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犯罪暨犯罪构成问题 3
第一章 犯罪概念之比较研究 3
一、犯罪概念的历史沿革 4
二、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及有关争论 12
三、新形势下犯罪概念的重构 21
第二章 犯罪客体比较研究 24
一、关于犯罪客体(法益)的概念 25
二、关于犯罪客体的地位 34
三、关于犯罪客体的分类 40
四、关于犯罪客体的功能 44
五、关于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 48
六、关于犯罪客体与犯罪结果的关系 52
七、小结 54
第三章 不作为犯之作为义务比较研究 55
一、作为义务的地位问题 55
二、作为义务的产生根据 58
第四章 犯罪故意比较研究 77
一、主观心理活动的心理学上的概念 77
二、犯罪故意中的主观心理活动 78
三、犯罪故意概念的演变 79
四、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81
五、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 90
六、情感因素与犯罪故意 91
第五章 犯罪过失比较研究 96
一、犯罪过失理论研究概览 96
二、犯罪过失的概念 103
三、犯罪过失的构成要素 112
四、犯罪过失中的注意义务 117
五、犯罪过失的类型 126
第六章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若干问题比较研究 140
一、关于认识错误的概念和分类 140
二、关于认识错误中若干问题对行为人刑事责任的影响 151
三、余论 157
中篇 犯罪形态问题 161
第七章 犯罪预备比较研究 161
一、刑事立法中的犯罪预备 161
二、犯罪预备的概念 166
三、预备与阴谋 171
四、犯罪预备的主客观特征 174
五、犯罪预备的刑事责任根据 177
六、预备犯的处罚原则 183
第八章 犯罪未遂比较研究 184
一、从大陆法系到我国立法:视野说明 184
二、从立法到立法:表象分析 185
三、从理论到理论:深层探究 190
四、从理论到立法:几点思考 203
第九章 犯罪中止比较研究 205
一、中外犯罪中止立法的历史沿革 205
二、现代各国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对犯罪中止的立法规定及其比较 207
三、犯罪中止之特征 215
四、犯罪中止减免处罚的根据 227
第十章 共同犯罪与身份若干问题比较研究 231
一、身份的界定和分类 231
二、共犯与身份的理论问题研究 235
三、对当前理论与立法完善的建议 250
第十一章 教唆犯的概念及其成立要件比较研究 251
一、教唆犯的概念 251
二、教唆犯的成立要件 258
第十二章 共犯停止形态比较研究 273
一、共同正犯中的既遂犯与未遂犯 273
二、共同正犯中的中止犯与既遂犯 276
三、共同犯罪中正犯与教唆犯的中止条件 279
第十三章 结果加重犯比较研究 287
一、结果加重犯的基本概念之剖析 287
二、结果加重犯的构成特征之探讨 291
三、结果加重犯的未遂问题之研究 301
第十四章 牵连犯比较研究 306
一、牵连犯在大陆法系中的存在及立法概况 306
二、关于牵连犯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311
三、关于牵连犯牵连关系的判定 317
四、关于牵连犯的处罚与牵连犯的存废 323
第十五章 持有型犯罪比较研究 332
一、中外持有型犯罪的立法概况 332
二、外国刑法理论关于持有的研讨 339
三、我国刑法学界关于持有型犯罪的研究现状 345
第十六章 结果犯比较研究 353
一、不同观点介述 353
二、我国刑法分则的罪刑式条文立法模式 356
三、危险犯是否为一种既遂形态 362
四、对结果犯的定义是以“既遂”为基准还是以“成立”为基准? 364
五、关于结果犯的定义 366
第十七章 危险犯比较研究 367
一、危险犯的概念 368
二、危险犯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383
下篇 正当化事由问题 403
第十八章 正当防卫成立条件比较研究 403
一、人身防卫的构成要件 403
二、财产防卫的构成要件 415
三、执法防卫的构成要件 417
第十九章 紧急避险比较研究 422
一、外国刑法理论中紧急避险成立的条件 422
二、我国刑法理论中紧急避险成立的条件 428
三、紧急避险之客观条件 433
四、紧急避险之主观条件 448
五、紧急避险之主体条件 454
六、紧急避险之限度条件 460
七、紧急避险之社会相当性条件 469
第二十章 被害人承诺比较研究 473
一、概述 473
二、被害人承诺的刑法效果 476
三、被害人承诺的本质 483
四、被害人承诺的成立要件 487
五、推定的承诺 498
六、被害人承诺相关问题 501
索引 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