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节 党的工作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1
一、党的工作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
二、党的工作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及其性质 3
第二节 党的工作心理学的意义 5
一、学习和研究党的工作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党性形成的机制 5
二、学习和研究党的工作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调适党员的心态,增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水平与效果 6
三、学习和研究党的工作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鉴定党员及党的领导者的心理品质,提高其心理素质 7
四、学习和研究党的工作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地建构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8
五、学习和研究党的工作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矫治党员的不良行为,进一步提高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 8
六、学习和研究党的工作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把握统战对象的心理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统战工作 9
第三节 党的工作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0
一、党的工作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0
二、党的工作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2
第一篇 党的组织工作心理 17
第一章 党员心理 17
第一节 党员的基本需要 17
一、研究党员需要的必要性 17
二、党员需要的分类及特点 19
三、党员需要的调控方法 22
第二节 非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与激发 23
一、非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特点 24
二、非党积极分子入党动机的考察 26
三、非党积极分子入党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28
第三节 党员的心理品质 32
一、高尚而深刻的情感 32
二、顽强而持久的意志 33
三、为党和人民工作的能力 34
第四节 党员的角色行为 35
一、党员角色的社会期望 36
二、党员的角色适应 37
三、党员权利行使过程中的心理模式 39
四、党员履行义务过程中的心理模式 42
第二章 党的领导者心理 44
第一节 领导者心理的一般理论 44
一、性格理论 44
二、个人行为理论 45
三、情势理论 47
第二节 领导者的心理品质 49
一、智力方面的心理品质 49
二、非智力方面的心理品质 52
三、管理方面的心理品质 53
第三节 领导者权威的形成和巩固 54
一、领导者权威的作用 55
二、领导者权威的形成 56
三、领导者权威的巩固 57
第三章 党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心理协调 59
第一节 领导者在组织行为中的心理特征 60
一、威望心理 60
二、用权心理 61
三、平等心理 62
第二节 被领导者在组织行为中的心理特征 63
一、遵从心理 64
二、依从心理 64
三、服从心理 65
四、反抗心理 66
第三节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心理互动 67
一、自我呈现论 67
二、社会交换论 68
三、博奕论 69
第四节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心理协调的实现 70
一、领导者心理的自我调适 70
二、被领导者心理的自我调适 75
第四章 党的集体心理 77
第一节 党的集体的心理特征 77
一、个性倾向的一致性 77
二、认识的统一性 78
三、行为的规范性 79
四、活动目标的明确性 79
第二节 党的集体的心理功能 80
一、集体能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社会交往需要 80
二、集体能使其成员获得安全感、信心、勇气和力量 81
三、集体能满足成员的责任感、成就感需要 82
四、集体能满足成员的自我确认需要 83
第三节 影响党的集体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83
一、社会舆论 84
二、社会风尚 85
三、集体感受 86
四、心理气候 86
第四节 党的集体中的士气 87
一、集体中良好士气的特征 87
二、影响士气的因素 88
三、高昂士气的培养 90
第五章 党的领导班子心理结构的优化选择 93
第一节 党的领导班子心理结构优化的意义 93
一、合理的心理结构能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心理相容水平 94
二、合理的心理结构能更好地发挥集体领导的效能 95
三、合理的心理结构能充分发挥每个领导成员的才能 96
四、合理的心理结构能使领导班子形成和谐的领导作风 96
第二节 党的领导班子心理结构优化的基本条件 97
一、合理的智能结构 97
二、合理的气质结构 98
三、合理的性格结构 100
第三节 实现党的领导班子心理结构优化的途径和方法 103
一、实现领导班子心理结构优化的基本途径 103
二、领导者心理特点的了解方法 106
三、领导者心理测量的主要工具 108
第二篇 党的宣传工作心理 113
第六章 党的宣传工作的心理功能 113
第一节 宣传对人的认识的影响 114
一、宣传能够提高人的认识水平 114
二、宣传能够改善人的认识结构 115
三、宣传能够改变人的错误认识内容 116
第二节 宣传对人的情感的影响 117
一、宣传能够培养人的良好情感 117
二、宣传能够培养人的良好情感品质 119
三、宣传能够帮助人们克服不良的情感 120
第三节 宣传对人的意志的影响 121
一、宣传能够强化人的意志 122
二、宣传能够完善人的意志品质 123
第四节 宣传对人的信念的影响 125
一、宣传能够帮助人树立正确的信念 125
二、宣传能够改变人的信念 127
三、宣传能够帮助人将信念有效地转化成行为 128
第五节 宣传对人的个性的影响 129
一、宣传能够影响人的兴趣 130
二、宣传能够提高人的能力 131
三、宣传能够影响人的气质 131
四、宣传能够影响人的性格 132
第七章 影响党的宣传工作效果的心理因素 134
第一节 定势作用 134
一、定势的概念及其理论意义 135
二、定势对宣传对象心理的影响 136
三、定势对宣传者心理的影响 137
四、定势作用的心理机制 138
五、定势理论在宣传中的利用 139
第二节 知觉因素 140
一、知觉的特性对宣传的影响 140
二、知觉类型对宣传的影响 141
三、知觉的个性特点对宣传的影响 143
四、宣传内容与形式对知觉的影响 144
第三节 记忆因素 145
一、记忆的基本概念及在宣传中的意义 145
二、记忆的基本规律及对宣传的影响 146
三、记忆的选择性对宣传的影响 147
四、记忆的个体差异对宣传的影响 147
第四节 情感与情绪因素 149
一、情感对宣传的影响 149
二、情绪对宣传的影响 151
第八章 党的宣传工作心理学原则 153
第一节 真实准确的原则 154
一、真实准确是党的宣传工作的基本准则 154
二、真实准确原则的心理作用 155
三、提高真实准确性主观评价的心理学手段 157
第二节 权威性原则 158
一、权威性是党的宣传工作的必要条件 158
二、权威性原则的心理依据 159
三、权威性原则的心理作用 160
第三节 满足人们信息需要的原则 162
一、信息需要的心理原因 162
二、信息需要的内容 164
三、满足信息需要的心理学方式 165
第四节 心理相容的原则 167
一、心理相容原则在党的宣传工作中的作用 167
二、贯彻心理相容原则的基本途径 168
第五节 迅速及时的原则 170
一、迅速及时原则的基本表现形式 170
二、迅速及时原则的心理效应 172
第九章 党的宣传工作的心理策略 174
第一节 宣传活动的心理学模式 174
一、模式的性质与意义 175
二、模式及各环节的职能 176
第二节 宣传情境的组织 179
一、物理环境的组织 179
二、心理环境的组织 181
三、情感与理性的组织 182
第三节 宣传内容的谋划 185
一、宣传对象心理特点的了解 185
二、论据的合理选择与使用 186
三、程序的巧妙安排 188
四、结论的恰当使用 191
第四节 宣传形式的选择与方式的采用 192
一、宣传形式的选择 192
二、宣传方式的采用 193
第五节 社会舆论及其调控 194
一、舆论的定义与特点 194
二、舆论的影响 196
三、舆论的形成与控制 197
第三篇 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心理 203
第十章 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心理学依据 203
第一节 民族的共同心理品质 203
一、勤劳智慧的优良品格 204
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205
三、坚韧不拔的毅力 206
四、热爱祖国的内聚力 207
第二节 民族共同心理的特性 208
一、内容的多样性 208
二、相对的稳定性 209
三、绝对的可变性 210
第三节 民族共同心理在统战工作中的运用 210
一、民族共同心理是各族人民团结的精神纽带 211
二、民族共同心理是统一祖国的思想基础 212
三、民族共同心理是振兴中华的强大动力 213
第四节 运用民族共同心理应注意的问题 214
一、要端正和提高对民族共同心理问题的认识 214
二、要注意发挥民族心理优势 215
三、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16
四、要克服唯心理而心理的倾向 217
第十一章 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 219
第一节 大同的回归心理 219
一、国内因素 220
二、国际因素 221
三、心理因素 221
第二节 拥护党的向心心理 223
一、拥护党的向心心理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 223
二、拥护党的向心心理的具体表现 224
第三节 群体的内聚心理 225
一、注意发挥群体的作用 226
二、重视群体成员间的情感 227
三、具有浓厚的自强心 228
第四节 报国的责任心理 229
一、知识型 230
二、实业型 231
三、关系型 232
第五节 求实的功利心理 233
一、成就感 233
二、荣誉心 234
三、重实利 234
第十二章 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心理学原则与方法 236
第一节 党的统战工作心理学原则 236
一、最大限度地联合同盟者的原则 236
二、民主合作的原则 238
三、个性化的原则 240
四、求同存异的原则 241
第二节 党的统战工作心理学方法 243
一、吸引法 243
二、说服法 246
三、对话法 248
四、引导法 251
五、迂回法 253
六、自教法 256
第四篇 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心理 263
第十三章 党的规范中的心理学问题 263
第一节 党的规范制定的心理基础 264
一、社会的期望模式 264
二、党员的期望模式 265
三、党员的心理承受力 266
第二节 党的规范的心理功能 269
一、价值判断功能 269
二、心理导向功能 269
三、制约行为功能 270
四、协调关系功能 270
五、激励斗志功能 270
第三节 执行党的规范的心理技巧 271
一、树立典范,引起执行规范的模仿心理 271
二、创造规范的权威气氛,增强“从众心理” 273
三、奖惩结合,强化规范性行为 274
四、分析违反规范行为的心理原因,防重于治 275
第十四章 违纪党员的心理与矫治 276
第一节 违纪党员的心理 276
一、自私心理 277
二、虚荣心理 277
三、专权心理 278
四、嫉妒心理 278
五、侥幸心理 280
六、双重性格 280
七、文饰心理 281
第二节 违纪党员心理形成的原因 281
一、客观原因 281
二、主观原因 284
第三节 违纪党员心理矫治的方法 287
一、击溃心理防线,使其认识错误根源及危害 287
二、抓住需要,矫正动力内核 288
三、摧毁错误的动力定型,建立新的行为习惯 289
四、针对违纪党员气质差异,对症下药 290
五、创造改正错误的环境,全面提高党员心理健康水平 291
第十五章 党员心理的宏观控制 293
第一节 党员心理宏观控制的依据 293
一、党的性质决定必须对党员心理进行宏观控制 294
二、党的组织原刚决定必须对党员心理进行宏观控制 294
三、党的历史使命决定必须对党员心理进行宏观控制 295
第二节 党员心理宏观控制的内容 296
一、统一认识 297
二、统一意志 298
三、统一行动 299
第三节 党员心理宏观控制的程序 300
一、信息的收集 301
二、信息的分析 302
三、信息的处理 303
四、信息的反馈 304
第四节 党员心理宏观控制的方法 305
一、整体控制法 306
二、层次控制法 307
三、弹性控制法 308
后记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