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则问题法法轮研究 建筑理论读书笔记》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健著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305061202
  • 页数:27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法则”的研究方法为脉络,较详尽地梳理了西方建筑理论的变化与发展历程,试图总结出一套可以供中国建筑界理解的理论思考体系,以便反思过去,展望未来。该书资料丰富,条理清晰,论证充分,对于许多理论问题都做出了思辨的探讨,对全面认识和理解西方建筑理论的演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也可以为目前国内建筑学界的学术讨论提供一些思考的线索。

1 绪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方法和目的 3

1.3 概念层次 4

1.4 叙述方式 6

2 人文主义传统与比例理论 9

2.1 作为起点的维特鲁威 9

2.1.1 《建筑十书》概述 9

2.1.2 还原、隐喻、类比和分类 9

2.1.3 六个基本概念的辨析与诠释 14

2.1.4 建筑法则的数学方案 17

2.2 阿尔伯蒂:文本诠释与新的起点 18

2.2.1 诠释与实证:人文主义新传统 19

2.2.2 自然范型与生物类比 20

2.2.3 分类:学科定义与“个性说” 22

2.3 文艺复兴盛期的建筑理论 24

2.3.1 菲拉雷特的还原、类比和虚构 24

2.3.2 乔其奥:作为论证手段的人体类比 27

2.3.3 文学体裁与想象力:克罗纳的梦中之旅 28

2.3.4 理智和圣启之间:维拉潘多与所罗门圣殿 29

2.3.5 古典文本的再阐释:维特鲁威著作的译本 33

2.4 文艺复兴晚期的建筑理论 34

2.4.1 塞利奥和维尼奥拉:经验主义方法的悖论 34

2.4.2 帕拉第奥:延续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39

2.5 方法论小结 44

3 美学转向和功能主义转向 47

3.1 法国:从绝对主义走向相对主义 47

3.1.1 最初的学习和历史性预演 47

3.1.2 顶点与转机:法兰西建筑学会内外的争论 49

3.1.3 相辅相成:美学转向与功能主义转向 54

3.1.4 新理论与旧传统:令人惊异的综合 58

3.2 18世纪的意大利建筑理论 61

3.2.1 洛多利的还原和类比 61

3.2.2 皮拉内西的虚构和真实 64

3.2.3 米利萨:18世纪建筑理论的综合 70

3.3 方法论小结 75

4 图像研究、物体诗学与道德批评 79

4.1 建筑革命与作为开端的图像研究 79

4.1.1 部雷的还原、分类、虚构和类比 79

4.1.2 勒杜的伦理学类比与虚构的类型学 83

4.2 实证主义,抑或是物体诗学 87

4.2.1 建筑学教程:迪朗的分类和还原 87

4.2.2 实证与虚构:基于历史学研究的范式变革 91

4.2.3 勒-迪克的体系化论述及其方法 94

4.2.4 唯物主义与艺术意志:森佩尔的分类与还原 102

4.3 伦理学类比与道德批评:19世纪的英格兰建筑理论 113

4.3.1 普金的宗教性伦理学类比和论证修辞 113

4.3.2 拉斯金的还原、类比、分类和隐喻 115

4.3.3 艺术的社会条件:莫里斯的类比和虚构 122

4.3.4 其他20世纪建筑理论的开启者 126

4.4 方法论小结 129

5 现代建筑理论:乌托邦的宣言书及其破灭 132

5.1 乌托邦的前奏:从格里诺到沙利文 132

5.1.1 格里诺的类比、还原、分类与文本诠释 132

5.1.2 沙利文的功能概念:类比、还原和分类 135

5.1.3 沙利文的装饰理论:生物类比与自然范型 138

5.2 乌托邦的前奏:路斯的理性与修辞 141

5.2.1 装饰与罪恶:对现实的批判与类比方法 142

5.2.2 装饰是罪恶:对人性的批判与类比方法 144

5.2.3 还原到材料的真实性与“空间设计” 146

5.2.4 回归原始构筑形式及其实证主义本质 149

5.3 乌托邦的产生和破灭:从德意志制造联盟到包豪斯 151

5.3.1 陶特与“玻璃链”:乌托邦虚构中的理性精神 151

5.3.2 贝尔拉戈的社会主义理念与几何法则 154

5.3.3 “风格派”:还原到形式要素 157

5.3.4 格罗皮乌斯:向中世纪行会合作模式的回归 160

5.3.5 乌托邦的破灭:从梅耶到密斯的包豪斯 164

5.4 乌托邦的反动以及对现代建筑理论的背离 166

5.4.1 从芬斯特林到哈林:生物类比与有机建筑论 166

5.4.2 范·德·拉恩的隐喻、类比、还原和分类 169

5.4.3 格罗皮乌斯之外的还原:指向心灵的回归 175

5.4.4 另一种形式的乌托邦: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 178

5.4.5 走向“后现代”:对功能主义法则的反讽与消解 186

5.5 方法论小结 188

6 虔诚之思与无思想的等待 191

6.1 勒·柯布西耶:古典理论家 191

6.1.1 诠释与实证:人文主义传统 191

6.1.2 机器隐喻与数学法则 193

6.1.3 两分法与原始棚屋 198

6.1.4 类比方法与理性精神 202

6.2 阿尔多·罗西:方法论辩难 204

6.2.1 隐喻性起点和还原过程 205

6.2.2 作为排除手段的分类法 207

6.2.3 还原到理型 210

6.2.4 自治论与学科类比 212

6.3 作为终点和起点的路易斯·I·康 219

6.3.1 静谧与光明:基于分类和隐喻的还原 219

6.3.2 Order is:路易斯·I·康的话语方式和修辞策略 224

6.4 走向未来:虔诚之思与无思想的等待 235

6.4.1 原始屋:回到人类存在的精神性本原 235

6.4.2 时间性问题:关于法则问题的再思考 239

7 结语 243

7.1 建筑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再思考 243

7.2 广义理性与广义修辞的辩证关系 248

7.3 再论“文本诠释”的本体论地位 249

7.4 也谈中国建筑理论的困境和出路 254

参考文献 261

人名索引 268

书名索引 274

后记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