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 1
一、两广热带、亚热带区 11
1.“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广西恭城模式” 12
2.岩溶山地任豆树×金银花林—药型造林模式 13
3.岩溶山地任豆树与吊丝竹混交模式 14
4.任豆树纯林造林模式 15
5.杂交竹人工造林治理模式 16
6.苏木纯林造林模式 17
7.石漠化土地喜树栽培模式 18
8.李子人工造林治理模式 19
9.金银花人工造林模式 20
10.任豆树×山葡萄(乔藤型)造林模式 21
11.任豆树×银合欢混交造林模式 22
12.香椿(苦楝、任豆树)×苏木混交造林模式 23
13.热带地区相思类薪炭林治理模式 24
14.基干林带混交林治理模式 25
15.城郊或风景区内石漠化土地杜鹃美化绿化治理模式 26
16.封山育林结合补植吊丝竹、任豆树、香椿等治理模式 26
17.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治理模式 27
18.粤西泥质灰岩石漠化土地赤桉治理模式 29
19.桂西石漠化土地人工造林生态治理模式 29
20.桂西北岩溶山地核桃、木豆治理模式 31
21.桂西任豆树×木豆,林—农复合治理模式 33
22.桂北中低山“一坡三带”林业生态治理模式 34
二、云贵高原亚热带区 37
1.云贵高原圆柏、车桑子混交水土保持林治理模式 38
2.岩溶地区生态用材林治理模式 38
3.岩溶地区轻度、中度石漠化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 39
4.低中山河谷山地木豆治理模式 40
5.金银花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 41
6.低山丘陵区岸路沿线混交林治理模式 41
7.中山山原华山松、云南松水源涵养林治理模式 42
8.高海拔岩溶地区华山松生态林治理模式 43
9.白云质石漠化土地滇柏治理模式 44
10.“砂仁—养猪—沼气”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 44
11.坡度>25°、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治理模式 46
12.坡度<25°的耕(林)地工程改造治理模式 47
13.干热河谷花椒经济型生态林治理模式(顶坛模式) 49
14.干热河谷水土保持林治理模式 50
15.中度以上石漠化山地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模式 51
16.滇东及滇东南石漠化岩溶山地人工促进恢复植被治理模式 52
17.滇东华山松与栎类混交水土保持林治理模式 53
18.滇东柏树与青冈、滇合欢混交水土保持林治理模式 54
19.滇东南花红李经济型生态林模式 55
20.滇东北金沙江河谷高湿高温区高效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 55
21.滇东北高湿低温山地生态脆弱带治理模式 57
22.滇南热带低中山混交林治理模式 58
23.滇西北江河护岸林治理模式 60
24.黔西中山水源涵养林治理模式 61
25.黔东白云质砂石山乔灌草相结合治理模式 62
26.黔中荒山荒地水土保持林治理模式 64
27.黔中新桥河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 64
28.黔中低中山生态经济型防护林治理模式 65
29.黔中荒山荒地飞机播种生态公益林治理模式 67
30.黔中石漠化土地封山育林治理模式 67
三、湘鄂中、低山丘陵中亚热带区 69
1.桤木与柏树混交防护林治理模式 70
2.金银花中药材生态经济林治理模式 71
3.低山河谷杜仲、柏树生态经济型混交林治理模式 72
4.岩溶地区工矿废弃地治理模式 73
5.封山育林、人工增阔促进天然植被恢复模式 74
6.湘西高湿低温区石漠化土地生态恢复模式 75
7.湘西中低山防护林体系治理模式 76
8.湘西北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林治理模式 78
9.湘中马尾松防护林治理模式 80
10.鄂西南石漠化坡地生态治理模式 80
11.鄂西南陡坡退耕地生态经济林治理模式 81
12.鄂西南低山丘陵河谷生态林治理模式 83
四、川渝鄂亚热带区 85
1.中山丘陵区刺槐与马尾松混交林治理模式 86
2.低山丘陵区庭院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 86
3.石漠化山地逐级恢复治理模式 88
4.薪炭林营建及配套农村能源开发治理模式 89
5.生态旅游区红椿、猕猴桃混交林治理模式 90
6.干热河谷地带新银合欢、余甘子治理模式 91
7.金沙江干热河谷石质瘠薄山地造林治理模式 92
8.川西干旱河谷花椒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 94
9.川东南岩溶山地综合治理模式 96
10.鄂西北山地针阔混交型治理模式 97
11.鄂西北丘陵山区栎类薪炭林治理模式 98
12.丹江库区石灰岩山地川柏—白花刺混交型治理模式 99
13.丹江库区石漠化荒坡油桐生态经济林治理模式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