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叠合盆地的概念及类型 1
一、叠合盆地的概念 1
二、叠合盆地的分类 2
第二节 叠合盆地原型研究的科学意义 3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4
第二章 济阳坳陷断裂构造发育与演化 6
第一节 断裂构造特征概述 7
第二节 断层活动性的定量分析 9
一、定量分析的方法 9
二、北东(东)向断层活动性分析 11
三、东西向断层活动性分析 19
四、北西向断层活动性分析 19
第三节 中、新生代断裂发育特征 26
一、印支构造运动期 26
二、燕山构造运动早期 26
三、燕山构造运动中、晚期 27
四、燕山—喜马拉雅构造运动过渡期 28
五、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早、中期 32
六、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晚期 35
第四节 断裂构造的演化与转型机制 36
一、印支构造运动晚期NW向逆冲断层的形成 36
二、燕山构造运动中、晚期NW向断层构造反转 37
三、燕山—喜马拉雅构造运动过渡期断层的活动与演化 38
第三章 济阳坳陷中生代地层划分与对比 42
第一节 中生代地层特征 42
一、岩性地层特征 43
二、生物群组合序列 56
三、测井定量地层划分 59
第二节 地层划分标志及标准剖面建立 61
一、地层划分标志及时代厘定 61
二、标准剖面的建立 63
第三节 区域地层对比 67
一、侏罗系 67
二、白垩系 68
第四章 济阳坳陷中生代构造层划分与展布 70
第一节 中生代构造层划分 70
第二节 中生代各构造亚层的识别 71
一、中生代内部不整合面的识别 72
二、中生代各构造亚层的特征 75
第三节 中生代构造亚层的残留厚度 78
一、第二构造亚层 78
二、第三构造亚层 78
第五章 济阳坳陷中生代地层剥蚀与原始厚度 81
第一节 地层剥蚀量的计算方法 81
一、构造横剖面法 81
二、沉积速率法 82
三、声波时差法 83
四、镜质体反射率法 84
五、磷灰石裂变径迹法 87
六、宇宙成因核素法 89
七、波动方程法 91
八、方法的评价与讨论 92
第二节 各构造层的剥蚀厚度 93
一、古生界的剥蚀厚度 93
二、三叠系的剥蚀厚度 97
三、侏罗系的剥蚀厚度 101
四、白垩系的剥蚀厚度 102
第三节 中生代构造层的原始厚度 104
一、第一构造亚层的原始厚度 105
二、第二构造亚层的原始厚度 105
三、第三构造亚层的原始厚度 105
第六章 济阳坳陷中生代原型盆地格局及演化 109
第一节 盆地演化的区域背景及控制因素 109
一、周边造山带及深大断裂的形成与演化 109
二、深部动力学机制与成盆 115
第二节 中生代原型盆地格局与演化 117
一、古生代基底发育 119
二、早—中三叠世大型内陆盆地 120
三、晚三叠世抬升剥蚀与挤压逆推 121
四、早—中侏罗世充填披覆沉积 122
五、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北西向断陷盆地 122
六、晚白垩世隆升剥蚀 122
七、新生代北东向断陷盆地 123
第七章 济阳坳陷盆地叠合关系及石油地质意义 125
第一节 盆地叠合单元的概念 126
第二节 断陷型盆地叠合单元类型 127
第三节 断陷型叠合盆地石油地质条件 129
一、前第三系源岩特征 129
二、前第三系储层特征 132
三、前第三系储层分类评价 142
第四节 不同叠合单元油气成藏条件 145
一、中凹新凹型叠合单元 145
二、中凹新凸型叠合单元 146
三、中凸新凹型叠合单元 147
四、中凸新凸型叠合单元 148
结束语 150
参考文献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