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光与摄影 1
第一节 可见光 1
第二节 光的属性 4
一、光的直线传播性 4
二、光的传播独立性 4
三、光的反射 4
四、光的折射 6
第三节 光的偏振 6
一、偏振光的种类 6
二、偏振光与摄影 7
第四节 光与色温 8
一、色温的含义 8
二、常见光源色温 11
第五节 光与色彩 11
一、色光 11
二、色彩的三要素 11
三、三原色光和三补色光 13
第二章 透镜与成像 16
第一节 透镜 16
一、透镜 16
二、焦点和焦距 16
三、物与像 18
四、像差 18
第二节 成像原理 20
一、像的大小与焦距的关系 20
二、物和像的共轭关系 21
三、焦距、物距、像距、放大率计算 23
第三章 照相机 28
第一节 照相机工业的发展概况 28
一、世界著名照相机生产厂家 28
二、我国的照相机工业 29
三、国产照相机的品种及参考价格 30
第二节 常见的照相机类型 32
一、照相机的种类 32
(一)120型相机 32
(二)135型相机 35
(三)其它类型相机 37
第三节 照相机的选购及发展趋势 41
一、相机的主要性能和选购 41
二、国外部分高档相机简介 43
(一)135单镜头反光式自动曝光相机 43
(二)135单镜头反光式非自动曝光相机 46
(三)135平视光学取景相机 46
(四)120单镜头反光式相机 46
(五)120双镜头反光式相机 47
(六)新闻相机 47
(七)一步成像相机 48
(八)其它相机 48
三、进口相机的选购 48
(一)根据需要合理配套 49
(二)权衡利弊减少开支 49
(三)注意信息消除顾虑 50
四、照相机的发展趋势 51
(一)相机发展的总趋势 51
(二)机械系统的发展趋势 51
(三)电子系统的发展趋势 52
五、不同类型相机的发展趋势 53
(一)120型相机 53
(二)135单镜头反光式相机 54
(三)135平视取景照相机 54
第四节 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55
一、玛米亚RB67PRO-S型120单镜头反光相机 55
(一)部件名称及使用方法 55
(二)技术性能 59
(三)结构特点 60
二、美能达XD-7型135单镜头反光式相机 67
(一)部件名称及使用方法 67
(二)技术性能 70
(三)结构特点 72
三、镜头 77
(一)镜头的焦距 77
(二)镜头的分类及用途 78
(三)镜头面板上的刻记 81
四、光圈 83
(一)光圈的作用 83
(二)相对口径与光圈系数 84
(三)有效口径与最大光圈 86
五、快门 87
(一)快门的作用 87
(二)快门的类别 87
六、调焦器 89
(一)自动测距调焦器 89
(二)反光式调焦器 90
(三)观察式调焦器 91
(四)目测式调焦器 92
(五)声纳自动对焦器 92
(六)红外线自动对焦器 92
(七)可见电子自动对焦器 92
七、取景器 93
八、暗箱和机身 94
九、卷片装置 95
十、景深表及其使用 95
十一、自拍机 100
十二、闪光连动装置 100
第五节 照相机的使用与维护 101
第四章 感光材料 103
第一节 感光材料的类别和性能 103
一、感光材料的分类 104
二、感光材料的基本结构 105
三、胶卷的照相性能 109
(一)感光度 109
(二)感光范围 112
(三)反差系数 113
(四)宽容度 114
(五)颗粒性 115
(六)国外黑白胶卷简介 116
(七)国外彩色负片简介 117
(八)国外彩色反转片简介 121
四、相纸的照相性能 125
(一)基本结构 125
(二)有效曝光范围 125
(三)号码与反差 126
(四)纸面类型 126
(五)色调 126
(六)宽容度 127
第五章 摄影技术 128
第一节 摄影的步骤 128
一、验机 128
(一)光圈的检查 128
(二)快门的检查 128
(三)调焦器的检查 129
(四)取景器的检查 129
(五)测光系统的验证 130
(六)卷片系统的检查 130
二、装卷 130
(一)135相机的装卷 131
(三)120相机的装卷 131
三、光圈的确定 132
四、快门的选择 134
五、取景 134
六、调焦 137
七、曝光 137
八、退卷 139
第二节 光圈与快门的正确组合 140
一、等量曝光组合与倒易律失效 140
二、拍摄对象及光圈与快门的正确组合 142
(一)先定快门速度 后调光圈大小 142
(二)先定光圈大小 后调快门速度 142
(三)大光圈 快速度组合 143
(四)大光圈 慢速度组合 143
(五)小光圈 快速度组合 143
(六)小光圈 慢速度组合 143
第三节 曝光标准值及适度曝光 144
一、曝光标准值 145
二、不同摄影条件下曝光标准值的调整 146
(一)胶卷感光度及曝光标准值的调整 146
(二)阴雨雪天气曝光标准值的调整 147
(三)晨昏之际及曝光标准值的调整 147
(四)纬度变化及曝光标准值的调整 148
(五)海拔高度及曝光标准值的调整 148
(六)下垫面性质及曝光标准值的调整 148
(七)光照方向及曝光标准值的调整 150
(八)拍摄距离及曝光标准值的调整 153
(九)被摄体色调及曝光标准值的调整 154
第四节 滤色镜的应用 154
一、滤色镜的种类和作用 154
(一)滤色镜 155
(二)效果镜 158
(三)色温校正镜 163
二、滤色镜的因数及曝光补偿 166
第六章 非正常条件下的摄影 169
第一节 非正常天气的摄影 169
一、阴天摄影 169
二、雨天摄影 170
三、雪天摄影 171
四、雾天摄影 172
第二节 非正常时间的摄影 175
一、日出和日落景色的拍摄 175
二、夜景的拍摄 177
第三节 非常规环境的摄影 180
一、溶洞里摄影 180
二、隧道里摄影 182
三、丛林中摄影 183
四、舰船上摄影 183
五、空中摄影 184
六、乘车时摄影 186
第四节 非自然景观的摄影 187
一、人像摄影 187
二、留念摄影 189
三、动体摄影 190
四、舞台摄影 192
五、新闻摄影 195
第五节 非常规技术的拍摄 198
一、接片的拍摄 198
二、剪影照片的拍摄 200
三、高调照片的拍摄 201
四、低调照片的拍摄 202
五、横向追随拍摄法 202
六、斜向追随拍摄法 203
七、变焦追随拍摄法 204
第六节 翻拍技术 205
一、光源选择 205
二、光源位置 205
三、普通翻拍方法 207
四、精确调焦与光圈的应用 209
五、准确曝光 210
六、附加镜的应用 212
第七节 使用闪光灯拍摄 217
一、闪光灯的种类 217
二、闪光灯与光圈 217
三、闪光灯与快门连动 219
四、闪光摄影的布光 220
五、闪光与感光 224
(一)掌握感光的依据 224
(二)控制闪光灯的亮度 225
第七章 取景与构图 228
第一节 取景及其画面效果 229
一、拍摄点的移位与物体的形态 229
二、拍摄点的高低与物体的貌相 230
三、地平线的上置与景物的深远感 230
四、地平线的下置与景物的雄伟感 232
五、光线的运用与物体的立体感 232
第二节 构图及其表现方法 232
一、突出中心 强调主题 232
二、重心的配置与画幅的均衡感 234
三、色彩的配比与画幅的美感 235
四、陪体的安排及其情节的构成 236
五、前景的添加及对画面的渲染 237
六、背景的取舍及对主体的烘托 241
七、空白处理及其韵味 245
第三节 构图原理 247
一、物体的配置与视觉效果 247
二、对称与美感 249
三、黄金比率与美感 250
四、节奏与美感 254
五、线条的动向与美感 258
第四节 构图禁忌 261
主要参考文献 262
后记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