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林鹏 1
序二&马照南 1
前言&作者 1
第一章 迎接生态文明的新世纪 1
一、从原始文明到工业文明 1
二、人类对工业文明的反思 5
三、生产力的发展是诞生生态文明的决定性因素 8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知识 10
一、生态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1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 16
三、生态平衡 18
四、生态学的几个规律 21
第三章 生态文明观(上) 23
一、浅层生态学和深层生态学 23
二、生态文明及其特征 26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29
第四章 生态文明观(下) 36
一、生态安全观 37
二、生态生产力观 39
三、生态文明哲学观 42
四、生态文明价值观 45
五、生态文明观的方法论 47
六、生态文明观的绿色精神 48
第五章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50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50
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54
三、以生态文明观指导可持续发展 58
四、可持续发展对生态文明提出更高的深层次要求 62
五、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中必须强调的几个问题 63
第六章 生态文明与绿色经济的发展 66
一、绿色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66
二、绿色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70
三、绿色经济的运行机制 75
四、绿色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77
五、发展绿色经济与加入WTO 79
六、绿色经济的类型与实例 87
第七章 城市生态建设(上) 104
一、城市及城市生态系统 104
二、城镇化战略 109
三、建设生态城市 112
第八章 城市生态建设(下) 120
一、城市生态建设的质量研究 120
二、全面构建城市林业 126
第九章 乡村生态建设 134
一、我国乡村生态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134
二、用生态生产力观指导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137
三、打开绿色营销通道是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关键 144
四、依靠科技,加强乡村生态建设 146
五、在农村生态建设中注重思维的创新和方法的创新 147
第十章 森林生态建设(上) 149
一、森林与森林功能 149
二、我国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157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161
四、栽杉留阔模式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162
第十一章 森林生态建设(下) 169
一、加强“森林城”建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169
二、城市森林生态网络工程建设中的几个理论和技术问题 175
第十二章 厦门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研究 181
一、厦门市概况 181
二、材料与方法 185
三、结果与分析 186
四、结语 209
第十三章 江河流域生态建设 211
一、加强水利防洪工程建设 212
二、建立完善、高效的山地生物防御体系 212
三、实施分段而治、分带而治、分岭而治的模式 214
四、加大执法力度,防止工程侵蚀进一步扩大 218
五、搞好天然林保护工程,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218
六、采用多功能树种造林,建立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 219
七、改革不合理营林措施·大力倡导林业的科学经营 220
八、禁止放牧或防止过度放牧 224
九、运用“3S”技术对江河流域的植被进行监测、管理,严防各种灾害和破坏植被的行为 224
十、扩大宣传,提高民众防灾减灾意识 224
十一、加强洪涝灾害及其防治的科学研究 225
第十四章 环境治理与保护 226
一、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意义 226
二、发展和环境关系演化的规律 228
三、全球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231
四、继续加强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234
五、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公平合理的环境权利和责任 239
六、发展环保科技 239
第十五章 人口与生态文明建设 240
一、人口增长的趋势与其对自然的压力 240
二、生态文明与人口的数量、质量 241
三、生态文明与人口的结构和分布 247
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248
第十六章 科技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252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化趋势 252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趋势 256
三、知识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有机统一成为生态文明的基础 257
四、高科技的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性保证 259
第十七章 生态文化建设 265
一、生态文化内涵及其特征 265
二、生态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之一 272
三、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和途径 275
第十八章 发展生态旅游 280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 280
二、生态旅游的外延 282
三、发展生态旅游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283
四、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285
五、生态旅游的主要内容 287
六、生态旅游管理 294
七、实施ISO 14001环境管理 295
第十九章 生态道德建设 296
一、生态道德的实质、特征和功能 296
二、生态道德的原则 301
三、生态道德规范建设 302
四、企业生态道德建设 307
第二十章 发展绿色化教育 310
一、绿色化教育的必然性 310
二、绿色化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312
三、世界绿色化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12
四、我国绿色教育的现状 315
五、继续把绿色教育推向前进 317
六、推进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 322
参考文献 329
再版后记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