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理论探源与发微 1
气是物质与气是生命 1
整体观念与直觉思维 12
藏、藏府与藏象 22
哲学的阴阳与医学的阴阳 34
三与三阴三阳 42
伤寒发病与三阴三阳分证 55
“传”与“传经” 63
“六经提纲”与“非纲” 72
合病与并病 80
发汗与汗法 90
厥阴病篇与《伤寒论》传本 100
《伤寒论》、“《伤寒论》学”与“伤寒学” 113
《伤寒论》方法与学习《伤寒论》的方法 122
中篇 方证思路与辨疑 140
太阳伤寒与麻黄汤证 140
太阳中风与桂枝汤证 154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160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165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171
大青龙汤证 177
小青龙汤证 187
葛根汤与桂枝加葛根汤 198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04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208
五苓散证 219
茯苓甘草汤证 226
大陷胸汤证与小陷胸汤证(膈内拒痛与疼痛拒按) 230
十枣汤证 237
栀子豉汤 240
白虎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 247
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 250
少阳病与柴胡汤证 253
桂枝去芍药汤与桂枝加芍药汤 258
少阴病吴茱萸汤证(烦躁与躁烦) 263
四逆散证治 270
大建中汤与小建中汤 279
大半夏汤与小半夏汤 283
甘草与甘草汤 286
一方与二法 290
下篇 条文解读与义疏 297
伤寒与温病 297
寒在骨髓与热在骨髓 302
恶风与恶寒 305
桂枝不中与之也 308
先其时发汗则愈 309
疑非仲景意 310
昼日烦躁不得眠 314
麻黄“先煮去沫”与“沫令人烦” 315
“主之”、“宜”、“与”及其他 321
“喘家作”与“喘家作桂枝汤” 331
“呕吐”与“咳吐” 334
“目瞑”与“瞑目” 342
“渴”与“消渴” 343
“虚烦”与“懊?” 348
“不可余药”与“余勿服” 357
“潮热”与“海潮” 358
“发黄”与“胆汁外溢” 365
“半在里半在外”与“半表半里” 369
“发热恶寒”与“往来寒热” 376
“但见一症便是”与“不必悉具” 382
“七八日续得寒热”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 386
“脾约”与“脾弱” 388
“格阳”与“戴阳” 392
“热多欲饮水”与“寒多不用水” 394
“哕”与“干呕” 396
条文中自注例 402
后记 410
再版后记 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