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发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亚平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12105885
  • 页数:292 页
图书介绍:针对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社会效益”虚化的现状,本书以城市规划的社会发展作用为主题,以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的交互关系为联结点,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城市规划调控机制构建为重点,系统地探讨了如何增强社会发展作用这一核心问题。本书由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撰写,共分九章,涉及导论,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目标及城市规划的社会发展作用,近现代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发展思想,与城市规划及建设相关的社会发展目标,理性认知偏差——城市规划社会发展作用弱化的认知原因,机制缺失——城市规划社会发展作用弱化的制度原因,城市规划的技术调控策略,城市规划的制度调控措施,结语。

1 导论 1

1.1 问题的提出: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社会效益”虚化的现状 3

1.2 需探讨的主要问题 5

1.3 理论及实践意义 7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8

1.4.1 中国当代城市规划中的社会研究 8

1.4.2 城市规划的社会性特征及社会作用研究 12

1.4.3 城市规划制度及制度环境研究 13

1.4.4 已有研究的不足 15

1.5 本书的内容框架 16

2 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目标及城市规划的社会发展作用 19

2.1 社会发展:内涵与外延 21

2.1.1 社会(Society) 21

2.1.2 发展(Development) 22

2.1.3 社会发展(Social Development) 24

2.1.4 科学发展观及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 26

2.2 社会发展目标 28

2.2.1 社会发展目标的特征 28

2.2.2 社会发展目标的构建 30

2.3 城市规划的社会发展作用 37

2.3.1 城市规划的本质 37

2.3.2 城市规划的社会作用机理 41

3 近现代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发展思想 45

3.1 社会思想背景与城市规划的总体演进 47

3.1.1 社会思想与社会理论 47

3.1.2 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的总体演进 50

3.1.3 规划中社会思想发展的阶段性划分 53

3.2 理性的综合规划模式与社会改良(1880's~1960's) 54

3.2.1 理性的综合规划模式产生的社会发展背景 54

3.2.2 规划理论与实践中蕴涵的社会思想 55

3.2.3 理性的综合规划模式中的社会思想及其局限 59

3.3 多元规划模式与社会改革(1960's~1980's) 63

3.3.1 多元规划模式产生的社会发展背景 63

3.3.2 规划理论中蕴涵的社会思想 64

3.3.3 多元规划模式中的社会思想及其与实践的分离 68

3.4 合作性规划模式与社会合作(1980's~2000's) 72

3.4.1 合作性规划模式产生的社会发展背景 72

3.4.2 规划理论与实践中蕴涵的社会思想 75

3.4.3 合作性规划模式中的社会思想及其嬗变 77

3.5 规划中社会思想演进历程及其启示 80

3.5.1 近现代城市规划中社会思想演进的总体概括 80

3.5.2 对中国当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启示 82

4 与城市规划及建设相关的社会发展目标 85

4.1 城市空间环境规划建设与社会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 87

4.1.1 城市空间环境规划与建设会影响到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87

4.1.2 合理的社会发展目标导引是塑造良好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条件 90

4.2 与城市规划及城市空间环境建设相关的社会发展目标 94

4.2.1 社会平等及社会公平 95

4.2.2 社会稳定及社会安全 98

4.2.3 良好的生活质量 101

4.2.4 多样选择与自由 106

4.2.5 公众积极参与的社会 110

4.2.6 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113

5 理性认知偏差:城市规划社会发展作用弱化的认知原因 117

5.1 技术·理性·制度:城市规划存在与发展的三维结构 119

5.1.1 作为城市规划存在和发展规则的“理性” 119

5.1.2 作为城市规划存在和发展基础的“技术” 122

5.1.3 理性与技术的社会构成——“城市规划制度” 124

5.1.4 理性、技术、制度三位一体的基础——城市规划实践 125

5.2 城市规划技术(工具)理性的突出与不足 126

5.2.1 城市规划技术(工具)理性的主导地位 126

5.2.2 城市规划技术(工具)理性的片面性 128

5.3 城市规划价值理性、制度理性的缺失 130

5.3.1 城市规划的核心价值 131

5.3.2 城市规划价值理性的缺失 134

5.3.3 城市规划制度理性的缺失 137

6 机制缺失:城市规划社会发展作用弱化的制度原因 141

6.1 制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43

6.1.1 制度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内生力量 143

6.1.2 制度设计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146

6.2 城市规划制度及制度变迁 147

6.2.1 城市规划制度 147

6.2.2 制度变迁理论 148

6.2.3 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变迁 150

6.3 转型期城市规划制度的社会绩效保障作用之不足 153

6.3.1 社会发展及社会制度变迁大背景的影响 153

6.3.2 城市规划制度短缺与制度设计不足 155

6.3.3 城市规划制度环境及其与社会发展目标的偏离 160

7 城市规划的技术性调控策略 167

7.1 城市功能组织及空间资源配置 169

7.1.1 理论基础 169

7.1.2 主要问题 169

7.1.3 规划调控策略 171

7.2 城市人口分布及居住组织 172

7.2.1 理论基础 172

7.2.2 主要问题 173

7.2.3 规划调控策略 177

7.3 城市公益设施布局 181

7.3.1 理论基础 181

7.3.2 主要问题 183

7.3.3 规划调控策略 184

7.4 城市旧城更新 186

7.4.1 理论基础 186

7.4.2 主要问题 186

7.4.3 规划调控策略 191

7.5 城市开敞空间塑造 195

7.5.1 理论基础 196

7.5.2 主要问题 197

7.5.3 规划调控策略 198

7.6 城市地域发展平衡 202

7.6.1 理论基础 202

7.6.2 主要问题 203

7.6.3 规划调控策略 204

8 城市规划的制度调控措施 207

8.1 城市规划制度安排的理念创新 209

8.1.1 突出核心价值 209

8.1.2 追求程序正义 212

8.1.3 保障规划民主 214

8.2 城市规划制度安排的规则设计革新 215

8.2.1 强化规划法制的社会绩效保障功能 216

8.2.2 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规划行政操作规程 220

8.2.3 构建规划社会监督的制度化渠道 225

8.3 城市规划制度环境创新 230

8.3.1 营造规划的法治环境,重在完善规划的法律法规体系 231

8.3.2 加快政府改革,关键是要建立规划管理权力的约束机制 232

8.3.3 明确规划组织的价值导向,加强行业管理与行业自律 234

8.3.4 加强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城市化制度建设 235

9 结语 237

9.1 本书的基本观点 239

9.2 对城市规划改革与创新的启示 239

附录 武汉案例研究 243

1 案例研究的背景 245

2 1990年代以来武汉城市土地开发情况分析 246

2.1 城市土地开发基本情况分析 246

2.2 城市土地开发基本特征 253

3 社会发展视角下的检视——1990年代以来武汉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 255

3.1 城市功能组织不当及空间资源不公平配置问题 255

3.2 城市社会分化及居住隔离问题 257

3.3 城市公益设施建设不足及配置不公平问题 261

3.4 城市旧城更新中的问题 262

3.5 城市开敞空间营造中的问题 267

3.6 城市地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268

4 社会发展目标导引下的武汉城市规划技术性调控措施 270

4.1 合理组织城市功能,注重空间资源的公平配置 271

4.2 推动人口分布与居住组织重构,减少居住地域空间环境质量差异,促进社会融合 274

4.3 加强城市公益设施建设及社会共享,促进社会公平 275

4.4 推进旧城的和谐更新 277

4.5 营造完善的城市开敞空间系统,促进社会交流与融合 280

4.6 合理确定优先发展地域,注重地域发展平衡,促进公平发展 281

参考文献 283

后记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