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 3
第一章 生态建设的基本理论 3
一、生态建设的基本概念 4
二、国内外生态建设的研究与进展 7
(一)关于生态工程的研究与进展 7
(二)关于生态恢复的研究与进展 9
(三)关于生态修复的研究与进展 10
三、生态建设的基本理论 12
(一)限制因子原理 12
(二)食物链原理 13
(三)生态位原理 14
(四)生态适宜性和协同进化原理 14
(五)生物多样性原理 15
(六)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16
(七)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 16
(八)整体效应原理 17
(九)效益协调统一原理 18
(十)缀块—廊道—基底理论 18
(十一)生态工程的区域性原理 19
第二章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进程 22
一、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发展与现状 22
(一)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历史分析 22
(二)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进展 25
(三)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现状 28
二、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特点 39
(一)民族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39
(二)生态系统脆弱 43
(三)经济系统落后 44
(四)生态经济系统陷入恶性循环 45
第三章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48
一、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的必要性 48
二、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3
(一)恶化的生态系统已成为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53
(二)西部生态系统恶化对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57
三、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60
(一)民族地区生态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60
(二)生态建设是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63
(三)改善生态环境是培育民族地区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措施 66
四、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协调途径 72
第四章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总体思路 77
一、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77
(一)指导思想 77
(二)总体目标 77
(三)分阶段目标 78
二、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 80
(一)建立生态经济系统各子系统 80
(二)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整合 86
(三)建立生态经济发展目标 88
三、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91
(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综合决策 91
(二)建设与保护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预防为主、保护优先 92
(三)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保护并重、防治结合 92
(四)权、责、利明确,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93
(五)生态建设与综合发展相结合 93
(六)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 93
(七)坚持政府主导与企业、公众参与相结合 94
四、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指标体系 94
(一)生态建设水平评价原则 94
(二)生态建设综合评价技术方法 95
第五章 民族地区生态预警系统研究 97
一、生态环境预警研究综述 97
(一)国外研究情况 97
(二)国内研究情况 99
二、区域生态环境预警的基础理论 101
(一)生态环境预警的内涵 101
(二)区域生态环境预警基本特征 104
三、区域生态环境预警一般程序 107
(一)基本概念 107
(二)预警基本程序 108
三、建立民族地区生态监测预警系统的目的和意义 113
(一)为建立地区生态建设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114
(二)为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实施提供质量监督保障 114
(三)为有效利用“3S”技术进行地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探索方法和途径 114
(四)逐步实现各生态建设重点区域生态环境适时评价的数量化和程式化 115
(五)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115
四、建立民族地区生态预警系统的构想 116
(一)系统目标 116
(二)系统结构与功能 117
(三)系统数据处理方法 120
(四)系统的建模与数据分析 121
(五)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应用 122
第六章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投融资问题研究 125
一、生态建设投融资的内涵 125
(一)生态投融资的内涵 125
(二)生态投资的特殊性 126
二、民族地区生态投融资现状 127
(一)我国生态投融资现状 127
(二)民族地区生态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30
三、国外生态投资的经验借鉴 138
(一)美国生态投资的经验 138
(二)澳大利亚生态投资的经验 138
四、民族地区生态建设投融资改革的基本设想 139
(一)指导思想 139
(二)原则 140
(三)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 141
五、促进民族地区生态建设投融资的战略举措 142
(一)民族地区生态投融资模式创新 142
(二)民族地区生态建设投融资体制创新 143
(三)民族地区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创新 151
(四)民族地区生态建设投融资软环境创新 156
第七章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对策 160
一、树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新观念 160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 160
(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 161
(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观 162
(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协调观 163
二、加强对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宏观管理 164
(一)要确立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宏观管理的基本原则 164
(二)加强领导,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专门协调机构 165
(三)建立和完善生态建设的相关管理制度 165
(四)建立综合决策和监护机制 166
(五)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167
(六)建立和完善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政策体系 168
三、建立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监测预警机制 169
(一)把现有的生态定位监测网络及监测预警成果作为本系统的技术基础 170
(二)要深入进行民族地区生态监测预警系统指标体系研究 171
(三)建立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172
四、强化民族地区生态建设投融资 175
(一)投融资是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重要保障 175
(二)民族地区生态建设资金供给的基本原则 176
(三)发展多元化的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国内融资渠道 178
(四)开辟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国际融资渠道 179
五、加快民族地区绿色产业的发展 181
(一)民族地区绿色产业内涵 181
(二)民族地区发展绿色产业的机遇和优势条件 182
(三)民族地区绿色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举措 185
六、加快民族地区产业的生态化进程 192
(一)生态建设要密切结合生态大农业建设 192
(二)生态建设要与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 200
(三)生态建设要与沙产业开发相结合 200
(四)生态建设要与能源开发相结合 202
七、加快民族地区生态示范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204
(一)建立民族地区生态示范区与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4
(二)生态示范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207
(三)生态示范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模式 208
八、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科技保障体系 210
(一)制定符合民族地区生态建设需要的科技发展规划 210
(二)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211
(三)注重生态建设的样板选设,搞好试验示范区 212
(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促进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技术升级 214
(五)加强生态建设的科学研究工作,注重生态建设人才的培育 214
(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 215
九、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 215
(一)加强生态法制建设,完善地方法律体系 215
(二)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法律意识 216
(三)加大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建设与保护并重,开发与治理并重 216
(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自然生态环境执法的网络体系 216
(五)强化生态建设保护的法律责任 217
(六)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217
下篇 分论 221
第八章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二 221
一、内蒙古生态环境基本状况分析 221
(一)内蒙古生态建设的成就 221
(二)内蒙古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26
(三)内蒙古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目标 231
二、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232
(一)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现状 232
(二)内蒙古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37
(三)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潜力 241
三、内蒙古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243
(一)实施内蒙古生态建设战略的必要性 245
(二)内蒙古经济可持续发展 249
(三)内蒙古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255
四、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 258
(一)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内涵 258
(二)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的目标体系 262
(三)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总体设计 263
五、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规划的基本思路 264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64
(二)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规划的任务及意义 264
(三)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规划的基本思路 266
(四)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 267
第九章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270
一、宁夏生态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 270
(一)生态环境基本特征 270
(二)主要生态问题 271
(三)生态灾害状况 274
二、宁夏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275
(一)生态质量评价原则 275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各项指标的目标值和权重值及评价结果 276
三、宁夏生态环境变化后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80
(一)生态环境变化后果分析 280
(二)自然灾害加剧,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80
(三)社会影响分析 281
四、宁夏生态系统退化主要成因分析 282
(一)自然因素 282
(二)人为因素 284
五、宁夏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86
(一)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 286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287
(三)生态建设重点任务和环境保护重点领域 288
(四)生态保护的综合性对策 289
(五)生态环境破坏防治对策 292
第十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299
一、新疆生态建设现状 299
二、新疆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301
(一)自然资源的粗放开发和利用,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 302
(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管理水平低下,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303
(三)对自然资源的粗放开发利用,导致新疆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低水平 305
(四)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306
三、新疆生态环境退化成因分析 309
(一)自然因素 309
(二)历史环境演变 310
(三)人为因素 311
(四)资源开发与工程建设 313
四、新疆生态环境变化后果及社会经济损失 314
(一)生态环境变化后果综合分析 314
(二)经济损失分析 315
(三)社会影响分析 315
(四)区域(流域)可持续发展影响分析 316
五、新疆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8
(一)强化环境宣传教育,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18
(二)加强领导,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 319
(三)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 320
(四)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321
(五)进行分类指导,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分区椎进 321
(六)加大科研支持能力,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322
(七)增加生态保护投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323
(八)积极开展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 323
第十一章 西藏自治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324
一、西藏生态建设现状 324
(一)西藏生态建设的成就 324
(二)西藏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329
二、西藏经济发展现状 333
(一)西藏经济发展现状 334
(二)西藏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8
三、西藏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 340
(一)农业生产和开发注重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同步进行 340
(二)择优选择工业项目,加强污染防治 341
(三)加强对资源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 341
(四)重视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善人口密集区域人类生存环境 342
(五)大力发展旅游业等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特色产业 342
(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343
第十二章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344
一、广西自然环境概况 344
(一)置、地貌及行政划分 344
(二)水文气象特征 345
(三)自然资源储备概况 345
二、广西生态建设成绩、现状及质量评价 346
(一)广西生态建设成绩 346
(二)广西生态环境的现状 347
(三)广西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348
三、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53
四、广西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和谐程度的评价 354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程度评价的指标体系 354
(二)计算公式 355
(三)广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评价结果 356
五、进一步协调广西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357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57
(二)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357
(三)要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358
(四)进行有利于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体制改革 358
第十三章 云南省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360
一、云南省概况 360
(一)矿产资源 361
(二)水能资源 361
(三)生物资源 362
(四)气候资源 362
(五)旅游资源 362
二、云南省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363
三、云南省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364
(一)指导思想 364
(二)战略目标 364
四、云南省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366
(一)林草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加剧 366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367
(三)湖泊富营养化严重,水生态平衡失调 368
(四)供水工程不足,河道防洪标准低,干旱、洪涝灾害频繁 368
(五)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剧 368
(六)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呈恶化趋势 368
(七)水土流失仍很严重,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 369
五、云南省生态建设的空间布局 369
六、云南省生态建设现状与取得的成效 372
(一)生态建设与保护步伐加快 372
(二)环境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就 373
(三)环境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374
(四)环境科技、教育、宣传、监测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374
(五)环境保护利用外资和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374
七、加强云南省生态建设的对策 376
(一)建立生态功能区 377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377
(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379
(四)不断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推广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380
(五)加强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能力建设 380
(六)进一步完善环境法规体系,切实依法保护环境 382
(七)增加生态保护自己投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382
(八)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383
(九)加强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强化环境管理 384
(十)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制 384
(十一)推进科技进步,发展环保产业 384
八、云南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385
(一)建设生态特色种植区 386
(二)建设生态特色养殖区 387
(三)建设生态林业区 387
第十四章 青海省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389
一、青海省生态环境现状 389
(一)青海省生态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390
(二)青海省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394
(三)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与重要意义 400
(四)青海省生态环境分区建设与措施 402
(五)实现青海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407
二、青海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 411
(一)青海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与优势 411
(二)青海省牧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优势 417
(三)青海省能源利用与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21
三、青海省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426
(一)青海省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26
(二)青海省实现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与中心理念 428
(三)青海省实现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430
参考文献 435
后记 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