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伦理 第一卷第一篇 佛法僧菩萨之德义概述 1
第一章 佛法僧综述 2
提要 2
第一节 何谓佛法僧 2
第二节 三皈之德 2
第三节 三皈善之本 2
第四节 三皈愍众生 2
略解 2
第二章 佛 4
提要 4
第一节 何谓佛 6
第二节 灭恶为佛 6
第三节 和合善名佛 6
第四节 了法性为佛 6
第五节 佛自觉觉他 7
第六节 佛由智慧生 7
第七节 佛从如实来 7
第八节 佛正觉之路 7
第九节 佛智德合明 8
第十节 何为佛性 8
第十一节 持戒见佛性 8
第十二节 何谓佛心 9
第十三节 佛三十二相 9
第十四节 相好三无量 11
第十五节 佛为何人师 11
第十六节 佛为善根本 12
第十七节 佛为众生乐 12
第十八节 佛唯求利他 12
第十九节 佛对待众生 12
第二十节 佛有情平等 12
第二十一节 佛教人自度 13
第二十二节 佛爱有慧者 13
第二十三节 佛慈念有情 13
第二十四节 佛慈念善者 13
第二十五节 佛契合自然 13
略解 13
第三章 法 17
提要 17
第一节 因缘为法本 18
第二节 诸法皆佛法 18
第三节 正法恒有 19
第四节 是法平等 19
第五节 佛法如筏 19
第六节 佛教之内涵 19
第七节 佛法别善恶 19
第八节 佛法纳众善 19
第九节 佛法门有二 20
第十节 修佛之十法 20
第十一节 须以法为师 20
第十二节 闻法第一财 20
第十三节 佛法何以敬 21
第十四节 佛法须讲说 22
第十五节 正法与非法 22
略解 22
第四章 僧 25
提要 25
第一节 为何礼敬僧 26
第二节 出家修善道 27
第三节 出家者二德 27
第四节 出家之胜德 27
第五节 出家之三行 28
第六节 出家者所戒 28
第七节 出家之二则 28
第八节 出家世仆从 28
第九节 出家慈天下 29
第十节 僧发展准则 29
第十一节 出家之三种 29
第十二节 僧俗异于善 30
略解 30
第五章 菩萨 32
提要 32
第一节 何谓菩萨 32
第二节 四种真实菩萨 32
第三节 菩萨菩提心 33
第四节 菩萨之上志 33
第五节 菩萨初发心 33
第六节 菩萨之庄严 33
第七节 菩萨菩提法 33
第八节 菩萨四法行 33
第九节 菩萨之上行 34
第十节 菩萨之修行 34
第十一节 菩萨之道行 34
第十二节 菩萨之信势 34
第十三节 成菩萨之义 35
第十四节 菩萨之八法 35
第十五节 菩萨三胜力 35
第十六节 菩萨四好法 36
第十七节 菩萨五法行 36
第十八节 菩萨之四失 36
第十九节 菩萨三不为 36
略解 36
第二篇 五戒与十善概述 41
第一章 五戒综述 42
提要 42
第一节 五戒之区别 42
第二节 五戒之受持 42
第三节 犯五戒致怖 42
第四节 犯五戒致怨 43
第五节 五戒即五施 43
略解 43
第二章 饮酒别述 44
提要 44
第一节 为何禁饮酒 44
第二节 饮酒致放逸 45
第三节 酒是众恶门 45
第四节 酒为不善根 45
第五节 酒不别善恶 46
第六节 与人酒不善 46
第七节 酒损财犯法 46
第八节 酒坏一切事 46
第九节 酒为毒中毒 47
第十节 醉不孝乱德 47
第十一节 饮酒毁宗族 48
第十二节 饮酒三时失 48
第十三节 饮酒致愚痴 48
第十四节 饮酒令人轻 49
第十五节 饮酒之十失 49
第十六节 酒二十四过 49
第十七节 酒三十六过 51
略解 52
第三章 十善恶 54
之一 十善恶综述 54
提要 54
第一节 善恶各有十 54
第二节 十善恶为善恶本 55
第三节 十善恶为正非法 55
第四节 十善恶为正邪道 55
第五节 十善恶如谷草 55
第六节 十善恶为怨亲 55
第七节 修十善灭十恶 55
略解 55
之二 十善恶业道 56
提要 56
第一节 何谓十恶业道 56
第二节 何名业道 57
第三节 十业道之内在关系 57
第四节 不善业道之极恶性 58
第五节 学佛不离十善业道 58
略解 58
第四章 十善综述 59
提要 59
第一节 以十善为戒 59
第二节 受十善戒法 60
第三节 受十善时限 60
第四节 十善为十德 60
第五节 十善是圣道 60
第六节 十善解脱本 60
第七节 十善布施本 61
第八节 十善与自爱 61
第九节 十善之果报 61
略解 63
第五章 十恶综述 65
提要 65
第一节 十恶因心造 65
第二节 十恶灭人种 65
第三节 十恶障圣道 65
第四节 十恶众罪本 65
第五节 十恶之损害 65
第六节 十恶之果报 65
第七节 誓不犯十恶 66
略解 66
第六章 十善恶别述 68
之一 杀生 68
提要 68
第一节 何谓杀生 68
第二节 杀恶以护众 68
第三节 教杀罪更重 68
第四节 杀为何有罪 69
第五节 杀罪之轻重 69
第六节 杀罪依心定 69
第七节 自杀有罪 69
第八节 自杀无罪 69
第九节 为何不自杀 70
第十节 何谓不杀生 70
第十一节 不杀更救生 70
第十二节 不杀且放生 70
第十三节 不伤害生命 71
第十四节 为何不害人 71
第十五节 畏死勿杀生 71
第十六节 宁死不杀生 71
第十七节 不杀之利益 72
略解 72
之二 偷盗 75
提要 75
第一节 何谓盗非盗 75
第二节 擅用物为盗 76
第三节 枉取税为盗 76
第四节 正商为不盗 76
第五节 盗为诸人贼 76
第六节 盗为夺外命 77
第七节 尊重人不盗 77
第八节 不盗枝叶果 77
第九节 不盗泥草荫 77
第十节 不趁危偷盗 77
第十一节 不盗他知识 77
第十二节 安贫不偷盗 78
第十三节 宁死不偷盗 78
略解 78
之三 邪淫 80
提要 80
第一节 邪及不邪淫 81
第二节 夫妻之邪淫 81
第三节 邪淫何有罪 82
第四节 七淫不得道 82
第五节 大怨在侵妻 82
第六节 邪淫无惭愧 82
第七节 邪淫如黑暗 82
第八节 如何不邪淫 83
第九节 不邪淫相爱 83
略解 83
之四 妄语 85
提要 147
第一节 何谓妄语 85
第二节 妄语之界定 85
第三节 实妄之利弊 86
第四节 实妄善恶本 86
第五节 妄语如何生 86
第六节 妄语罪何生 86
第七节 妄语为恶本 87
第八节 妄语趣恶道 87
第九节 妄语如利斧 88
第十节 妄语若毒蛇 88
第十一节 妄语者如死 88
第十二节 妄语者小人 88
第十三节 妄语坏功德 88
第十四节 妄语与悔过 89
第十五节 宁死不妄语 89
第十六节 智慧不妄语 89
第十七节 实语善根本 89
第十八节 实语为大善 89
第十九节 实语之利益 89
第二十节 实语令人信 90
略解 90
之五 两舌 93
提要 93
第一节 两舌最可畏 93
第二节 两舌不可信 93
第三节 如何对两舌 93
第四节 如何不两舌 93
第五节 两舌与和合 94
第六节 两舌之选择 94
第七节 两舌之标准 94
略解 94
之六 恶口 95
提要 95
第一节 恶口与善语 96
第二节 恶口与逊言 96
第三节 善恶语之报 96
第四节 恶口生诸恶 96
第五节 恶口如利斧 96
第六节 谤贤圣罪重 97
第七节 恶口难得乐 97
第八节 恶口之两面 98
第九节 何谓不恶口 98
第十节 宁死不恶口 98
第十一节 不恶口解脱 98
第十二节 不恶口两利 98
略解 99
之七 绮语 100
提要 100
第一节 何谓绮语 101
第二节 绮语之六义 101
第三节 绮语之种类 101
第四节 绮语者难信 102
第五节 绮语者贫贱 102
第六节 如何不绮语 102
略解 103
之八 贪欲 104
提要 104
第一节 贪欲因何生 105
第二节 贪从思想生 105
第三节 何谓贪 105
第四节 何谓贪心 105
第五节 贪欲之极限 105
第六节 贪欲之类别 106
第七节 为何断贪欲 106
第八节 贪欲起恶行 107
第九节 贪重败善本 107
第十节 人以贪自丧 107
第十一节 爱欲之祸患 107
第十二节 贪欲难满足 107
第十三节 多贪易散失 108
第十四节 贪为斗争本 108
第十五节 世因欲不安 109
第十六节 何谓无贪欲 109
第十七节 不贪为善本 109
第十八节 贪亦为善本 109
第十九节 修善欲为本 109
第二十节 无欲则无善 109
第二十一节 利众贪无罪 109
第二十二节 可欲之五事 110
第二十三节 如何受五欲 110
第二十四节 少欲有涅槃 110
第二十五节 知足得解脱 111
第二十六节 知足灭多欲 111
第二十七节 少欲多安乐 111
第二十八节 莫作非分贪 111
略解 111
之九 嗔 116
提要 116
第一节 何谓嗔恚 116
第二节 嗔恚之九因 117
第三节 嗔恚之五法 117
第四节 嗔恚十四类 117
第五节 嗔恚十三相 118
第六节 嗔恚之极限 118
第七节 嗔恚之过失 118
第八节 嗔恚之损害 118
第九节 嗔恚致衰损 119
第十节 嗔恚灭诸善 119
第十一节 嗔恚破善德 119
第十二节 嗔不知善恶 119
第十三节 嗔盛无善人 119
第十四节 嗔恚如黑暗 119
第十五节 嗔者难修定 120
第十六节 嗔恚者易悔 120
第十七节 嗔力不可恃 120
第十八节 嗔自他不乐 121
第十九节 如何断嗔恚 121
第二十节 以忍灭嗔恚 121
第二十一节 不嗔之境界 122
第二十二节 莫嗔善御己 122
第二十三节 三业无嗔恚 123
第二十四节 不嗔不怀恶 123
第二十五节 不嗔于一切 123
第二十六节 不嗔之利益 123
第二十七节 灭嗔得安乐 124
第二十八节 嗔者不发言 124
第二十九节 佛说嗔恚经 124
第三十节 贪嗔之比较 125
第三十一节 嗔慈心之别 125
第三十二节 嗔痴之关系 125
略解 126
之十 愚痴 130
提要 130
第一节 何谓愚痴 130
第二节 愚痴如何生 131
第三节 愚者之状态 131
第四节 愚痴之极至 131
第五节 十种愚见 132
第六节 愚痴之过失 132
第七节 愚痴生诸恶 132
第八节 愚行善无果 133
第九节 愚智之特征 133
第十节 愚智生善恶 135
第十一节 智愚之区别 135
第十二节 智愚导善恶 135
第十三节 如何断愚痴 136
略解 136
之十一 贪嗔痴综述 139
提要 139
第一节 贪嗔痴之差别 139
第二节 贪嗔痴之轻重 139
第三节 贪嗔痴拘碍善 140
第四节 贪嗔痴如火 140
第五 节贪嗔痴斗争本 140
第六节 贪嗔痴名恶行 140
第七节 无贪嗔痴为善本 141
略解 141
第三篇 六度概述 143
第一章 六度综述 144
提要 144
第一节 六度为有情 144
第二节 六度为自他 145
第三节 六度菩萨种 145
略解 150
第二章 六度别述 151
之一 布施 151
提要 151
第一节 三种布施 151
第二节 财法施比较 151
第三节 如何法布施 152
第四节 为施而求财 152
第五节 为施习众艺 152
第六节 施者与施主 152
第七节 为何行布施 153
第八节 二种布施对象 153
第九节 四种布施对象 153
第十节 五种布施对象 154
第十一节 不专求施己 154
第十二节 如何行布施 154
第十三节 布施之十要 155
第十四节 布施在公益 155
第十五节 应时之布施 156
第十六节 布施四十法 157
第十七节 不损此施彼 158
第十八节 布施之心理 159
第十九节 尊重人行施 160
第二十节 诚待求施者 160
第二十一节 求报施无义 160
第二十二节 掠夺施有罪 160
第二十三节 不清净之施 160
第二十四节 三十三种不净施 160
第二十五节 布施之得失 162
第二十六节 布施之功过 162
第二十七节 财价值在施 163
第二十八节 布施得善果 163
第二十九节 布施之善利 163
第三十节 施为觉悟行 163
第三十一节 布施者成佛 164
第三十二节 布施为智本 164
第三十三节 不布施无乐 164
第三十四节 施为利自他 165
第三十五节 法施为道德 165
略解 165
之二 持戒 172
提要 172
第一节 何名为戒 173
第二节 戒有三种 173
第三节 离恶为持戒 174
第四节 修善为持戒 174
第五节 十善为戒本 174
第六节 持十一种戒 175
第七节 戒断恶律仪 175
第八节 持戒之方法 175
第九节 持戒之准则 176
第十节 如来因戒成 176
第十一节 戒为解脱本 177
第十二节 戒为佛教本 177
第十三节 戒为禅定因 177
第十四节 持戒得安乐 177
第十五节 持戒得妙乐 177
第十六节 持戒者可亲 178
第十七节 持戒善根本 178
第十八节 持戒无怖畏 178
第十九节 持戒利众生 178
第二十节 持戒利自他 178
第二十一节 持戒之五义 178
第二十二节 持戒之九义 178
第二十三节 无戒众所嫌 179
略解 179
之三 忍辱 182
提要 182
第一节 何谓忍 183
第二节 忍不轻弱者 183
第三节 忍辱之方法 183
第四节 修忍五因缘 184
第五节 三业如何忍 184
第六节 忍辱之二法 184
第七节 忍辱四准则 184
第八节 忍辱十准则 184
第九节 忍辱因平等 185
第十节 忍辱因智慧 186
第十一节 忍为利自他 186
第十二节 忍为护自他 186
第十三节 事业忍为上 186
第十四节 忍辱为福源 186
第十五节 忍者有大力 186
第十六节 忍辱者得胜 187
第十七节 忍辱之功德 187
第十八节 忍辱之七义 187
第十九节 忍辱制嗔恚 188
第二十节 忍辱之境界 188
第二十一节 忍弱意向强 188
第二十二节 佛忍之范例 189
第二十三节 忍者戒自高 189
第二十四节 骂忍自招恶 189
第二十五节 不忍生邪行 189
第二十六节 不忍之过失 189
略解 190
之四 精进 194
提要 194
第一节 何谓精进 195
第二节 精进在离恶 195
第三节 如何精进 195
第四节 精进戒轻人 195
第五节 精进之邪正 195
第六节 精进三准则 195
第七节 精进五准则 196
第八节 精进二十六准则 196
第九节 精进不嗔怒 196
第十节 精进修六度 196
第十一节 精进在善道 197
第十二节 精进之九法 197
第十三节 精进之四法 197
第十四节 精进五要义 198
第十五节 精进之目的 198
第十六节 精进为自他 198
第十七节 精进修道德 198
第十八节 精进求智慧 199
第十九节 精进不惜身 199
第二十节 精进摄善法 199
第二十一节 精进得诸善 199
第二十二节 精进益作善 199
第二十三节 四种正精进 199
第二十四节 精进增六度 202
第二十五节 精进得成就 202
第二十六节 精进兴众业 202
第二十七节 精进无难事 202
第二十八节 精进得富乐 203
第二十九节 精进舍众苦 203
第三十节 离精进无善 203
第三十一节 无精进枉活 203
第三十二节 精进伏恶心 203
第三十三节 精进懈怠与兴衰 203
第三十四节 精进懈怠与老少 204
第三十五节 精进懈怠之利弊 204
略解 206
之五 禅定 212
提要 212
第一节 何谓禅定 212
第二节 智舍恶为禅 213
第三节 何谓非禅定 213
第四节 何谓如来禅 213
第五节 为何修禅定 213
第六节 禅定得智善 213
第七节 禅定得诸善 214
第八节 禅能助世事 214
第九节 禅定利自他 214
第十节 无禅难得智 214
第十一节 无禅生诸恶 214
第十二节 无禅难成事 214
第十三节 无禅难积学 214
第十四节 禅定之方法 215
第十五节 四禅与道德 215
第十六节 定乱与解脱 215
第十七节 禅不忘世俗 216
略解 216
之六 智慧 219
提要 219
第一节 何谓智慧 219
第二节 智慧正知见 220
第三节 明善恶为智 220
第四节 别爱憎为智 220
第五节 学一切为智 220
第六节 守善为智者 220
第七节 弃恶为智者 220
第八节 了是非为智 220
第九节 弃恶修善为智本 220
第十节 智以人为本 221
第十一节 智由博学得 221
第十二节 智慧有三种 222
第十三节 智慧实践法 222
第十四节 修善爱智慧 222
第十五节 智善求无厌 222
第十六节 舍身求智慧 222
第十七节 相敬以求智 223
第十八节 为知求智慧 223
第十九节 为自他求智 223
第二十节 智慧为利世 223
第二十一节 智慧十二义 223
第二十二节 智二十四义 228
第二十三节 慧是善根本 228
第二十四节 智慧照善恶 228
第二十五节 智慧能远恶 228
第二十六节 智慧截诸恶 228
第二十七节 智慧有二德 228
第二十八节 智慧为德本 228
第二十九节 由智成道德 229
第三十节 为德应修智 229
第三十一节 有智得解脱 229
第三十二节 智慧是大宝 229
第三十三节 以慧自完善 229
第三十四节 慧业在利众 229
第三十五节 慧善救众生 230
第三十六节 智慧得财富 230
第三十七节 少慧起诸非 230
第三十八节 智灭善随消 230
第三十九节 智愚因善恶 230
第四十节 智愚即善恶 230
第四十一节 智愚之比较 231
第四十二节 智慧与信仰 231
略解 231
第四篇 四摄八正道概述 239
第一章 四摄综述 240
提要 240
第一节 何谓四摄 240
第二节 四摄十二义 240
第三节 四摄化众生 241
第四节 四摄为大孝 242
第五节 四摄即四恩 242
第六节 四摄之境界 242
第七节 四摄之法行 242
第八节 佛说四摄经 243
略解 244
第二章 四摄别述 245
之一 布施(略) 245
之二 爱语 245
提要 245
第一节 爱语之准则 246
第二节 口恒说爱语 246
第三节 爱语之方法 246
第四节 困境之爱语 246
第五节 爱语者人敬 247
略解 247
之三 利行 248
提要 248
第一节 何谓利行 248
第二节 利行为职志 248
略解 249
之四 同事 249
提要 249
第一节 何谓同事 249
第二节 同事之准则 249
第三节 同事重身教 250
略解 250
第三章 八正道 251
提要 251
第一节 何谓八正道 251
第二节 八正道与三学 252
第三节 八正道与三自 252
略解 252
第五篇 四无量哀愍概述 255
第一章 四无量综述 256
提要 256
第一节 何谓四无量 256
第二节 四无量之体性 256
第三节 四无量之区别 256
第四节 四无量之功能 257
第五节 四无量之修法 257
第六节 四无量之目的 258
第七节 四无量为佛性 259
第八节 四无量为善本 259
略解 259
第二章 慈悲综述 261
提要 261
第一节 慈悲之含义 261
第二节 慈悲之区别 261
第三节 慈悲针对性 261
第四节 慈悲之成实 261
第五节 慈悲是佛心 262
第六节 慈悲佛教本 262
第七节 慈悲者为智 262
第八节 慈悲断不善 262
第九节 慈悲福报大 262
第十节 无缘大慈悲 262
略解 263
第三章 慈悲别述 264
概述 264
之一 慈 264
提要 264
第一节 何谓慈心 265
第二节 慈即是如来 265
第三节 慈心不造罪 266
第四节 行慈者得安 266
第五节 行慈者无仇 266
第六节 行慈福无量 266
第七节 慈之三准则 266
第八节 修慈在十善 266
第九节 普慈于一切 267
第十节 慈众若骨髓 267
第十一节 慈众如父母 267
第十二节 行无害修慈 267
第十三节 何谓慈善 268
第十四节 慈过未众生 268
略解 268
之二 悲 270
提要 270
第一节 何谓为悲 270
第二节 悲之根本 270
第三节 大悲有四种 271
第四节 大悲佛法根 271
第五节 大悲为佛体 271
第六节 悲为菩萨本 271
第七节 悲为圣种性 271
第八节 悲为解脱本 272
第九节 悲在济他苦 272
第十节 悲为善根本 272
第十一节 悲为智根本 272
第十二节 悲生一切乐 272
第十三节 悲心之四义 272
第十四节 悲心如父母 273
第十五节 无悲作诸恶 273
略解 273
第四章 哀愍 275
提要 275
第一节 哀愍之自性 276
第二节 为何须哀愍 276
第三节 何谓无哀愍 276
第四节 哀愍之对象 277
第五节 哀愍之三义 277
第六节 哀愍之步骤 277
第七节 哀愍之准则 278
第八节 哀愍为智本 279
略解 279
第六篇 善恶义集概述 281
第一章 善恶综述 282
之一 善恶之根源 282
提要 282
第一节 如何成善恶 282
第二节 善恶因自身 282
第三节 善恶因六识 282
第四节 善恶因现在 283
第五节 善恶在选择 283
第六节 世善恶为主 283
第七节 趣善恶之法 283
第八节 善恶四差别 284
第九节 善恶辩证法 284
第十节 持善恶四事 284
第十一节 善恶不共存 285
第十二节 善恶各相应 285
第十三节 恶与真实法 285
第十四节 善恶之本 286
第十五节 善恶自体论 287
第十六节 善恶性与欲 292
第十七节 善恶性所成 293
第十八节 善恶人与善恶 293
第十九节 何谓善恶根 293
第二十节 何名善恶根 294
第二十一节 识别善恶根 294
第二十二节 善根与心及心所法 294
第二十三节 不善根之义 295
第二十四节 何谓三善根 294
第二十五节 善恶根之断续 296
第二十六节 谤因果断善根 296
第二十七节 四法断善根 296
略解 296
之二 善恶选择 302
提要 302
第一节 识恶修善 302
第二节 以善灭恶 302
第三节 修善灭恶 302
第四节 护善舍恶 303
第五节 离恶生善 303
第六节 去恶进善 303
第七节 去恶从善 303
第八节 隐善露恶 303
略解 304
之三 佛教信仰在善恶 304
提要 304
第一节 弃恶行善为佛教 305
第二节 识别善恶为得道 306
第三节 修善远恶为得道 306
第四节 行善止恶为解脱 306
略解 306
之四 善恶类别 308
提要 308
第一节 三善恶界 309
第二节 三善恶行 309
第三节 三善恶与十善恶 309
第四节 七种善恶 309
第五节 二十九种善恶 309
略解 311
之五 善恶之结果 312
提要 312
第一节 善恶与自护 312
第二节 善恶与明暗 312
第三节 善恶与忧惧 312
第四节 善恶与苦乐 312
第五节 善恶与贵贱 313
第六节 善恶与舆论 313
第七节 善恶与名誉 313
第八节 善恶与健康 313
第九节 善恶与清净 313
第十节 善恶与人身 314
略解 314
之六 善恶报应 315
提要 315
第一节 善恶业不亡 316
第二节 善恶必有报 316
第三节 善恶如何报 317
第四节 善恶非即报 317
第五节 善恶报之体性 317
第六节 故不故业与报 318
第七节 善恶报难代 318
第八节 业报不共他 318
第九节 自作还自受 319
第十节 恶报之五义 320
第十一节 隐恶难免报 320
第十二节 因报莫为恶 321
略解 321
之七 善恶与结交 323
提要 323
第一节 近恶人生恶 323
第二节 近恶人诬笑 324
第三节 去恶不为伴 324
第四节 息除众生恶 324
第五节 善由亲近善 324
第六节 近善者之利 325
第七节 习善如采香 325
略解 326
第二章 善恶别述 327
概述 327
之一 善 327
提要 327
第一节 不害物名善 327
第二节 行道为善 327
第三节 净心为善 327
第四节 何谓大德善 327
第五节 善性之形成 327
第六节 善以何为本 328
第七节 生善之三法 328
第八节 生善之四力 328
第九节 行善而成德 328
第十节 爱善如父母 328
第十一节 以善为己物 328
第十二节 为善之急务 328
第十三节 于善不知足 329
第十四节 作善恒为他 329
第十五节 修善化人 329
第十六节 为善之十愿 329
第十七节 愿众恒修善 329
第十八节 修善怜愍人 329
略解 329
之二 诸善 332
提要 332
第一节 二种善法 332
第二节 三种善法 333
第三节 四种善法 333
第四节 四种善境界 333
第五节 十种善法 334
第六节 十种善大地法 334
第七节 十一种善 334
第八节 十一善问答 335
第九节 百十九种善法 335
略解 336
之三 恶 338
提要 338
第一节 何谓恶行 338
第二节 何谓不善法 338
第三节 何谓大恶 338
第四节 恶因欲生 339
第五节 五根与恶 339
第六节 无三学作恶 339
第七节 不善之本 339
第八节 畏于小恶 339
第九节 尽寿不为恶 339
第十节 宁死不为恶 340
第十一节 一法断诸恶 340
第十二节 自调者灭恶 340
第十三节 灭恶为大人 340
第十四节 弃恶为大智 340
略解 340
之四 诸恶 342
提要 342
第一节 一种恶 343
第二节 三种恶 343
第三节 五类恶 343
第四节 一至十种恶 343
第五节 十种恶 344
第六节 十五种恶 344
第七节 二十一种恶 344
第八节 三十二种恶 345
第九节 百六十六种恶 347
第十节 障善诸法 354
第十一节 障善三法 354
第十二节 六恶溺恶道 355
略解 355
第三章 善恶无记 357
提要 357
第一节 何谓善恶无记 358
第二节 善恶无记为作 358
第三节 善恶无记义 359
第四节 善恶无记之成因 366
第五节 离善无记为贼 366
略解 366
第四章 身口意与善恶 367
提要 367
第一节 何谓三业善恶 367
第二节 三不善业为恶行 369
第三节 三业善之关系 369
第四节 三业不为恶 369
第五节 弃三业恶 369
第六节 三业弃恶修善 369
第七节 何谓三业净不净 370
第八节 三业净不净之准则 370
第九节 净三业之意义 370
第十节 净三业之方法 371
第十一节 净三业在离十恶 372
第十二节 净三业之准则 372
第十三节 三业善恶苦乐本 372
第十四节 三业无恶为奇 373
第十五节 三业善人道本 373
第十六节 三业果报之法则 373
略解 373
佛教伦理 第二卷第七篇 佛教伦理之基础概述 379
第一章 世界观之基础 380
提要 380
第一节 佛教信因缘 380
第二节 佛教信因果 380
第三节 诸法因缘生 380
第四节 有无之法则 381
第五节 众缘异法生 381
第六节 内外互为缘 381
略解 381
第二章 人生观之基础 383
提要 383
第一节 自性一切因 383
第二节 业思因缘生 384
第三节 思为行之本 384
略解 384
第八篇 烦恼概述 385
第一章 烦恼六义 386
提要 386
第一节 烦恼为扰乱 386
第二节 烦恼名魔恶 386
第三节 烦恼名有争 386
第四节 烦恼与善恶 386
第五节 烦恼与解脱 386
略解 386
第二章 烦恼类别 387
提要 387
第一节 世烦恼二法 387
第二节 三种烦恼 388
第三节 八种随烦恼 388
第四节 九种烦恼本 388
第五节 恶世十烦恼 389
第六节 世集十烦恼 389
第七节 六根本烦恼 389
第八节 十根本烦恼 390
第九节 二十随烦恼 390
第十节 六十五随烦恼 392
第十一节 十种大小烦恼大地法 394
第十二节 别说疑烦恼 395
略解 396
第九篇 惭愧概述 401
第一章 惭愧之定义与种类 402
提要 402
第一节 何谓惭愧 402
第二节 惭愧之体业 402
第三节 二种惭愧 402
第四节 四种惭愧 403
第五节 十种惭愧 403
略解 403
第二章 惭愧之意义 405
提要 405
第一节 惭愧护世间 405
第二节 惭愧尊世间 406
第三节 惭愧救众生 406
第四节 惭愧者敬人 406
第五节 惭愧者易进 406
第六节 惭愧生命贵 407
第七节 惭愧能远恶 407
第八节 惭愧增善法 407
略解 407
第三章 无惭愧之界定与种类 410
提要 410
第一节 何谓无惭愧 410
第二节 无惭愧之体业 411
第三节 五种无惭愧 411
第四节 十六种无惭愧 412
略解 412
第四章 无惭愧之过失 414
提要 414
第一节 无惭愧不善 414
第二节 无惭愧必为恶 415
第三节 无惭愧坏世间 415
第四节 无惭愧人不善 415
第五节 无惭愧者短寿 415
第六节 无惭愧不名人 415
第七节 无惭愧人兽同 416
略解 416
第五章 惭愧之有无 417
提要 417
第一节 有无惭愧之功过 417
第二节 有无惭愧与善恶 418
第三节 有无惭愧与信仰 418
略解 418
第十篇 放逸概述 421
第一章 不放逸之界定与体业 422
提要 422
第一节 何谓行不放逸 422
第二节 何名心不放逸 422
第三节 不放逸之体业 422
略解 422
第二章 如何不放逸 423
提要 423
第一节 于罪不放逸 424
第二节 护心不放逸 424
第三节 护自他心不放逸 424
第四节 制五根不放逸 424
第五节 摄六根不放逸 425
第六节 正念知不放逸 425
第七节 修善弃恶不放逸 426
第八节 坚修善不放逸 426
第九节 不舍善不放逸 426
第十节 兴善不放逸 426
第十一节 精勤断放逸 426
第十二节 闻法断放逸 426
第十三节 求德舍放逸 427
第十四节 富而不放逸 427
第十五节 不骄傲放逸 427
略解 427
第三章 不放逸之意义 431
提要 431
第一节 不放逸善根本 431
第二节 佛说不放逸经 432
第三节 不放逸能除恶 433
第四节 不放逸闭恶门 433
第五节 不放逸利现后 434
第六节 不放逸利自他 434
第七节 不放逸生明智 434
略解 434
第四章 放逸之定义与体业 436
提要 436
第一节 不作善名放逸 436
第二节 不断恶名放逸 436
第三节 贪欲乐名放逸 436
第四节 放逸之体业 436
略解 437
第五章 放逸的根源和过失 438
提要 438
第一节 贪心放逸根 438
第二节 得利易放逸 438
第三节 放逸衰恼本 439
第四节 放逸是过本 439
第五节 放逸十一过 439
第六节 放逸十三过 439
第七节 放逸断善根 440
第八节 放逸难生善 440
第九节 放逸造诸恶 440
第十节 放逸三毒最 440
第十一节 放逸生多欲 440
第十二节 放逸生骄慢 440
第十三节 放逸生懈怠 440
第十四节 放逸生诸难 441
第十五节 放逸是灾祸 441
第十六节 放逸为险道 441
第十七节 放逸破快乐 441
第十八节 放逸诸苦本 441
第十九节 放逸终是苦 441
第二十节 放逸唯己苦 441
第二十一节 放逸为自轻 441
第二十二节 放逸为无智 442
第二十三节 放逸不利德 442
第二十四节 放逸福德尽 442
第二十五节 放逸坏世事 442
略解 442
第六章 放逸与不放逸 447
提要 447
第一节 放逸不放逸与善恶 447
第二节 放逸不放逸与解脱 448
第三节 放逸不放逸与生死 448
第四节 放逸不放逸与苦乐 449
第五节 放逸不放逸与愚智 449
第六节 放逸不放逸与怨友 449
略解 449
第十一篇 懈怠概述 451
第一章 懈怠之定义与体业 452
提要 452
第一节 舍精进名懈怠 452
第二节 无作为名懈怠 452
第三节 邪精进名懈怠 452
第四节 懈怠之体业 452
第五节 懈怠之特性 452
第六节 懈怠八种事 453
略解 453
第二章 懈怠之过失与改变之方法 455
提要 455
第一节 懈怠过患本 455
第二节 懈怠之三失 455
第三节 懈怠之四失 456
第四节 懈怠人不善 456
第五节 懈怠不生善 456
第六节 懈怠没懒恶 456
第七节 懒惰生诸恶 456
第八节 懈怠生世苦 456
第九节 懈怠众生苦 457
第十节 懈怠灭诸业 457
第十一节 懈怠害诸法 457
第十二节 懈怠者如盲 457
第十三节 懈怠为大贼 457
第十四节 懈怠者如狗 457
第十五节 精进灭懈怠 457
第十六节 闻法除懈怠 458
略解 458
第三章 懈怠与精进 462
提要 462
第一节 懈怠精进与善恶 462
第二节 懈怠勤策与苦乐 462
第三节 懈怠精进与成败 462
第四节 懈怠精进之利弊 463
略解 464
第十二篇 骄慢概述 467
第一章 骄慢之定义与体业 468
提要 468
第一节 何谓骄慢 468
第二节 何谓慢 468
第三节 骄慢之体业 469
第四节 三类骄慢 469
第五节 七种骄慢 469
第六节 七种慢 469
略解 471
第二章 骄慢之成因与相状 475
提要 475
第一节 不知五阴生骄慢 475
第二节 三种骄慢因 475
第三节 为人慢五事 475
第四节 骄慢之相状 475
略解 476
第三章 骄慢之过失 477
提要 477
第一节 骄慢之四过 477
第二节 骄慢之五失 478
第三节 轻慢为自伤 478
第四节 骄慢为自害 478
第五节 骄慢为苦本 478
第六节 骄慢为嗔本 478
第七节 骄慢为重担 478
第八节 骄慢破善法 479
第九节 慢为不善本 479
第十节 慢损自他善 479
第十一节 骄慢非贤法 479
第十二节 骄慢则卑贱 479
略解 479
第四章 如何不骄慢 482
提要 482
第一节 不轻慢于他 482
第二节 不骄慢七法 483
第三节 无我伏骄慢 483
第四节 下心除骄慢 483
第五节 善思惟离慢 483
第六节 以智去骄慢 483
第七节 有智不骄慢 484
第八节 谨慎不慢人 484
第九节 谦下不骄慢 484
第十节 尊他不骄慢 484
第十一节 相敬不骄慢 484
第十二节 惠施不骄慢 484
第十三节 虽知不骄慢 484
第十四节 不骄慢自大 484
第十五节 不骄慢自高 484
第十六节 佛不慢众生 484
第十七节 为僧勿骄慢 485
略解 485
第五章 不骄慢之意义 488
提要 488
第一节 不骄慢贤法 489
第二节 不骄慢安乐 489
第三节 慢断烦恼除 489
第四节 离慢之五利 489
略解 489
第十三篇 自大与贡高概述 491
第一章 自大 492
提要 492
第一节 自大喜生嗔 492
第二节 自大不上求 492
第三节 不自大为智 492
第四节 柔和不自大 492
第五节 施安化自大 492
第六节 接下不自大 492
第七节 不自高陵人 493
第八节 卑下不自高 493
第九节 处中不自高 493
第十节 不自大十事 493
略解 494
第二章 贡高 496
提要 496
第一节 贡高向不善 497
第二节 贡高非大人 497
第三节 自卑不贡高 497
第四节 不贡高不自下 497
第五节 不贡高不鄙贱 497
第六节 不贡高护众生 497
略解 497
第十四篇 轻人与谦下概述 499
第一章 轻人 500
提要 500
第一节 六法为人轻 500
第二节 轻他有八事 500
第三节 不自高轻他 500
第四节 不自赞轻他 500
第五节 离慢不轻他 501
第六节 技多不轻人 501
第七节 于众生不轻 501
第八节 轻人则自伤 501
略解 501
第二章 谦下 502
提要 502
第一节 谦下于人 502
第二节 谦敬于人 503
第三节 谦下不欺人 503
第四节 谦下自有德 503
第五节 谦下为德本 503
第六节 谦下不骄慢 503
第七节 谦下除怨恶 503
略解 503
第十五篇 嫉妒与谄曲概述 505
第一章 嫉妒 506
提要 506
第一节 何谓嫉妒 506
第二节 五种嫉妒 506
略解 507
第二章 谄曲 507
提要 507
第一节 何谓谄曲 508
第二节 何谓无谄曲 508
第三节 谄曲之行事 508
第四节 谄曲心不实 509
第五节 谄曲之过患 509
第六节 不谄曲应质直 509
第七节 不谄曲待人 510
略解 510
第十六篇 无常与宠辱不惊概述 513
第一章 无常 514
提要 514
第一节 四种无常 514
第二节 八种无常 514
第三节 无常应珍时 515
第四节 无常宜为德 515
略解 515
第二章 宠辱不惊 516
提要 516
第一节 不为得失动 517
第二节 不为毁誉动 517
第三节 贫富无忧喜 517
第四节 四法护智心 518
略解 518
第十七篇 斗争与和合概述 519
第一章 斗争 520
提要 520
第一节 六斗争根本 520
第二节 二十二种斗 521
第三节 斗争八无忌 521
第四节 斗和之损益 522
第五节 佛赞不斗争 522
第六节 慈愍无斗争 522
第七节 相爱无斗争 522
第八节 相敬无斗争 522
第九节 博爱无违争 522
第十节 六种不争竞 522
略解 523
第二章 和合 525
提要 525
第一节 僧行六和敬 525
第二节 和合为职责 526
第三节 和合作义利 527
第四节 和合远忿争 527
第五节 尽物求和合 527
第六节 上下和合 527
第七节 亲族和合 527
第八节 有情和合 527
第九节 一切和合 527
第十节 进退和合 527
第十一节 和合安静 527
第十二节 相貌与和合 528
第十三节 智慧与和合 528
略解 528
第十八篇 苦乐概述 531
第一章 苦乐之成因 532
提要 532
第一节 苦乐各依因 532
第二节 苦乐由善恶 532
第三节 苦乐之变换 532
第四节 与众同苦乐 533
第五节 自苦令他乐 533
第六节 以他为苦乐 533
第七节 愿众得离苦 533
第八节 破他苦舍乐 533
第九节 自乐厌他苦 534
第十节 三种苦乐观 534
第十一节 贤愚之苦乐 534
第十二节 苦乐不忧喜 534
略解 535
第二章 苦 537
提要 537
第一节 苦因烦恼生 537
第二节 苦以欲为本 537
第三节 娆人终为苦 537
第四节 苦因作恶业 537
第五节 离苦应护他 538
第六节 自苦不苦众 538
第七节 为众受苦心不动 538
第八节 为他受苦心不悔 538
第九节 不顾辛苦为他事 538
第十节 为众修善忍诸苦 539
第十一节 代他受苦舍自利 539
略解 539
第三章 乐 540
提要 540
第一节 乐由善生 541
第二节 愿是乐本 541
第三节 为乐莫娆他 541
第四节 在家人四乐 541
第五节 在家出家四乐 542
第六节 正念慈愍四乐 542
第七节 四种成就乐 543
第八节 七种乐 543
第九节 以利他为乐 543
第十节 益众生为乐 543
第十一节 利他不独乐 543
第十二节 近贤离愚乐 544
第十三节 行善两世乐 544
第十四节 二乐与两利 544
第十五节 乐友与两利 544
第十六节 利乐诸众生 544
第十七节 造世乐利众 545
第十八节 为众生安乐 545
第十九节 受乐不作恶 545
第二十节 为恶不得乐 545
略解 545
第十九篇 罪福概述 549
第一章 罪福综述 550
提要 550
第一节 何谓罪福相 550
第二节 何谓罪福行 550
第三节 行罪福与心 551
第四节 罪福如何生 551
第五节 罪福由心生 551
第六节 离心无罪福 551
第七节 罪福由人作 551
第八节 罪福因四事 552
第九节 善恶即罪福 552
第十节 善恶罪福随 552
第十一节 善恶得罪福 552
第十二节 善恶受罪福 552
第十三节 善恶感罪福 553
第十四节 莫轻罪福小 553
第十五节 罪福如冤友 553
第十六节 明罪福为智 553
第十七节 罪福之分析 553
略解 555
第二章 罪 557
提要 557
第一节 罪轻重之别 558
第二节 罪源身口意 558
第三节 罪由于十恶 558
第四节 心意导罪恶 558
第五节 离福罪恶增 558
第六节 有罪无罪法 558
第七节 灭罪之方便 559
第八节 修善灭重罪 559
略解 559
第三章 福 561
提要 561
第一节 身口意生福 561
第二节 福因人而生 561
第三节 慈心为福本 561
第四节 专心修福 562
第五节 为福莫厌 562
第六节 爱福莫畏 562
第七节 为福勿回 562
第八节 两种求福事 563
第九节 三种福业事 563
第十节 四种得福事 563
第十一节 四种增福事 564
第十二节 五种长福事 564
第十三节 七种造福事 565
第十四节 十种修福行 565
第十五节 为福之胜报 565
第十六节 无福则无乐 566
略解 566
第二十篇 恩怨概述 571
第一章 恩之定义与种类 572
提要 572
第一节 云何有恩者 572
第二节 二种恩 573
第三节 四种恩 573
第四节 五种恩 575
略解 576
第二章 报恩 577
提要 577
第一节 知恩报恩 577
第二节 小恩大报 577
第三节 报恩无大小 577
第四节 为何知报恩 578
第五节 善人知报恩 578
第六节 报恩之五事 578
第七节 报恩须尽力 579
第八节 闻法知报恩 579
第九节 僧报施主恩 579
第十节 如何报佛恩 579
第十一节 报恩与信佛 579
第十二节 报恩之功德 580
第十三节 施恩为劝善 580
第十四节 施恩不自恃 580
第十五节 施恩莫求报 580
略解 580
第三章 不知恩之过失 583
提要 583
第一节 救无恩为失 583
第二节 不报恩为贼 584
第三节 不识恩恶中恶 584
第四节 不知恩不如狗 584
第五节 不念恩无悲心 584
略解 584
第四章 报父母恩 585
提要 585
第一节 父母恩难报 585
第二节 何名报父母恩 585
第三节 闻法能报父母恩 586
第四节 报父母恩如敬神 586
第五节 报父母恩是圣道 587
第六节 报父母恩得生天 587
第七节 报父母恩心无悔 587
略解 587
第五章 怨因与识怨 589
提要 589
第一节 犯五戒为怨 589
第二节 十恶为怨家 589
第三节 七种怨家法 589
第四节 邪见人是怨 592
第五节 同愚居如怨 592
第六节 娆彼成怨憎 592
第七节 怨诈现亲相 592
第八节 怨亲因缘变 593
略解 593
第六章 无怨 594
提要 595
第一节 何谓无怨 595
第二节 无怨四事法 595
第三节 无怨之十法 595
第四节 无胜负无怨 596
第五节 宁与智为怨 596
略解 597
第七章 灭怨 598
提要 598
第一节 怨憎有智胜 598
第二节 不报嗔伏怨 598
第三节 不愠怨除怨 599
第四节 无怨能胜怨 599
第五节 自正以灭怨 599
略解 599
第八章 待怨之法 600
提要 600
第一节 不与怨语 601
第二节 视怨如亲 601
第三节 先救怨者 601
第四节 以慈化怨 601
第五节 以慈报怨 601
略解 601
第二十一篇 智愚概述 603
第一章 识别智愚 604
提要 604
第一节 智善思所行 604
第二节 智者之三相 604
第三节 智者四不行 604
第四节 智者利群生 604
第五节 智者怖恶业 605
第六节 愚者之行状 605
第七节 愚夫之二相 605
第八节 愚者之三相 606
第九节 愚者之四行 606
第十节 愚者四类相 606
第十一节 愚求乐难得 607
第十二节 智愚何以成 607
第十三节 智愚因善恶 607
第十四节 智愚即善恶 607
第十五节 智愚之特征 607
第十六节 智愚三行相 608
第十七节 智愚求胜法 609
第十八节 智愚观争斗 609
第十九节 智愚不相合 609
第二十节 智愚之利弊 610
略解 611
第二章 如何对待智愚 615
提要 615
第一节 习智不集愚 615
第二节 近智远愚者 616
第三节 亲智远愚者 616
第四节 怨智不友愚 616
第五节 智愚之择处 616
第六节 莫赞愚毁智 617
第七节 逐智勿逐愚 617
第八节 远离于愚人 618
略解 618
第二十二篇 贫富与贵贱概述 621
第一章 如何认识贫富 622
提要 622
第一节 财德二种贫 622
第二节 十种贫 622
第三节 善恶两种富 622
第四节 无智富而贫 622
第五节 富不义为贫 623
第六节 富不施如贫 623
第七节 贫穷易行恶 623
第八节 贫富因智施 623
第九节 贫富无恒 624
略解 624
第二章 如何对待贫富 626
提要 626
第一节 布施灭贫穷 626
第二节 自忍贫施人 626
第三节 富贵勿骄逸 627
第四节 富不轻贫贱 627
第五节 贫富之选择 627
第六节 待贫富之法 627
略解 628
第三章 贵贱 628
提要 628
第一节 被轻贱三事 629
第二节 卑贱之四因 629
第三节 轻贱之首目 629
第四节 轻贱十种苦 630
第五节 平等无贵贱 631
第六节 四姓无贵贱 631
第七节 贵贱因善恶 631
第八节 贵贱在骄慢 631
第九节 世有四贵贱 631
第十节 不自贵贱他 631
第十一节 我贱众生贵 632
第十二节 贵贱之选择 632
略解 632
第二十三篇 忏悔与改过概述 637
第一章 忏悔 638
提要 638
第一节 何谓悔 638
第二节 悔过罪消除 638
第三节 忏悔不集恶 638
第四节 受悔者罪灭 639
第五节 忏悔断后悔 639
第六节 悔过明人行 639
第七节 忏悔福德大 639
第八节 忏悔善业本 639
第九节 悔不悔之果 639
第十节 忏悔与智愚 640
第十一节 忏悔诸恶业 640
第十二节 为自他忏悔 640
第十三节 信佛前忏悔 640
略解 641
第二章 改过 644
提要 644
第一节 常省己过 644
第二节 不隐己过 644
第三节 朝闻夕改 644
第四节 改往修来 645
略解 645
第二十四篇 神教之批判概述 647
第一章 神造之虚幻 648
提要 648
第一节 万物非神造 648
第二节 神造物之过 648
第三节 世因众生成 648
第四节 神因缘之别 648
第五节 神造与善恶 649
略解 649
第二章 对神之策略 651
提要 651
第一节 礼贤勿祠神 651
第二节 造福胜祠神 651
第三节 行慈莫事神 651
第四节 不祠神吉祥 651
第五节 于神不敬毁 652
略解 652
第三章 信神无益与生天正道 653
提要 653
第一节 祷神难获福 653
第二节 归神难免苦 653
第三节 十善生天路 653
第四节 生天由善德 655
略解 656
第四章 反对相术 656
提要 656
第一节 星相无益人 657
第二节 命非时宿定 657
第三节 学相书无知 657
第四节 信卜邪所牵 657
略解 657
第二十五篇 种姓之批判概述 659
第一章 种姓之成因及其平等性 660
提要 660
第一节 种姓妄见生 660
第二节 诸姓平等 660
第三节 四姓同善恶 660
第四节 种姓无差别 661
第五节 同类无种姓 663
第六节 种姓依因缘 664
第七节 因果无种姓 664
第八节 佛教无种姓 664
略解 664
第二章 种姓与行为 666
提要 666
第一节 天下一种 666
第二节 轻种姓重行 666
第三节 族姓善恶行 666
第四节 种姓在善恶 667
第五节 德为大种姓 669
第六节 离智无种姓 669
略解 670
第二十六篇 语言道德概述 673
第一章 论辩 674
提要 674
第一节 论辩之目的 674
第二节 论辩之五种条件 674
第三节 论辩二十七功德 675
第四节 论负之三种表现 676
第五节 论辩之三种抉择 678
第六节 论辩之成功因素 679
第七节 辩才十法众生喜 679
略解 680
第二章 正语之准则 681
提要 681
第一节 何谓善说 682
第二节 何谓先语 682
第三节 含笑先言 682
第四节 先言颂正真 682
第五节 先言辞清和 682
第六节 善语安慰他 682
第七节 出言众悉可 682
第八节 谦和与人语 683
第九节 言说在义利 683
第十节 言贵使人和 683
第十一节 言口意相称 683
略解 684
第三章 正语之所戒 685
提要 685
第一节 言非义不出 685
第二节 言不伤人意 685
第三节 言详无灼热 686
第四节 言柔无绮饰 686
第五节 先语不毁他 686
第六节 不自赞讥他 686
第七节 不说人所惭 686
第八节 不轻说人过 686
第九节 恶语不施人 686
第十节 实语应慎说 687
第十一节 五说中默然 687
略解 688
第四章 正语之对象与种类 690
提要 690
第一节 正语三对象 690
第二节 三不诳实语 690
第三节 利善喜三语 691
第四节 四种善语言 691
第五节 四种如实语 691
第六节 五种如是语 691
第七节 五种无悔语 692
第八节 五种如法语 692
第九节 十六种正语 693
第十节 三十二净语 693
第十一节 三十二口净 694
第十二节 八十种正语 696
第十三节 百一十种智语 699
略解 701
第五章 过失语之种类与相关问题 704
提要 704
第一节 四恶语言 704
第二节 四种语失 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