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立法的利益分析 以废旧电子电器管理立法为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丹著
  • 出 版 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02473737
  • 页数:30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废旧电子电器管理立法为例,对环境立法的利益问题进行了分析。

绪言 1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4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6

四、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0

第一章 环境立法与利益分析理论概述 11

第一节 法律的利益分析理论 11

一、利益与利益分析 11

二、法律的价值是一种利益价值 15

三、法律的任务在于确认、保障、衡平利益 16

第二节 环境立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利益调整的不适应 18

一、环境立法的现状 18

二、环境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20

三、问题成因的利益解读 25

四、环境立法中利益调整与衡平的一般理论 28

第三节 环境立法利益分析的实证研究:以废旧电子电器管理立法为例 40

一、废旧电子电器管理立法在环境立法中的标本价值 40

二、废旧电子电器的回收利用处置现状以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2

三、回应:废旧电子电器管理的专门立法 49

四、废旧电子电器管理立法的利益界分 66

第二章 废旧电子电器管理立法中的利益关系及其调整 71

第一节 厘定利益关系的标准 71

一、利益关系与利益冲突 71

二、法律对利益冲突的调整 72

三、确定废旧电子电器管理立法主要利益关系的标准 74

第二节 废旧电子电器管理立法调整的利益关系 75

一、环境公益与经济公益:时间和产业维度的利益关系 75

二、环境公益之间:时空和功能型利益关系 79

三、环境公益与经济私益:基于外部性的利益关系 82

四、经济私益之间:利益的救济与分担关系 84

五、其他利益之间:立法仍需关注的利益关系 86

第三节 国外废旧电子电器管理立法利益调整的借鉴 88

一、欧盟废旧电子电器管理立法的利益分析 89

二、德国废旧电子电器管理立法的利益分析 96

三、日本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利用立法的利益分析 101

四、其他国家废旧电子电器管理立法的利益分析 107

五、国外废旧电子电器管理立法利益调整的借鉴与思考 114

第四节 废旧电子电器管理立法的利益调整原则 119

一、立法利益分析的一般原则 119

二、利益最大化原则 121

三、紧迫利益优先原则 123

四、利益缺损填补原则 127

五、公益本位原则 129

第五节 基于国情的立法反思与平衡 131

一、基于我国发展前景的现实调适 132

二、本土资源的整合 134

第三章 废旧电子电器管理立法理念与目的:利益的共生与增进 138

第一节 废旧电子电器管理立法的理念 138

一、利益的同质同源:生活质量 139

二、利益的限制与增进 141

三、利益与风险公平分配 145

第二节 废旧电子电器管理立法的目的 149

一、自由:不断扩张的永续发展 150

二、公平:弱势利益的关注 152

三、效率:资源利用效率 155

四、秩序:废旧电子电器利用与处置管理 157

第三节 废旧电子电器管理立法的定位 159

一、法律性质:环境法和经济法规范的融合 159

二、专项立法与综合立法的协作 160

三、立法的前瞻性与稳定性 164

四、公益本位与选择个性 165

五、利益的实现:机制选择的综合性 168

第四节 废旧电子电器管理立法确立的法律原则 170

一、公益优先原则 171

二、风险预防原则:利益选择的两难处境 173

三、政府责任与经济激励原则 175

四、公众参与和自治原则——利益参与的主体选择 178

第四章 废旧电子电器管理法律制度建构的思考:利益确认与衡平的实证分析 181

第一节 废旧电子电器管理立法的法律制度概说:基于利益衡平的安排 181

一、法律制度建构的一般法学意义 182

二、法律制度选择的合目的性与正当性 187

三、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制度变迁中的利益惯性 190

四、废旧电子电器管理重点法律制度的选择 192

第二节 公益本位的制度建构 193

一、公益的衡平与实现 194

二、鼓励、限制或者禁止的名录制度 197

三、有毒有害物质禁限制度 198

四、废旧电子电器的危机应急处理制度 200

第三节 公益和私益并重的制度建构 204

一、公益和私益并重的利益衡平与实现 204

二、电子电器市场准入制度 206

三、回收与循环利用资质管理制度 208

第四节 私益本位的制度建构 210

一、私益的衡平与实现 210

二、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 213

三、废旧电子电器损害赔偿制度 216

第五节 利益实现的支持保障性制度建构 219

一、利益实现的形式与进路 220

二、非强制性标识制度:公众对利益实现的选择 221

三、经济激励制度:利益实现的政策工具 224

结论:从利益衡平关系入手完善我国环境立法 227

附录一:环境法的利益分析论纲 232

附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废旧电子电器管理法(建议稿) 246

附录三: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废旧电子电器管理法(建议稿)》的说明 264

附录四: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 274

附录五: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 281

参考文献 290

后记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