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化与中国现代都市小说》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鸿声著
  • 出 版 社: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810413880
  • 页数:35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学术专著。作者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中,对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的发展脉络,不同类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述的范围涉及五四小说、左翼小说、京派小说等不同小说类型,并对矛盾、张爱玲、老舍的都市小说进行了重点分析。每个章节都紧扣都市与乡村的关系展开,对不同城市、不同类型的作家的都市意识作出了较为准确的阐释。

由修订版《后记》唤醒的学术记忆&刘增杰 1

第一章 都市文化与都市文学 1

第一节 都市·都市文化·都市文学 1

一、何谓都市 2

二、中西都市文化辨识 5

三、都市文学源流与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界说 10

第二节 京与沪:近现代中国都市文化之两极 15

一、上海,面向现代文明的窗口 15

二、北京,传统都市文化的极地 25

三、新旧杂糅 30

四、理性与乡情纠结中的现代作家都市观 34

第二章 现代都市小说的发生与发展 41

第一节 “五四”:都市小说的酝酿与发轫 41

一、“没有都会诗人” 41

二、放眼异邦与“波西米亚人”的都市漂泊 43

三、锋刃初露 50

第二节 30年代:都市小说的鼎盛时期 53

一、都市小说发生的动因 53

二、流派诸家(一) 56

三、流派诸家(二) 65

第三节 抗战与40年代:都市小说的落潮 68

一、落潮的原因 68

二、“孤岛天堂”——沦陷区都市小说 71

三、战后都市小说一瞥 75

第三章 茅盾及左翼都市小说 78

第一节 理论要求、都市题材 78

一、把握本质与动态追踪 78

二、中国社会的“麻雀” 81

第二节 解读上海——《子夜》论 86

一、经济与政治神经的阵痛 86

二、上海人——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总和 92

三、机械崇拜与强国梦 98

第三节 都市与乡村的共振 106

第四节 都市大工业的一角 111

第四章 海派小说的都市风景线 120

第一节 “海派”辨析 120

第二节 早期海派创作与西方现代主义 123

一、早期海派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接受 123

二、早期海派小说的现代主义特质 128

三、表现技法上的现代主义基础 134

第三节 都市大众文化与海派文学 137

一、大众文化的形成与海派 138

二、体认大众的写作倾向 143

三、对意识形态的偏离 148

第四节 都市特质、男女聚散与心理瞬间 152

一、男女聚散:都市人的“异质性”与“现时性” 153

二、心理瞬间:表现技法的文化基础 161

三、“砸破地狱”与“跃进天堂 166

第五节 都市化的乡村与都市里的乡村——施蛰存、杜衡论 170

一、都市化的乡村 170

二、都市里的乡村 174

三、理性与乡情的悖离与统一 179

第六节 上海恶之花——穆时英论 181

一、冲破一切的反文化倾向 182

二、被消遣的都市与被消遣的文学 185

三、浊流泛潮 189

第七节 沪港洋场与张爱玲的《传奇》 193

一、新与旧:杂糅中的都市形态 194

二、“奇异的智慧” 198

三、洋房中的大家庭 204

四、婚恋与女性生存 207

第五章 老舍小说与北平文化 213

第一节 北平人对北平与世界的感知 214

一、至尊、至大的本位文化心态 214

二、唯洋是崇与北平底色 217

第二节 老舍小说中北平人的人格 220

一、血缘伦理与人格型范 220

二、主性与奴性 223

三、似新实旧的畸形儿 231

四、新型人格:痛苦的分娩 234

第三节 老舍小说与北平家庭文化 237

一、传统家庭及其在近代的解体 238

二、婚姻关系 243

三、家与国 249

第四节 老舍小说中北平人生活的艺术 252

一、旗人文化与北平的享乐底色 252

二、食之美 256

三、娱乐与消闲 259

四、礼仪之雅 264

五、“恋什么就死在什么上” 267

第六章 论京派都市题材小说 272

第一节 独特的文学视角 273

第二节 与乡民生命对立的都市人生 278

第三节 都市两种人生的冲突 284

第四节 缺失 290

第七章 都市与人 293

第一节 都市与新文化知识者 293

一、新文化知识者的都市情结 293

二、“五四”:走近都市 298

三、大革命后的多元文化选择 309

四、认同参与和进入角色 316

五、尾声:走出城市 322

第二节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都市女性 326

一、妇女解放与近现代中国社会 327

二、新女性的坎坷之路 330

三、家庭樊笼中的女性 336

四、商品化的女性 342

附录:城市文学研究的新收获&刘宏志 351

后记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