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含砷废水处理与砷的测定方法研究 3
第一章 含砷废水处理方法 3
1.1沉淀法 3
1.2吸附法 4
1.3氧化法 5
1.4离子交换法 6
1.5生化法 6
1.6其他方法 7
第二章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微量砷 8
2.1实验部分 8
2.1.1主要试剂 8
2.1.2主要仪器 8
2.1.3标准系列的配制 9
2.1.4测定条件 9
2.2结果与讨论 9
2.2.1基体改进剂的影响 9
2.2.2基体改进剂量的选择 10
2.2.3酸度的影响 10
2.2.4灰化温度和原子化温度的选择 10
2.2.5基体改进剂的选择 11
2.2.6标准曲线的绘制 12
2.2.7精密度 12
2.2.8回收率 13
2.3本章小结 13
第三章 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的微量砷 14
3.1实验部分 14
3.1.1主要试剂 14
3.1.2主要仪器 14
3.1.3溶液的配制 15
3.1.4仪器的条件 15
3.1.5水样的测定 15
3.2结果与讨论 15
3.2.1还原剂浓度的选择 15
3.2.2载液酸度的选择 16
3.2.3载气流速的选择 16
3.2.4预还原体系及浓度的选择 17
3.2.5工作曲线的绘制 18
3.2.6方法的可靠性 18
3.3本章小结 19
第二篇 砷的吸附作用研究 23
第四章 砷吸附作用研究进展 23
4.1国内对砷吸附作用的研究 23
4.1.1等温吸附方程的拟合 23
4.1.2化学动力学方程的拟合 24
4.1.3影响吸附作用的因素 24
4.2国外对砷吸附作用的研究 25
4.2.1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25
4.2.2黏土矿物 27
4.2.3 α-Al2O3 28
第五章 氢氧化铁胶体对砷吸附行为的初步研究 29
5.1实验部分 29
5.1.1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及表征 29
5.1.2吸附实验 29
5.2结果与讨论 30
5.2.1氢氧化铁胶体的表征 30
5.2.2 pH对砷吸附的影响 30
5.2.3铁与砷的物质的量比对吸附的影响 32
5.2.4吸附等温线 32
5.3本章小结 34
第六章 氢氧化铁对砷的吸附研究 35
6.1材料与方法 35
6.1.1主要试剂 35
6.1.2主要仪器 35
6.1.3实验方法 36
6.1.4分析方法 36
6.2结果与讨论 36
6.2.1 pH和初始砷浓度对吸附效率的影响 36
6.2.2砷初始浓度对吸附平衡时砷浓度的影响 37
6.2.3吸附等温线 38
6.3本章小结 41
第七章 纳米氧化铁的制备及其对砷的吸附作用研究 42
7.1实验部分 42
7.1.1主要试剂 42
7.1.2主要仪器 42
7.1.3纳米氧化铁吸附剂的制备 43
7.1.4纳米氧化铁对砷的吸附性能实验 43
7.2结果与讨论 43
7.2.1纳米氧化铁的性能表征 43
7.2.2纳米氧化铁对低砷溶液中砷的吸附研究 45
7.2.3时间对吸附率的影响 45
7.2.4体系pH对纳米氧化铁吸附As(V)的影响 46
7.2.5吸附等温线 46
7.3本章小结 47
第八章 氢氧化铝对砷的吸附作用研究 48
8.1实验部分 48
8.1.1主要试剂 48
8.1.2主要仪器 48
8.1.3实验方法 48
8.1.4砷的分析方法 49
8.2结果与讨论 49
8.2.1 pH和初始砷浓度对吸附率的影响 49
8.2.2砷初始浓度对吸附平衡时砷浓度的影响 50
8.2.3吸附等温线 51
8.3本章小结 53
第九章 二氧化锰对水中As(V)的吸附作用研究 54
9.1实验部分 54
9.1.1主要试剂 54
9.1.2主要仪器 54
9.1.3实验方法 54
9.1.4砷的分析方法 55
9.2结果与讨论 55
9.2.1 pH和初始砷浓度对吸附效率的影响 55
9.2.2砷初始浓度对吸附平衡时砷浓度的影响 56
9.2.3吸附等温线 56
9.3本章小结 59
第十章 复合铁铝氢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对水中砷(V)的去除 60
10.1实验部分 61
10.1.1主要试剂 61
10.1.2主要仪器 61
10.1.3复合铁铝氢氧化物吸附剂的制备 61
10.1.4复合铁铝氢氧化物成分分析和表征 61
10.1.5复合铁铝氢氧化物对砷的吸附性能实验 62
10.1.6溶液中砷的测定 62
10.2结果 63
10.2.1吸附剂的制备和化学组成 63
10.2.2吸附剂的结构表征和表面性能 63
10.2.3部分复合吸附剂的电镜扫描图 64
10.2.4复合铁铝氢氧化物对砷的吸附性能研究 65
10.3讨论 67
10.3.1不同初始Fe(Ⅲ)/Al(Ⅲ)物质的量比对吸附剂化学组成的影响 67
10.3.2复合物的结构和表面性质 67
10.3.3静态吸附实验结果分析 69
10.4本章小结 70
第十一章 复合铁铝氢氧化物对As(V)的吸附作用 71
11.1实验部分 71
11.1.1主要试剂 71
11.1.2主要仪器 72
11.1.3复合铁铝氢氧化物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72
11.1.4等温吸附实验 72
11.1.5溶液酸度对吸附As(V)的影响实验 72
11.1.6 As(V)的解吸实验 73
11.1.7溶液中砷的测定 73
11.2结果与讨论 73
11.2.1复合铁铝氢氧化物吸附剂的成分及性质 73
11.2.2吸附剂的Zeta电位和等电点 74
11.2.3不同pH条件下复合铁铝氢氧化物对砷的吸附特征 75
11.2.4吸附动力学曲线 76
11.2.5体系pH对复合铁铝氢氧化物吸附As(V)的影响 76
11.2.6共存组分及离子强度对吸附As(V)的影响 78
11.2.7吸附剂上As(V)的解吸 79
11.3本章小结 80
第三篇 砷的沉淀作用研究 83
第十二章 砷酸铁化合物(臭葱石)的溶解度与稳定性 83
12.1引言 83
12.2臭葱石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与溶度积 86
12.2.1溶解平衡时Fe、As和砷酸盐 86
12.2.2溶度积的重新计算 87
12.2.3一致性溶解与不一致性溶解 88
12.2.4砷的水文地球化学 90
12.2.5臭葱石在不同pH条件下的溶解反应与溶度积 90
12.3氢氧化铁对臭葱石在水中溶解的影响 94
12.4本章小结 96
第十三章 砷酸钙化合物的溶解度与稳定性 97
13.1引言 97
13.2实验方法 98
13.2.1沉淀 98
13.2.2溶解 98
13.2.3应用PHREEQC程序模拟计算 99
13.3实验结果 101
13.3.1 XRD和SEM分析 101
13.3.2沉淀过程中pH与As浓度的变化 109
13.3.3 pH对水中砷去除率的影响 110
13.3.4溶解过程中溶液As含量的变化 111
13.3.5溶度积和生成自由能的计算 112
13.4讨论 116
13.5本章小结 118
第十四章 砷酸钡化合物的溶解度与稳定性 120
14.1引言 120
14.2实验方法 120
14.2.1沉淀 120
14.2.2溶解 121
14.2.3应用PHREEQC程序模拟计算 121
14.3实验结果 123
14.3.1 XRD和SEM分析 123
14.3.2沉淀和溶解过程中pH与砷含量的变化 127
14.3.3溶度积和生成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 130
14.4本章小结 133
第十五章 砷酸铅化合物的溶解度与稳定性 135
15.1引言 135
15.2实验研究内容 137
15.2.1沉淀实验 137
15.2.2溶解实验 137
15.2.3各种砷酸铅盐的溶度积(Ksp)和形成的吉布斯自由能(△Gof)确定 137
15.3实验方法 137
15.3.1混合沉淀实验 137
15.3.2溶解实验 140
15.4结果与讨论 141
15.4.1砷的存在形态与pH的关系 141
15.4.2沉淀实验生成的砷酸铅盐的鉴别 141
15.4.3铅砷浓度分析 144
15.4.4砷酸铅化合物溶解实验结果分析 146
15.4.5砷酸铅盐溶度积计算 150
15.5本章小结 152
第十六章 砷酸铜化合物的溶解度与稳定性 154
16.1引言 154
16.2实验研究内容 155
16.2.1沉淀实验 155
16.2.2溶解实验 155
16.2.3各种砷酸铜盐的溶度积(Ksp)和生成吉布斯自由能(△Gof)确定 155
16.3实验方法 155
16.3.1混合沉淀实验 155
16.3.2溶解实验 158
16.4结果与讨论 159
16.4.1沉淀实验 159
16.4.2溶解实验 163
16.4.3砷酸铜盐溶度积计算 169
16.5本章小结 173
第十七章 CO2对砷酸钙稳定性影响的热力学分析 174
17.1含砷废水中和沉淀过程中形成的砷酸钙的类型 174
17.2 PHREEQC的应用与热力学参数 175
17.3结果与讨论 175
17.4本章小结 178
第十八章 水中除砷过程的模拟方法及其局限性 179
18.1引言 179
18.2模拟方法概述 180
18.3砷形态分布与去除的模拟 181
18.3.1形态分布 181
18.3.2沉淀 182
18.3.3吸附 183
18.3.4动力学 184
第十九章 含砷污泥制砖的毒性浸出研究 186
19.1实验方法 186
19.1.1实验用砖的制备 186
19.1.2浸出方法 187
19.1.3仪器与分析方法 187
19.2结果与讨论 187
19.2.1浸出液中重金属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187
19.2.2污泥掺入量对浸出毒性的影响 190
19.2.3污泥砖浸出的安全性分析 191
19.3结论 192
参考文献 193
结束语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