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亚热带土壤》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龚子同等著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3
  • ISBN:16204·118
  • 页数:276 页
图书介绍:

前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地球化学研究室 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土壤肥力研究室 1

彩色图版&设计编辑:韦启璠、龚子同 摄影:崔荣浩 化学分析:黄钺、教剑英 物理分析:张云 1

第一部分 土壤形成、类型和分布 27

第一章 土壤形成条件&陈鸿昭、吴志东 27

一、地貌轮廓 27

二、地质特点 28

三、气候条件 30

四、植被类型 32

五、地表水和地下水 33

第二章 土壤形成和分类&龚子同、吴志东 35

一、土壤形成特点 35

(一)活跃的土壤地球化学过程 35

(二)旺盛的生物物质循环 41

(三)深刻的人为耕作活动 43

二、土壤形成的阶段 46

三、土壤分类 46

(一)分类的趋势 46

(二)关于分类中的几个问题 47

(三)分类系统 48

第三章 土壤分布&陈鸿昭、陈志诚 51

一、地带性特点 51

(一)水平分布 51

(二)相性分布 51

(三)垂直分布 52

二、中域分布 54

(一)枝状土壤组合 54

(二)环状土壤组合 64

三、微域分布 67

(一)阶梯式土壤复域 67

(二)园田式土壤复域 67

(三)围堤式土壤复域 68

第四章 山地灌丛草甸土、山地黄棕壤、山地黄壤、红壤&韦启璠 70

一、山地灌丛草甸土 70

(一)形成特点 70

(二)一般性状 70

二、山地黄棕壤 71

(一)形成特点 72

(二)一般性状 72

(三)主要类型 72

(四)利用方向 74

三、山地黄壤 74

(一)形成特点 74

(二)一般性状 75

(三)主要类型 76

(四)利用途径 76

四、红壤 76

(一)形成特点 79

(二)一般性状 80

(三)主要类型 81

(四)利用途径 82

第五章 红壤的地球化学类型&陈志诚、赵文君 83

一、硅铝质红壤 83

二、硅铁质红壤 86

三、钾硅质红壤 88

四、硅质红壤 89

五、铁质红壤 90

第六章 紫色土、石灰土、潮沙泥土&陈志诚、韦启璠、龚子同 93

一、紫色土 93

(一)分布及形成 93

(二)性状及类型 95

(三)利用途径 96

二、石灰土 96

(一)形成特点 97

(二)一般性状 97

(三)主要类型 98

(四)利用途径 99

三、潮沙泥土 99

(一)一般特点 99

(二)地区差别 100

(三)土壤利用 101

第七章 水稻土&龚子同 102

一、水稻土的形成 102

(一)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102

(二)形成特点 104

(三)水稻土层次的发育 104

二、水稻土的分类命名 106

(一)分类的回顾 106

(二)水稻土分类意见 108

(三)水稻土分类命名的若干具体问题 109

三、主要类型 109

(一)氧化型水稻土 109

(二)氧化还原型水稻土潴育性水稻土 111

(三)还原型水稻土潜育性水稻土 114

(四)漂洗型水稻土 114

(五)沼泽型水稻土 114

(六)矿毒型水稻土 116

四、水稻土的退化及其防治途径 117

第二部分 土壤某些元素的循环和养分平衡 121

第八章 土壤有机质、氮和磷的状态、含量及养分平衡&何电源 121

一、土壤有机质 122

(一)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状态 122

(二)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123

二、土壤氮素 125

(一)土壤氮的形态和含量 126

(二)土壤氮素的平衡及调节 127

三、土壤磷素 132

(一)土壤磷素含量和形态 132

(二)磷在土壤中的转化及磷肥的有效施用 134

第九章 土壤钾素的地球化学特征与钾肥的因土施用&张效朴 139

一、土壤钾素的含量及其影响因子 139

(一)不同类型土壤钾素的含量状况 139

(二)影响土壤钾素含量的因子 141

二、不同类型土壤钾素的剖面分布 143

(一)表聚型 143

(二)强度淋溶型 143

(三)表层漂洗型 145

(四)残积型 145

三、钾素的随水迁移和生物循环特点 145

(一)钾素随水迁移特点 145

(二)钾素的生物小循环与钾素平衡 147

四、钾肥的因土施用 148

第十章 土壤硅素循环和水稻硅肥施用&臧惠林、何电源、张效朴 151

一、土壤中的硅素状况和迁移 151

(一)固体的结晶含硅矿物 151

(二)无定形硅 152

(三)有效硅 152

(四)溶性硅的迁移 153

二、硅素的生物吸收 155

(一)植物的硅素含量 155

(二)水稻对硅素的吸收 155

三、水稻的硅肥施用 158

(一)水稻施用硅肥的土壤和植株指标 158

(二)水稻土供硅能力的划分 160

(三)硅肥资源 161

第十一章 土壤中硼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实践意义&欧阳洮、钱承梁 163

一、土壤中硼的含量分布 163

二、硼在剖面中的迁移和富集 165

(一)强度淋溶型 165

(二)中度淋溶型 165

(三)弱度淋溶型 166

(四)表聚型 166

三、影响土壤中硼有效性的因子 166

(一)pH对硼有效性的影响 166

(二)土壤有效态硼含量与母质的关系 167

(三)硼的有效性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 167

四、硼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实践意义 169

第十二章 土壤中锌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实践意义&欧阳洮、钱承梁 171

一、土壤中锌的含量分布 171

二、锌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和富集 174

三、影响土壤中锌有效性的因子 175

(一)有效态锌含量与土壤地球化学类型的关系 175

(二)有效态锌含量与成土母质的关系 175

(三)pH值对有效态锌含量的影响 176

(四)有效态锌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的关系 177

(五)高水平磷对有效态锌含量的影响 179

四、土壤中锌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实践意义 179

第十三章 土壤酸碱性与石灰施用&张效朴、臧惠林、何电源 182

一、主要土壤的pH和交换性盐基状况 182

(一)主要土壤的pH状况 182

(二)主要土壤的交换性盐基状况 183

(三)土壤pH与交换性盐基及交换性酸的关系 183

二、土壤酸度对大麦生长的影响 187

(一)大麦生长和土壤酸度的关系 187

(二)肥料种类对土壤酸度和大麦生长的影响 189

(三)石灰物质的种类和用量 191

三、水稻施用石灰问题 193

第三部分 土壤利用、改良和分区 197

第十四章 土壤合理利用途径&龚子同 197

一、利用旺盛的生物物质循环发展农林业生产 197

(一)建立良好的人工生态系统 198

(二)恢复已经破坏了的植被 198

(三)针、阔叶树混交共存共荣 199

二、根据土壤地球化学特点提高肥力 200

(一)探讨元素迁移积累趋势 200

(二)区分土壤地球化学类型 201

(三)针对作物习性合理用肥 201

三、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亚热带土壤的潜力 201

(一)根据土壤垂直分布因土种植 201

(二)注意地层变化区别土壤特性 202

(三)根据元素微域分异因地制宜 203

第十五章 土壤资源保护&韦启璠 207

一、水土流失的后果 208

(一)土层浅薄,肥力下降 208

(二)河床淤浅,易涨易落 209

(三)淤塞河床,毁坏水库 209

(四)灾情频繁,威胁生产 210

二、土壤侵蚀类型 210

(一)片蚀 211

(二)沟蚀 211

(三)崩岗 212

(四)滑塌 212

三、水土流失的原因 213

(一)不利的自然因素 213

(二)人们不合理的利用 214

四、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 216

(一)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216

(二)绿化荒山,恢复植被 216

(三)利用措施要有利于水土保持,提高地力 217

第十六章 水稻土的次生潜育化及其防治&张振南、龚子同 219

一、水稻土的潜育作用 219

(一)不同土壤中的潜育作用 219

(二)潜育过程中元素迁移特点 219

(三)植稻土壤潜育状况的区分 220

二、水稻土的次生潜育化 220

(一)对水稻土次生潜育化的理解 220

(二)次生潜育化水稻土的发生特点 222

(三)次生潜育化水稻土的形成和类型 225

三、次生潜育化水稻土的改良 227

(一)水利措施 227

(二)水旱轮作 228

(三)合理施肥 229

(四)其他措施 229

第十七章 土壤区划&陈鸿昭、韦启璠 231

一、区划原则和单位 231

二、分区简述 235

(一)赣中平原丘陵红壤和水稻土区 235

(二)湘北、湘中平原丘陵红壤和水稻土区 236

(三)江南山地丘陵红壤、山地黄壤和山地黄棕壤区 238

(四)武夷山中低山丘陵红壤和山地黄壤区 239

(五)南岭中山丘陵盆地红壤和山地黄壤区 240

(六)湘西中低山盆地黄红壤、山地黄壤、紫色土和水稻土区 242

(七)湘西北、鄂西南山原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和水稻土区 243

第十八章 县级土壤区划(以桃源县为例)&陈志诚、陈鸿昭 244

一、黄棕壤—黄壤—红壤区 245

二、黄壤—黄红壤—石灰土区 245

三、红壤—紫红壤—淋溶石灰土区 249

四、红壤—紫色土—水稻土区 249

附录一、华中地区某些土壤的化学组成 251

附录二、我国亚热带和热带的土壤参考文献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