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述 1
(一)疆域沿革与文化传统 1
(二)明清时期的戏曲活动 3
(三)本地戏曲剧种之形成 4
(四)外地剧种的传入 5
(五)近代戏曲之发展 6
(六)建国后戏曲之繁荣 9
二、图表(大事年表) 12
三、志略 42
(一)剧种 42
1.海城喇叭戏 42
2.二人转、单出头、拉场戏 47
3.河北梆子 53
4.京剧 55
5.评剧 59
(二)剧目 62
1.概述 62
2.代表性剧目选例(按笔划为序) 63
(三)音乐 89
1.概述 89
2.海城喇叭戏音乐 90
①唱腔选例 92
②杂腔小调 104
③伴奏音乐 109
④打击乐 110
⑤伴奏乐器 111
⑥乐队体制 112
3.二人转拉场戏音乐 112
①曲牌结构 113
②唱腔转调选例 114
③唱腔选例 116
④乐队体制 118
4.京剧音乐 118
①唱腔选例 118
②乐队体制 125
5.评剧音乐 127
①唱腔选例 127
②乐队体制 142
(四)表演 145
1.概述 145
2.本地剧种的角色、行当 146
3.本地剧种的基本功与特技表演 148
4.选例 149
(五)舞台美术 164
1.概述 164
2.脸谱 164
①海城喇叭戏脸谱 164
②京剧脸谱 165
3.化妆 166
4.服饰 167
①海城喇叭戏服饰 168
②京剧服饰选例 170
③评剧服饰选例 170
④道具 171
(六)机构 179
1.科班与学校 179
①老戏房子 179
②富连成文兴社科班 180
2.班社与剧团 181
①庞家班 181
②老王洪班 182
③六合班 183
④海城大顺河班 184
⑤全盛班 185
⑥海城县评剧团 186
⑦鞍山市京评剧团 188
⑧鞍山市京剧团 189
⑨鞍山市评剧团 193
⑩海城县曲艺团地方戏队 196
⑾鞍山市曲艺团地方戏队 197
⑿台安县剧团 198
⒀鞍山市曲艺团曲剧队 199
⒁鞍山地区青年评剧队 200
⒂鞍山市吕剧队 200
⒃鞍山市样板戏学习班 201
⒄海城县海城喇叭戏剧团 202
3.票房(社)与业余剧团 202
①牛庄乐班处 202
②海城回族票社 203
③鞍钢业余京剧团 204
④弓长岭业余京剧团 205
(七)演出场所 206
1.概述 206
2.海城关岳庙戏楼 207
3.牛庄关帝庙戏楼 208
4.海城天后宫戏楼 209
5.鞍山兴盛庙 210
6.海城文昌阁茶园 210
7.牛庄杨豆包子戏园 211
8.海城大观楼 211
9.鞍山工人剧场 212
10.海城铁路俱乐部 213
11.鞍山平安楼戏院 213
12.鞍山人民剧场 215
13.鞍山立山剧场 215
14.台安仉老太戏棚 216
15.牛庄公盖舞台 216
16.鞍山大众剧场 217
17.海城人民剧场 218
18.鞍钢职工俱乐部 219
19.台安县文化俱乐部 220
20.海城工人文化宫 221
21.台安县职工俱乐部 221
22.牛庄职工俱乐部 223
23.海城丝绸厂俱乐部 223
24.牛庄影剧院 224
25.鞍山胜利会堂 225
26.海城镁矿俱乐部 226
27.台安县影剧院 227
附表1.鞍山市演出场所简表 227
附表2.海城县演出场所简表 229
(八)演出习俗及其他 231
1.写头 231
2.齐头 231
3.拉杆的 231
4.打冻 232
5.两下锅 232
6.三大块 233
7.搭班 233
8.十大款 234
9.戏摺子 234
10.师徒文书 235
(九)文物、古迹 235
1.金塔 235
2.鞍山市汪家峪辽墓石雕画 236
3.翼兖青扬会馆石匾 236
4.岔沟乡石碑 237
(十)谚语、口诀 237
1.关于练功 237
2.关于唱功 238
3.关于做功 239
4.戏德及其他 239
(十一)轶闻传说 240
1.水淹哪吒 240
2.误认红妆错托媒 241
3.绝妙的牌示 241
4.伪警察的自白 242
5.姜大马棒施淫威 243
6.挂票 244
7.戏外戏 245
8.田汉为刘畹霞写唱词 246
9.梅兰芳让才 246
10.黄文欢爱看评剧 247
11.方海珍三读公报 248
四、传记 249
(一)高云清 249
(二)陆云霆 250
(三)王廷元 251
(四)杨国志 252
(五)李立德 252
(六)丁香花 254
(七)李鹤龄 255
(八)高静轩 257
(九)林一棠 258
(十)陈忠升 260
(十一)陈荣林 260
(十二)赵宏亮 262
附录 264
采访对象(民间艺人) 264
采访对象(演员) 265
采访对象(部分知情人) 266
参考书目 267
协作同仁及单位 269
《辽宁戏曲志丛书·鞍山市戏曲志》编辑部名单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