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葛剑雄 1
绪论 1
第一节 学术回顾 1
第二节 研究思路 9
第三节 篇章结构 17
第一章 明末清初的江南海塘工程 28
第一节 崇祯朝华亭石工 30
一、崇祯七年石工决策的出笼 30
二、吴氏工程质量折射的问题 34
三、崇祯十三年石工中的问题 40
第二节 清初华亭塘工 42
一、顺治年间 42
二、康熙初年 47
第三节 康熙末年的请修 58
一、申请策略 58
二、过程及效果 60
第四节 小结 63
第二章 雍正朝的江南海塘工程 77
第一节 雍正对江南海塘石工态度的转变 77
第二节 雍正三年到六年间石工的情况 83
第三节 雍正六年至十年之间的工程 91
一、李卫批评以往石工 92
二、俞兆岳总理塘工 97
第四节 雍正十年后的土石塘工并行 99
一、南段土塘的修筑过程 99
二、臣工的海塘质量争论 101
第五节 小结 104
第三章 江南海塘北段工程 113
第一节 宝山塘工 113
一、各段海塘的兴修 113
二、间接护岸工程 117
第二节 太、镇塘工 119
一、修塘决策与“南段”工程 119
二、时间节律和“北段”工程 123
三、“北段工程”的影响 127
第三节 常、昭塘工 129
第四节 小结 130
第四章 通塘体系形成后的塘工(上):险工地段 137
第一节 经费来源变化 137
一、道光大修时经费情形 138
二、同光以来的经费问题 145
第二节 各地工程情况 149
一、华亭海塘 149
二、宝山海塘 158
三、太镇、常昭海塘 164
第三节 小结 173
第五章 通塘体系形成后的塘工(下):滨海平原区 182
第一节 经费筹集 182
第二节 海塘、水洞与水系 188
一、修筑钦公塘与其塘身开水洞的争议 188
二、修筑王公塘及调整滩地水系 196
三、修筑李公塘与水洞的有关争论 199
第三节 小结 203
第六章 取土 207
第一节 取土问题的出现 207
第二节 江南海塘南段 210
一、钱塘江河口段:金山、华亭县 210
二、滨海平原区:奉贤、南汇和川沙 213
第三节 江南海塘北段 217
一、吴淞口段:宝山县 217
二、长江口段:太镇、常昭 220
第四节 小结 221
二、华亭水路 236
第三节 催促运石的原因 240
第四节 小结 244
第八章 采石与禁山 251
第一节 雍正之前浙塘采石的影响 251
第二节 修筑江南石塘时 253
一、华亭石工 253
二、宝山石工 257
第三节 历次大修中的情况 260
一、乾隆时期 261
二、道光年间 262
三、同光年间 264
第四节 矛盾的解决 271
第五节 小结 273
第九章 技工 279
第一节 石匠 279
第二节 夯硪夫 281
一、通塘体系形成中的夯硪夫 281
二、雇募苏北技工的原因 283
三、雇募方法与往返路线 286
四、夯硪工作与技术转移 292
第三节 小结 296
一、善后体制的初步确立 302
二、三级制向两级制转变 303
三、二级制向三级制回归 305
第二节 塘长工食和防护植物 307
一、沿塘居民争夺塘坡地的三个步骤 308
二、塘长利益和护塘植物之间的冲突 309
第三节 岁修规则和动物坏塘 312
一、岁修日期和自然周期间的契合 313
二、狗獾活动和岁修日期间的错位 314
三、修塘取土与白蚁破坏间的矛盾 315
第四节 人为的负面影响 318
一、滨海居民活动影响 318
二、外来人员偷运石料 320
第五节 小结 321
结语 328
第一节 历史过程的梳理 328
第二节 基于本研究的两点讨论 331
一、关于“水利社会” 331
二、如何利用海塘史研究海面变化 333
第三节 工程中环境与社会的关系 336
附录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松江府海塘图》的年代判定及其价值 340
第一节 引言 340
第二节 《太镇海塘纪略》及附图 342
第三节 两图各县海塘长度的比对 344
第四节 两图海塘范围互补的旁证 348
第五节 《松江府海塘图》的价值 350
一、江南海塘体系形成前最完整的一幅海塘图 350
二、反映官方绘制江南海塘图“兵农并重”的特殊要求 351
参考文献 361
后记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