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编 课程的基础 3
第一章 课程的历史发展 3
一、古代学校课程 3
二、近代学校课程 4
三、现代课程形态 7
第二章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9
一、前科学时期的课程研究 9
二、课程研究的系统理论化时期 10
三、课程研究的专门学科时期 11
四、现代课程研究中的若干重大事件 13
第三章 课程产生发展的客观基础 16
一、社会与课程 16
二、学生与课程 17
三、知识与课程 19
第四章 课程的概念 21
一、为什么我们会对现代课程概念感到陌生? 21
二、课程的概念 24
三、对课程概念的理解 30
四、关于课程概念的几种不正确认识 34
阅读驿站:新课程——课堂是生成的 38
第五章 课程的类型 40
一、显性课程 41
二、隐性课程 43
第六章 世界三大课程理论流派 45
一、理性主义课程理论 45
二、经验主义课程理论 48
三、建构主义课程理论 51
四、三大课程理论流派评析 54
第七章 正确认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57
一、新世纪我国为什么要进行全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57
二、正确认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60
阅读驿站:杨振宁——中国教育体制优于美国 65
第二编 课程的构成 69
第八章 课程目标 69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 69
二、课程目标的表述 75
三、课程行为目标的表述 77
四、课程目标表述中常见错误 79
阅读驿站1: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 82
阅读驿站2:我所经历的中美教育 84
第九章 课程内容 86
一、关于课程内容概念的几种观点 86
二、课程内容的内涵及制约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 88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90
四、课程内容选择中应注意的问题 93
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改革 95
第十章 课程标准及教材 100
一、课程标准的概念 100
二、课程标准的内容构成 101
三、教材的含义及类型 103
四、教材编制的步骤 105
五、教材编制需要注意的问题 107
六、我国现行教科书管理制度 111
七、国外教科书在内容编写方面的特征 113
第十一章 课程结构 119
一、课程结构的内涵 119
二、课程结构与课程功能的关系 121
三、课改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124
四、重建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 125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28
阅读驿站:为何是亮点也是难点? 135
六、研究性学习 137
阅读驿站1:他们在“研究”中成长 142
阅读驿站2:不重视研究性学习,高考要吃亏 144
七、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146
第三编 课程的运行 153
第十二章 课程实施 153
一、课程实施的含义 153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价值取向 154
三、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57
四、新课程条件下教学观念的变革 159
五、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165
六、如何理解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师生交往 168
七、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169
八、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师角色转换 173
阅读驿站1:积极开展校本教学研究 177
阅读驿站2:不可忽视的新问题 180
第十三章 课程评价 183
一、课程评价的定义 183
二、课程评价的取向 184
三、课程评价的目的 186
四、课程评价的对象 187
五、课程评价的方法 189
六、课程评价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191
七、课程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 193
八、教科书评价 194
第十四章 课程管理 202
一、世界课程管理的三种基本模式 203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框架 204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三级权力主体的权责分配 205
四、地方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207
五、校本课程 212
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216
阅读驿站:补上课程开发与课程管理这一课 222
附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25
参考文献 233
后记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