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史前稻作的起源与发展 1
参考文献 3
第一章 新石器时期中国南方的生态条件 4
第一节 气候 4
第二节 地貌和水系 5
第三节 植被 6
第四节 野生稻 8
第五节 动物 10
参考文献 12
第二章 新石器时期中国南方古人类文明与野生稻驯化 14
第一节 猿人向晚期智人进化的足迹 14
第二节 洞穴聚居、野生稻驯化、古栽培稻遗存 16
参考文献 21
第三章 新石器晚期中国南方的稻作文化 22
第一节 跨湖桥文化 22
第二节 河姆渡文化 27
第三节 马家浜文化 35
第四节 崧泽文化 42
第五节 良渚文化 43
第六节 马桥文化简介 45
参考文献 46
第二篇 新石器时期我国南方的灌溉稻田 49
参考文献 51
第四章 长江中游澧县城头山遗址埋藏的稻田 52
第一节 城头山遗址发现的“模样疑似稻田” 52
第二节 城头山遗址的“模样疑似稻田”可能是旱稻田 52
参考文献 55
第五章 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时期埋藏的灌溉稻田 56
第一节 马家浜文化时期埋藏的灌溉稻田之发现 56
第二节 马家浜时期灌溉稻田的面积与形状 64
第三节 马家浜时期灌溉稻田的灌溉系统和灌溉方式 65
第四节 马家浜时期灌溉稻田的耕作模式、强度和种植时间 66
第五节 马家浜时期炭化稻粒形态学的研究结果 72
参考文献 74
第六章 长江下游菘泽时期埋藏的灌溉稻田 76
第一节 菘泽时期埋藏灌溉稻田的发现 76
第二节 崧泽时期灌溉稻田的年龄、面积、形状 77
第三节 澄湖遗址崧泽时期灌溉稻田的灌溉系统与灌溉方式 78
参考文献 79
第七章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时期埋藏的灌溉稻田 80
第一节 良渚文化时期灌溉稻田的发现 80
第二节 良渚文化时期灌溉稻田的面积、形状 83
第三节 良渚文化时期灌溉稻田的耕作与灌溉模式 84
参考文献 84
第八章 可能埋藏有史前灌溉稻田的其他地区 85
第一节 长江三角洲的其他遗址 86
第二节 钱塘江上游及闽台地区 87
第三节 江淮流域 87
第四节 珠江流域和云贵川地区 88
第五节 黄河中上游发现史前埋藏稻田的可能性 90
参考文献 91
第三篇 史前埋藏水稻土的土壤质量 92
参考文献 94
第九章 史前埋藏水稻土之剖面描述 95
第一节6300年BP绰墩遗址马家浜时期的水稻土 95
第二节4500年BP 临平茅山遗址良渚时期的水稻土 101
参考文献 107
第十章 埋藏史前水稻土的物理特性 109
第一节 埋藏古水稻土的粒度组成与母质判别 109
第二节 埋藏古水稻土的矿物组成 111
第三节 埋藏古水稻土剖面磁化率与成壤过程 112
参考文献 114
第十一章 史前埋藏古水稻土的土壤肥力质量 116
第一节 埋藏古水稻土的养分含量 116
第二节 埋藏古水稻土有效养分含量 119
第三节 埋藏古稻田种植强度与古水稻土氮素矿化 122
第四节 埋藏古水稻土与现代水稻土的供氮差异及氮肥效应 126
第五节 不同时期古水稻土与同期同地自然湿地和旱地的肥力比较 133
参考文献 136
第十二章 史前水稻土的土壤健康质量 138
第一节 绰墩遗址剖面上多环芳烃(PAH)总量的分布 138
第二节 绰墩遗址剖面中PAH的可能来源 141
第三节 其他史前水稻土剖面PAH的分布特征 144
参考文献 149
第十三章 史前古水稻土的土壤环境质量 151
第一节 古水稻土产甲烷潜势及古甲烷菌的群落多样性 151
第二节 埋藏水稻土的有机质组成与稳定性 155
第三节 埋藏水稻土的水稻植硅体与碳固持 159
第四节 埋藏水稻土中的黑炭与碳固持 162
参考文献 166
第十四章 埋藏古水稻土的微生物学特性 169
第一节 埋藏古水稻土寡营养细菌数量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169
第二节 埋藏古水稻土氨氧化菌的数量 172
第三节 水稻种植对古今水稻土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174
第四节 埋藏古水稻土细菌与古菌群落的PCR-DGGE分析 178
参考文献 183
第四篇 时间序列水稻土的生物地球化学 185
参考文献 187
第十五章 杭州湾南岸平原的海塘与时间序列土壤 188
第一节 杭州湾南岸姚北平原的海塘 188
第二节 时间序列土壤年龄的估计与剖面采集 192
第三节50~2000年水稻土和50~700年旱地土序列土壤的剖面描述 198
参考文献 209
第十六章 时间序列水稻土与旱地土成土过程的比较 210
第一节 水稻土与旱地土的物理特性 210
第二节 水稻土与旱地土的物理化学特性 217
第三节 水稻土与旱地土的生物化学性质 226
第四节 水稻土发育“三阶段模式”及灌溉稻作促进水稻土形成的机制 229
参考文献 232
第十七章 时间序列水稻土的土壤质量 235
第一节 时间序列水稻土的土壤肥力质量 236
第二节 时间序列水稻土的土壤环境质量 246
第三节 时间序列水稻土的土壤健康质量 264
参考文献 269
第十八章 时间序列水稻土的微生物学特性 272
第一节 水稻土和旱地土的微生物学性状、微生物生物量与酶活性 272
第二节 不同利用年限水稻土主要微生物过程的强度 279
第三节 水稻土固氮、硝化反硝化微生物群落演变和功能基因多样性 282
第四节 水稻土中氨氧化古菌群落和脂类生物标记物丰富度 287
参考文献 289
第五篇 中国灌溉稻作农业的传布 291
第十九章 陆上稻米之路 292
第一节 百越人南迁创“神州”,进入缅越泰印 292
第二节 百越人北上与贾湖人汇合在黄淮下游发展并向东北亚推进 298
第三节 长江中下游经中原沿古丝绸之路向西域和中亚传布 300
参考文献 305
第二十章 海上稻米之路 307
第一节 徐福东渡 309
第二节 郑和舰队把稻作农业先进技术带到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 315
第三节“失联”的郑和麾下把水稻传入美洲 317
参考文献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