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伟大灵魂的隧道 鲁迅《野草》《朝花夕拾》研究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吉鹏等编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206032591
  • 页数:532 页
图书介绍:

上篇 鲁迅《野草》研究史&王吉鹏 张娟 1

导论 3

第一章 在误读和去蔽中前进—建国前的《野草》研究(1925-1949) 10

第一节 最初的理性发现—章衣萍、高长虹、沈雁冰、钱杏邨、刘大杰等的评论 10

第二节 学理精神的开端—钱杏邨、李长之、石苇、叶圣陶、李素伯等的研究 21

第三节 承前启后的篇章—聂绀弩、荃麟、杜子劲、王士菁、雪苇等的研究 29

第二章 整体视野下的掘进—建国后十七年的《野草》研究(1949-1966) 43

第一节 疏证研究的先河—卫俊秀的《鲁迅〈野草〉探索》 43

第二节 系统研究的奠基—冯雪峰的《论〈野草〉》 55

第三节 学理精神的典范—王瑶的《论〈野草〉》 67

第四节 在商榷中前行—本时期其他《野草》研究 76

第三章 “左”倾扭曲下的潜在努力—“文革”时期的《野草》研究(1966-1976) 91

第一节 漩涡中的务实研究—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释》 91

第二节 扭曲下的理性声音—本时期其他《野草》研究 104

第四章 从本体研究到主体研究—八十年代的《野草》研究(1976-1989) 111

第一节 蓬勃新生机—彭定安、张福高、程广林、闵抗生、于万和等的研究 111

第二节 禁区的突破—曾华鹏、李关元《论〈野草〉的象征手法》及《〈野草〉赏析》 129

第三节 文本精神的科学把握—许杰的《〈野草〉诠释》 143

第四节 学理精神指导下的探索—闵抗生、钟敬文和李希凡等的研究 158

第五节 文化视角的多元开创—苏州《野草》学术讨论会 168

第六节 论争中走向澄明之境—关于《雪》《风筝》《好的故事》和象征主义等的论争 180

第七节 基于文本的阐释性研究—李国涛、施承权、石尚文、肖新如等的研究 194

第八节 本体研究的丰碑—孙玉石的《〈野草〉研究》 208

第九节 艰难的深入与掘进—王吉鹏的《〈野草〉论稿》 224

第十节 比较文学研究的开拓—吴小美的《虚实集》和李万钧等的研究 245

第十一节 主体论研究的新纪元—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 257

第十二节 趋向本体的阐释和探索—八十年代后期其他《野草》研究 273

第五章 新视野和新话语—九十年代以后的《野草》研究(1989-2002) 291

第一节 微观比较和形而上探求—闵抗生的《鲁迅的创作和尼采的箴言》 291

第二节 深入本体的理性整合—王吉鹏、成健的《论〈野草〉》 302

第三节 生命呼唤和哲理探求—王乾坤的《鲁迅的生命哲学》 318

第四节 现实品格的哲理探讨—孙玉石的《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 328

第五节 多层次解读丰富蕴涵—李天明的《难以言说的苦衷—鲁迅〈野草〉探秘》 344

第六节 多维视野带来的新天地—《野草》研究的多元阐释 356

第七节 理性世界的不断求索—《野草》思想性研究的开拓 372

第八节 诗学宇宙的无尽探寻—《野草》艺术性研究的深入 392

第九节 在广阔的时空中经纬—《野草》比较研究的发展 407

第十节 从篇章解读到整体领悟—其它有关《野草》的单篇研究 417

结语 429

下篇 鲁迅《朝花夕拾》研究史&王吉鹏 赵月霞 433

导论 435

第一章 零金碎玉的映象阐释—建国前的《朝花夕拾》研究(1926-1949) 443

第一节 冷落与遮蔽中的理性发现—《朝花夕拾》研究的起始 443

第二节 感性的篇章解读—《朝花夕拾》研究的发展 445

第二章 整体审视下的拓展研究—建国后十七年的《朝花夕拾》研究(1949一1966) 448

第一节 思想、艺术价值的深入阐释—李湘、甘民重、胡冰、吴欢章等的研究 448

第二节 多角度阐释的深化—李霁野、陈鸣树的研究 456

第三节 梳理、整合的奠基—王西彦的《读〈朝花夕拾〉札记》 460

第三章 漩涡中的迂回前进—“文革”时期的《朝花夕拾》研究(1966-1976) 465

第一节 在政治极“左”的氛围中—扭曲、误读和潜在的务实研究 465

第二节 过渡期的系统梳理—《〈朝花夕拾〉浅析》 469

第四章 学理精神复归下的深入掘进—八十年代的《朝花夕拾》研究(1976-1989) 472

第一节 学理化研究的典范—王瑶的《论〈朝花夕拾〉》 472

第二节 质疑与争议中的微观体察—中学教材篇章的讨论 477

第三节 主客体融合的科学解读—李希凡、潘旭澜的研究 485

第四节 开放思维下的多元阐释—钟敬文、王士菁、顾农、温儒敏等的研究 490

第五节 外视角向内视角的逼进—徐若男、殷国明、王晓明等的研究 495

第五章 扎实的文化蕴藉与多元的创新精神—九十年代以后的《朝花夕拾》研究(1989一2002) 502

第一节 学术范式意识的兴起—彭斌柏的“重读”和李振坤的《文化·文献·审美》 502

第二节 研究的深入与创新—吴中杰、杨剑龙、杨景春、龚钢等的研究 508

第三节 普及性研究与中学课外阅读辅导—杜一白的《〈朝花夕拾〉导读》 515

第四节 趋于文化人类学的系统研究—王吉鹏、秦岭的《论〈朝花夕拾〉》 520

结语 527

后记 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