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心理学导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崔立中,程顶著
  • 出 版 社: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212031916
  • 页数:286 页
图书介绍:本书统阐述创新以及学习创新心理学的意义,创新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创新心理包括:1.自主创新心理的内涵、实质,人类创新心理的历史演变;2.自主创新心理的发生机制、信息加工机制和产出机制;3.自主创新心理的结构特征,自主创新的思维策略,影响创新心理的因素,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等。

前言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创新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1

一、创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二、创新心理学的任务 4

第二节 创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6

一、描述性研究方法 6

二、实证性研究方法 10

第三节 创新心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6

一、两条研究路线 16

二、创造和创新心理学研究的阶段划分 17

第二章 创新心理的实质 22

第一节 创造、创新与创造力 22

一、关于创造 22

二、关于创新 25

三、关于创造力 29

第二节 对心理实质的新认识 35

一、两类心理现象的思考 36

二、三种心理实质观的思考 39

第三节 创新心理的实质 42

一、经典心理实质观对创新心理实质的认识 42

二、反映创新统一论对创新心理实质的认识 44

第三章 创新心理的理论 49

第一节 创造心理的生物观和环境观 49

一、创造心理的生物观 49

二、创造心理的环境观 51

第二节 创新心理的动力观和运作观 52

一、创新心理的动力观 52

二、创新心理的运作观 56

第三节 创新心理的结构观和系统观 62

一、创造心理的结构观 62

二、创造心理的系统观 64

第四节 经济创新理论对创新心理观的影响 68

一、经济创新理论的基础 68

二、熊彼得的经济创新理论 69

三、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理论 70

第四章 创造与创新的起源 72

第一节 创新与人类进化的思考 72

一、两种适应与两类进化 72

二、创新与积极适应 73

三、创新与超进化 74

第二节 萌芽状态的创新 75

一、积极适应性 75

二、对本能的超越性 76

三、改造性 76

四、无意性向自觉性的转化 77

五、发现和利用天然资源 77

第三节 劳动的创造 80

一、人类祖先创造了使用工具的劳动和制造工具的劳动 80

二、人类祖先创造了劳动的社会集体性 82

第四节 人类本身的创造 84

一、劳动与创新的关系 84

二、人类祖先在创造劳动的过程中创造了人类本身 86

第五章 创新活动的发生心理 89

第一节 无意创新 89

一、无意创新的涵义 90

二、无意创新的特征 91

三、引发无意创新的几种情况 94

四、无意创新的意义 97

五、无意创新对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依赖 99

第二节 有意创新 100

一、有意创新的涵义 100

二、有意创新的几种启动类型 101

三、有意创新的意义 109

第三节 创新心理发生机制 110

一、关于创新心理发生机制的主要观点 110

二、创新心理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112

三、创新心理的发生机制 114

第六章 创新的双向心理过程 119

第一节 有关创新心理过程的主要观点 119

一、创造过程的三阶段论 119

二、创造过程的四阶段论 120

三、创造过程的五阶段论 121

第二节 信息的双向心理加工过程 124

一、信息的自然形式与心理形式 124

二、信息的内化过程与外化过程 127

第三节 内化创新 129

一、内化创新的涵义 130

二、内化创新的特征 132

三、内化创新的类型 138

第四节 外化创新 140

一、外化创新的涵义 140

二、外化创新的特征与意义 142

三、外化创新的种类 143

第五节 内化创新与外化创新的关系 146

一、内化创新与外化创新的相对独立性 146

二、内化创新与外化创新的紧密联系 147

第七章 创新视角 154

第一节 视角固着 156

一、传统思维方式对创新视角的影响 157

二、知识经验对创新视角的影响 160

三、个性倾向性与实践目的对创新视角的影响 168

第二节 视角转换的类型 173

一、无解视角转换 173

二、有解视角转换 176

三、失败时的视角转换 178

四、成功时的视角转换 179

第三节 视角转换的方法 181

一、顺向视角转换法 182

二、逆向视角转换法 184

三、外向视角转换法 188

四、内向视角转换法 192

第八章 新异联系的形成机制 195

第一节 创新性信息加工的几点哲学思考 195

一、有关创新性信息加工的几种观点 195

二、创新性信息加工是人的适应-发展心理的产物 196

三、创新性信息加工是物与观念相互转化的产物 197

第二节 双重信息加工的协同活动 198

一、反映性信息加工 199

二、创新性信息加工与反映性信息加工的区别 200

三、创新心理过程与认知过程的联系 201

四、创新性信息加工与反映性信息加工的协同活动 203

第三节 “期望-创新”模型 204

一、期望影响创新的理论发展 204

二、期望影响创新的模型演变 206

三、“期望-创新”模型的结构与内涵 213

四、“期望-创新”模型的基本内涵 214

第四节 双重调控系统的协同作用 215

一、创新性信息加工中的双重调控系统 215

二、双重监控下新异联系的形成 217

第九章 创新心理结构 226

第一节 创新心理机构概述 226

一、个体创新心理结构 226

二、创新心理结构研究的发展趋势 230

第二节 创新敏感区假说 233

一、创新敏感区的理论依据 233

二、创新敏感区的客观存在 236

三、创新敏感区的特性 237

四、创新敏感区形成的基础条件 240

第十章 和谐与创新 245

第一节 和谐与创新概述 245

一、和谐的涵义 245

二、和谐与创新的关系 246

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创新 250

一、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 250

二、心理健康与创新 252

第三节 自我和谐与创新 256

一、自我和谐 257

二、自我和谐与创新 258

附录 262

一、创新心理训练示范活动方案 262

二、创新心理训练案例选 267

三、创造力自我检测一 275

四、创造力自我检测二 277

参考文献 280

后记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