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综述 1
第一章 自然环境概况 1
第一节 位置范围 1
第二节 生态条件概况 2
一、地貌 2
二、气候 4
三、植被与土壤 9
四、水文地质条件 11
第二章 生态危机现状 14
第一节 森林退化 15
一、太行山山地、冀北山地和燕山山地 15
二、晋陕黄土高原东南部山地 16
三、大兴安岭山地 16
四、阴山山地 17
五、贺兰山 18
第二节 草原退化 18
一、乱垦草原导致的沙化退化 19
二、超载放牧导致的沙化退化 20
三、滥垦坡地导致水土流失草原退化 22
第三节 农田耕地退化 23
第三章 生态建设区划 27
第一节 植物生态学研究情况 27
第二节 北方地区植被分布基本规律 28
一、植被的水平分布 28
二、植被的垂直分布 29
第三节 生态建设区划 34
第四节 生态条件类型划分 35
一、生态条件类型划分方法 36
二、生态条件类型划分标准 37
第二部分 分区讨论自然资源特点和生态环境建设方向 47
第四章 南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地带 47
第一节 大兴安岭北部北段山地兴安落叶松林区 48
一、位置范围 48
二、自然生态条件 48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 55
四、发展方向 55
五、水源林建设 56
第二节 大兴安岭北部南段山地兴安落叶松林、栎林区 57
一、位置范围 57
二、自然生态条件 58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 62
四、发展方向 64
五、水源林建设 64
第五章 温带森林草原地带 67
第一节 大兴安岭北部山地西麓桦林草原区 67
一、位置范围 67
二、自然生态条件 68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 71
四、发展方向 71
五、森林改建 72
第二节 大兴安岭中部山地桦林、栎林草原区 73
一、位置范围 73
二、自然生态条件 74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 78
四、发展方向 78
五、水源林建设 78
第三节 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桦林、栎林草原区 80
一、位置范围 80
二、自然生态条件 80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 84
四、发展方向 85
五、防护林建设 85
第六章 温带草原地带 87
第一节 呼伦贝尔高原典型草原区 87
一、位置范围 87
二、自然生态条件 88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 92
四、发展方向 94
五、防护林建设 95
第二节 松辽平原坨甸地草原区 97
一、位置范围 97
二、自然生态条件 97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 103
四、发展方向与农业结构布局 104
五、防护林建设 104
第三节 锡林郭勒高原典型草原区 106
一、位置范围 106
二、自然生态条件 106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 110
四、发展方向 111
五、防护林建设 112
第四节 阴山东段山地桦林草原区 113
一、位置范围 113
二、自然生态条件 114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 117
四、发展方向 123
五、防护林建设 124
第五节 乌兰察布高原荒漠草原区 126
一、位置范围 126
二、自然生态条件 126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 131
四、发展方向 131
五、防护林建设 132
第六节 河套平原栽培植被区 133
一、位置范围 133
二、自然生态条件 133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 139
四、发展方向 139
五、防护林体系建设 139
第七节 黄土高原中部草原区 140
一、位置范围 140
二、自然生态条件 141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 153
四、发展方向和土地利用结构布局 155
五、防护林建设 156
第八节 黄土高原西部荒漠草原区 160
一、位置范围 160
二、自然生态条件 160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 165
四、发展方向和衣业结构布局调整 171
五、防护林建设 172
第七章 温带荒漠地带 175
第一节 东阿拉善草原化荒漠区 176
一、位置范围 176
二、自然生态条件 176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 180
四、发展方向与治理途径 181
五、防护林建设 182
第二节 西阿拉善典型荒漠区 182
一、位置范围 182
二、自然生态条件 182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 186
四、发展方向 189
五、防护林建设 189
第三节 额济纳极端荒漠区 190
一、位置范围 190
二、自然生态条件 190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 197
四、发展方向 201
五、防护林建设 201
第八章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203
第一节 环渤海平原栽培植被区 203
一、位置范围 203
二、自然生态条件 203
三、自然自然资源特点分析 209
四、发展方向 210
五、防护林建设 211
第二节 冀辽山地丘陵辽东栎、槲栎林区 212
一、位置范围 212
二、自然生态条件 212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 220
四、发展方向 222
五、防护林建设 222
第三节 晋陕黄土高原栽培植被、油松、辽东栎、槲栎林区 224
一、位置范围 224
二、自然生态条件 224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 233
四、农业发展方向和结构布局调整 234
五、防护林建设 235
第四节 胶东丘陵栽培植被、赤松、麻栎林区 236
一、位置范围 236
二、自然生态条件 237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 240
四、发展方向 240
五、防护林建设 240
第五节 鲁中南山地丘陵栽培植被、油松、麻栎、栓皮栎林区 242
一、位置范围 242
二、自然生态条件 242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 247
四、发展方向和衣业结构布局调整 247
五、防护林建设 247
第六节 黄河、淮河北部平原栽培植被区 248
一、位置范围 248
二、自然生态条件 249
三、自然资源特点分析 253
四、发展方向及农业结构布局调整 253
五、防护林建设 254
第三部分 治理途径 256
第九章 农业结构布局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树种 256
第一节 农业结构布局调整 256
一、衣林牧业生产条件分析 256
二、结构布局调整 260
第二节 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树种 261
一、青海云杉、 261
二、白杄 262
三、青杄 262
四、红皮云杉 263
五、樟子松 264
六、油松 265
七、兴安落叶松 267
八、华北落叶松 267
九、杜松 268
十、侧柏 269
十一、蒙古栎 270
十二、辽东栎 271
十三、槲栎 271
十四、栓皮栎 272
十五、麻栎 272
第十章 山地水源涵养林恢复建设 274
第一节 森林水文学研究现状 274
一、森林的增雨作用 275
二、森林的涵养水源作用 276
第二节 水源涵养林建设途径和方法 280
一、各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树种选择 282
二、造林密度 283
三、混交方式与混交比率 283
四、整地与栽种 283
五、水源涵养林的抚育管理 284
第三节 现有山地森林水源涵养林改扩建 284
一、兴安落叶松林改建 285
二、华北落叶松林改建 286
三、樟子松林扩建改建 287
四、云杉林扩建与桦林改建 288
五、油松林扩建与栎林改建 291
第十一章 低山丘陵水土保持林建设 294
第一节 建设范围概况 294
第二节 水土保持林建设的必要性 295
第三节 小水利工程治理 297
第四节 水土保持林营造 297
一、树种和草种选择 297
二、造林技术措施 299
第五节 改造小老树林为灌丛草地 301
第十二章 衣田牧场防护林建设 302
第一节 农田防护林 302
一、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及效益 302
二、林带结构 304
三、林带的树种组成与配置 312
四、林带间距 313
五、栽植方法 314
六、修枝要点 315
第二节 盐渍化土地森林水利土壤改良 317
一、目前盐渍化土壤改良概况 318
二、盐渍化土壤改良途径 321
第三节 草牧场防护林建设 325
一、草牧场防护林建设的必要性 326
二、护牧林的模式 327
三、护牧林的树种选择 329
四、造林技术措施 329
第十三章 草原区沙漠化土地防风固沙林的营造 331
第一节 草原区沙漠化土地范围 331
第二节 草原区沙漠化土地的基本特点 331
第三节 草原区沙漠化土地改造利用情况 332
第四节 沙地改造的主要措施 332
一、封沙育林育草 333
二、飞机播种造林种草 333
三、人工造林种草 336
第十四章 草原保护与建设 343
第一节 北方草原的范围与地区差异 343
一、地理范围 343
二、各区地貌与气候差异 343
三、北方草原的水文地质特点 344
四、草原植被类型分布 345
第二节 当代草原退化特点 345
一、草甸草原草场退化表现 347
二、典型草原草场退化表现 347
三、荒漠草原退化表现 348
四、沙地草原退化为裸露沙地 348
第三节 草原保护与建设 349
一、草原山地森林的恢复与建设 349
二、草地的保护与建设 349
第十五章 主要造林树种育苗技术 354
第一节 针叶树播种育苗 354
一、育苗前的准备工作 354
二、播种 359
三、播种后的抚育管理 360
第二节 阔叶树种育苗方法 365
一、播种育苗 365
二、营养繁殖育苗 369
第三节 移植苗及大苗培育 373
一、移植的时间 373
二、移植苗的密度 373
三、移植育苗的方法 374
四、移植苗的管理 374
第四节 容器育苗和塑料薄膜大棚育苗 375
一、容器育苗 375
二、塑料薄膜大棚育苗 376
第五节 起苗与苗木的包装与运输 377
一、起苗与苗木分级 377
二、苗木假植与贮藏 378
三、苗木包装与运输 379
附录1 土壤水容度与凋萎系数(湿度) 380
附录2 中国地质年代、地壳运动、生物历史简表 381
附录3 植物中文名、拉丁名对照 383
主要参考文献 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