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 1
1.1 分散系及其分类 1
1.1.1 分散系的概念 1
1.1.2 分散系的分类 1
1.2 溶液的浓度 2
1.2.1 物质的量及物质的量浓度 3
1.2.2 质量摩尔浓度 4
1.2.3 摩尔分数 4
1.2.4 质量分数 5
1.2.5 质量浓度 5
1.3 稀溶液的依数性 5
1.3.1 水的相图 6
1.3.2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7
1.3.3 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下降 8
1.3.4 渗透压 10
1.3.5 依数性的应用 12
1.3.6 强电解质理论 12
1.4 胶体溶液 14
1.4.1 溶胶的性质 14
1.4.2 溶胶粒子带电的原因 16
1.4.3 胶团结构 18
1.4.4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 19
1.4.5 表面活性物质和乳状液 21
思考题与习题 24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 26
2.1 化学反应速率 26
2.1.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26
2.1.2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28
2.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1
2.2.1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1
2.2.2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3
2.2.3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6
思考题与习题 39
第三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及化学平衡 43
3.1 基本概念 43
3.1.1 系统和环境 43
3.1.2 状态和状态函数 43
3.1.3 过程和途径 44
3.1.4 热和功 45
3.1.5 热力学能 45
3.1.6 热力学的标准状态 45
3.1.7 反应进度 46
3.2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47
3.2.1 热力学第一定律 47
3.2.2 化学反应热 48
3.2.3 热化学方程式 50
3.2.4 热化学定律(盖斯定律) 50
3.2.5 标准摩尔生成焓 51
3.2.6 化学反应摩尔焓变的计算 51
3.3 化学反应的方向性 52
3.3.1 自发过程 52
3.3.2 熵 53
3.3.3 吉布斯自由能 54
3.4 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59
3.4.1 化学平衡 59
3.4.2 标准平衡常数(K?) 59
3.4.3 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61
3.4.4 化学平衡的移动 64
思考题与习题 67
第四章 物质结构基础 72
4.1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 72
4.1.1 氢光谱 72
4.1.2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74
4.2 核外电子运动的近代描述 75
4.2.1 波函数与原子轨道 75
4.2.2 四个量子数 77
4.2.3 概率密度与电子云 78
4.2.4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图像 79
4.3 原子核外电子结构 82
4.3.1 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82
4.3.2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85
4.3.3 原子的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90
4.4 元素重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92
4.4.1 有效核电荷及原子半径 92
4.4.2 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 94
4.4.3 电负性 96
4.5 离子键 96
4.5.1 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 97
4.5.2 离子的结构 98
4.5.3 离子键的强度 99
4.6 共价键 99
4.6.1 价键理论(VB法) 100
4.6.2 杂化轨道理论 102
4.7 分子间力和氢键 105
4.7.1 分子间力 105
4.7.2 氢键 108
4.8 晶体知识简介 111
4.8.1 各类晶体简介 112
4.8.2 离子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13
思考题与习题 115
第五章 酸碱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 119
5.1 酸碱质子理论 119
5.1.1 质子酸碱的概念和酸碱反应 119
5.1.2 酸碱的解离及相对强弱 120
5.2 酸碱水溶液酸度的计算 123
5.2.1 质子条件式 123
5.2.2 酸度对弱酸(碱)各型体分布的影响 124
5.2.3 一元弱酸(碱)水溶液酸度的计算 127
5.2.4 多元弱酸(碱)水溶液酸度的计算 129
5.2.5 两性物质水溶液酸度的计算 130
5.3 酸碱平衡的移动 132
5.3.1 稀释定律 132
5.3.2 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 133
5.4 缓冲溶液 134
5.4.1 缓冲溶液的组成及缓冲原理 135
5.4.2 缓冲溶液pH计算 135
5.4.3 缓冲溶液的性质 136
5.4.4 缓冲溶液的配制 136
5.5 沉淀溶解平衡 138
5.5.1 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 138
5.5.2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141
思考题与习题 145
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 149
6.1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149
6.1.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149
6.1.2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 151
6.1.3 配位化合物的种类 152
6.2 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 153
6.2.1 价键理论 153
6.2.2 配位化合物的类型 156
6.3 配位平衡 157
6.3.1 配离子的稳定常数 157
6.3.2 配位平衡的计算 158
6.3.3 配位平衡的移动 159
6.4 螯合物 164
6.4.1 螯合物 164
6.4.2 螯合物的稳定性 165
6.5 配合物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66
6.5.1 配合物的应用 166
6.5.2 配位化学的研究进展 166
思考题与习题 166
第七章 氧化还原反应 169
7.1 氧化还原反应 169
7.1.1 基本概念 169
7.1.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72
7.2 原电池与电极电势 174
7.2.1 原电池 174
7.2.2 电极电势与电池的电动势 176
7.2.3 标准电极电势的应用 179
7.3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182
7.3.1 能斯特(Nernst)方程式 182
7.3.2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183
7.4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187
7.4.1 元素电势图 187
7.4.2 元素电势图的应用 188
思考题与习题 190
第八章 重要的生命元素 194
8.1 概述 194
8.1.1 必需元素 194
8.1.2 有毒元素 194
8.1.3 有益元素 195
8.1.4 不确定元素 195
8.2 s区元素 196
8.2.1 s区元素的通性 196
8.2.2 钠和钾 197
8.2.3 镁和钙 198
8.3 p区元素 199
8.3.1 p区元素的通性 199
8.3.2 硼族元素 200
8.3.3 碳族元素 202
8.3.4 氮族元素 203
8.3.5 氧族元素 205
8.3.6 卤素 207
8.4 d区元素 209
8.4.1 d区元素的通性 209
8.4.2 重要化合物 210
8.4.3 生物效应 213
8.5 f区元素 213
8.5.1 镧系元素的电子排布及颜色 213
8.5.2 镧系收缩 213
8.5.3 镧系元素的生物效应 214
思考题与习题 214
第九章 分析化学概论 216
9.1 分析化学的任务、方法及定量分析的程序 216
9.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216
9.1.2 分析方法的分类 216
9.1.3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218
9.1.4 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218
9.2 定量分析的误差 220
9.2.1 误差的表示方法 220
9.2.2 误差的来源及减免方法 224
9.3 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 226
9.3.1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226
9.3.2 置信区间和置信概率 229
9.3.3 可疑值的取舍 231
9.4 滴定分析法概述 233
9.4.1 滴定分析基本概念 233
9.4.2 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233
9.4.3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34
9.4.4 滴定分析法的计算 236
思考题与习题 240
第十章 滴定分析法 244
10.1 酸碱滴定法 244
10.1.1 酸碱指示剂 244
10.1.2 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 247
10.1.3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255
10.2 配位滴定法 257
10.2.1 配位滴定法概述 257
10.2.2 乙二胺四乙酸及其配合物的性质 258
10.2.3 影响金属-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261
10.2.4 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263
10.2.5 金属指示剂 268
10.2.6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270
10.2.7 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272
10.3 氧化还原滴定法 274
10.3.1 概述 274
10.3.2 氧化还原滴定的基本原理 275
10.3.3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指示剂 279
10.3.4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280
10.4 沉淀滴定法 286
10.4.1 概述 286
10.4.2 沉淀滴定法的滴定曲线 286
10.4.3 确定终点的方法 287
10.4.4 银量法的应用 291
思考题与习题 291
第十一章 重量分析法 296
11.1 概述 296
11.1.1 重量分析法的一般程序 296
11.1.2 重量分析法的特点 296
11.1.3 重量分析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 296
11.1.4 重量分析法的有关计算 297
11.2 沉淀的纯度及条件选择 297
11.2.1 沉淀的纯度 298
11.2.2 沉淀条件的选择 298
11.2.3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299
11.3 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与灼烧 301
11.4 沉淀分离法 302
11.4.1 利用无机沉淀剂进行沉淀分离 302
11.4.2 利用有机沉淀剂进行沉淀分离 304
思考题与习题 305
第十二章 吸光光度法 306
12.1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306
12.1.1 光的基本性质 306
12.1.2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307
12.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308
12.2.1 朗伯-比尔定律 308
12.2.2 吸光系数和摩尔吸光系数 309
12.2.3 标准曲线的绘制及其应用 310
12.2.4 引起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 311
12.3 吸光光度法的仪器 312
12.3.1 分光光度计的结构 312
12.3.2 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及工作原理 314
12.4 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 315
12.4.1 显色反应及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315
12.4.2 吸光光度法的测定误差及测定条件的选择 318
12.5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319
12.5.1 定量分析 319
12.5.2 配合物组成的测定 321
12.5.3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322
思考题与习题 322
第十三章 电势分析法 325
13.1 电势分析法概述 325
13.1.1 电势分析法基本原理 325
13.1.2 电势分析法的优点 326
13.1.3 参比电极 326
13.1.4 指示电极 327
13.2 电势分析法的应用 330
13.2.1 pH的测定 330
13.2.2 离子活(浓)度的测定 332
13.2.3 电势滴定法 334
思考题与习题 337
附录 338
附录一 一些重要的物理常数 338
附录二 一些物质的△fH?,△fG?和S?(298.15K) 338
附录三 元素的原子半径/pm 345
附录四 元素的第一电离能/(kJ·mol-1) 346
附录五 元素的第一电子亲合能/(kJ·mol-1) 347
附录六 元素的电负性(Pauling) 348
附录七 离子半径(Pauling) 349
附录八 一些质子酸的解离常数(I=0,25℃) 349
附录九 溶度积常数(298K) 355
附录十 配离子的标准稳定常数(298K) 357
附录十一 电极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298K) 360
附录十二 条件电极电势 365
附录十三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367
附录十四 不同温度时水的饱和蒸气压 370
附录十五 常用的换算因数 370
索引 372
参考文献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