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1次贷危机的阴影 1
戴维·麦考密克:中国不能因次贷危机放缓金融改革 3
约翰·斯诺:美国是否进入了衰退? 8
希拉·贝尔:美国存款保险制度依然有存在的必要 12
史达德:创新是伦敦金融城的核心但需要监管 17
谭信乐:为什么瑞银是受次贷危机影响损失最严重的欧洲银行之一 22
凯瑟琳·金尼:次贷危机对全球各交易所的影响 25
2008达沃斯夏季年会焦点:反省危机背后的原因 28
2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策略 33
尼古拉斯·斯特恩:“5%~20%”与“1%”的博弈 35
费伦·埃斯帕尼:高油价下欧盟将采取更激进的能源政策 40
德开瑞:追求在中国更加多元化的能源投资 45
利昂·布里坦:用金融业的思维去诠释企业社会责任 48
傅瑞伟:环境问题是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重点 52
克里斯廷·惠特曼:一个在白宫不受欢迎的“环保主义者” 55
3人民币升值与热钱激辩 59
罗德里戈·雷托:让货币更加反映出市场的力量 61
贝哲民:中国股市依然是刺激热钱流入的最重要因素 67
4全球通胀 71
石晓丽:石油公司提高下游产业利润率来应对高油价 73
乔基姆·冯布朗:解决粮价飞涨的根本是解决供求 76
马凯硕:亚洲国家必须充分利用油价和粮价的价格信号 80
法提赫·比罗尔:当前必须采取谨慎的措施以防止能源价格进一步发生更大的摇摆 82
5突破全球贸易瓶颈 85
帕斯卡尔·拉米:中国是多哈回合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87
苏珊·施瓦布:完成多哈回合将是提振今年全球贸易的核心推动力 90
卡洛斯·古铁雷斯:美国欢迎中国的投资,非常欢迎 95
彼得·曼德尔森:自由贸易忠实的拥护者 99
赖世平:我们不支持完全的自由贸易,而是需要一定的游戏规则来制约 105
马秀红:中国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速度已远远超过东部沿海 109
6全球金融业“看中国” 113
中国资本市场成长四个关键词:节奏、机构、选择和风险 115
本杰明·卫:用中国概念搅动华尔街 121
罗伯特·格雷费尔德:纳斯达克在中国走出的每一步都像跑马拉松那样坚持和坚韧 126
杰弗里·迪梅尔:投资人才争夺战已在全球打响 131
英国金融界高层系列访谈:寻找中国业务爆发式增长 135
苏格兰基金业:成就欧洲第五大金融中心 149
西室泰三:愿东京证交所和上海证交所都成为亚洲资金循环的核心 155
纳塞·阿尔沙利:中国给中东金融业者带来机遇 159
罗永成:现在是中投公司在伦敦建立代表处的最佳时机 162
蒋超良:存款准备金高企中小银行2008年或现流动性风险 166
7技术型“巨头”的未来 169
海因茨·考尔:对员工和客户同时进行培训 171
贝雷特:英特尔大连新项目将依然是本土员工的天下 175
赵科林:移动电话与互联网的结合 177
杜华君:提供能耗解决方案是未来施耐德中国业务的重点 180
戴森:未来互联网是帮助建立更多复杂的连接 182
8奥运机遇 185
特里·希尔:奥运让中国得到世界的关注,而我们得到了中国的关注 187
赫伯特·海纳:体育装备品牌与北京奥运会的完美结合 190
帕特里克·斯塔尔:奥运会是一个超级广告节 194
迈克尔·查尔顿,迪格比·琼斯: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机遇 196
9日本经济真的复苏了吗? 201
尾身幸次:中日大量外储“非常好” 203
大田弘子:日本正处在摆脱通货紧缩的紧要关头 206
塚本弘:未来三年中国仍是日本最愿意投资的国家 209
柴谷启策:日立期盼分享中国核能市场 212
藤村修一:全日空争取更多飞往中国内陆城市的航线 214
高桥俊雄:“精简而强大”的彻底的数字化转型 217
黑田章裕:制造商本身成为流通的主导者 220
马成三:日本经济对华依赖度将不断增大 223
10新兴市场的冲动 225
哈茂德·阿拉姆:“挑战”是未来埃中经贸的关键词 227
曼迪西·姆帕赫卢瓦:南非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离最高点还相距甚远 230
欧高敦:跨国公司面对中国本土竞争将越来越大 233
刘积仁:东软和其他成长型企业共同完成创新之旅 235
斯里尼瓦斯:技术成长型企业全球化拓展附加值边界 237
马成樑:我们要做区域开发的集成商 240
傅忠:中国企业如何创新商业模式 244
扎伊德·马卡维:即便油价跌到零中东海湾地区的政府支出依然强劲 247
后记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