261

四、斟酌药味药量 262

(一)药物的性能 262

(二)药物的配伍 263

(三)药物的用量 264

(四)药物的炮制和煎法、服法 265

(五)注意结合运用现代科研成果 266

第十章 中医诊治疾病的思维模式 268

一、诊断四步 268

(一)调查取材 268

(二)辨病筛选 269

(三)病性诊断 269

(四)病位诊断 269

二、治疗四阶 270

(一)遵循治疗原则 270

(二)确立治疗方法 270

(三)组成治疗方剂 270

(四)斟酌药味药量 272

第十一章 常用药物与方剂 274

第一节 针对病性八纲的药物与方剂 274

一、针对寒证的药物与方剂 274

(一)辛温解表药、方 274

(二)祛寒药、方 276

二、针对热证的药物与方剂 278

(一)辛凉解表药、方 278

(二)清热药、方 279

三、针对虚证的药物与方剂 283

(一)补气药、方 283

(二)补血药、方 286

(三)补阴药、方 287

(四)补阳药、方 289

四、针对实证的药物与方剂 291

五、针对湿证的药物与方剂 294

六、针对燥证的药物与方剂 297

七、针对气滞证的药物与方剂 298

八、针对血瘀证的药物与方剂 301

第二节 针对九证的药物与方剂 304

一、针对风证的药物与方剂 304

(一)发散风寒、风热药、方 304

(二)祛风湿药、方 305

(三)息风药、方 306

二、针对暑证的药物与方剂 308

三、针对火证的药物与方剂 309

四、针对毒证的药物与方剂 310

五、针对结证的药物与方剂 312

六、针对痰证的药物与方剂 313

七、针对饮证的药物与方剂 315

八、针对食证的药物与方剂 316

九、针对虫证的药物与方剂 316

第三节 针对症状的药物与方剂 317

一、针对咳喘的止咳平喘药物与方剂 317

二、针对多汗、遗精、白带、久泻的固涩药物与方剂 319

(一)针对多汗的敛汗固表药、方 319

(二)针对遗精、白带的固精止带药、方 319

(三)针对久泻的涩肠止泻药、方 320

三、针对烦扰、惊悸的安神药物与方剂 321

四、针对出血的止血药物与方剂 322

五、针对窍闭神昏的开窍药物与方剂 324

六、常用外治药 325

两小时时进中医学讲座 326

参考文献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