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石榆人生之路》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丽敏著
  • 出 版 社: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10288199
  • 页数:605 页
图书介绍:

雷石榆的前半生(1911~19513) 3

一、雷石榆在台山的生长(1911~1933) 3

(一)侨乡之子爱故乡 3

(二)雷石榆的家庭与亲人 4

(三)从私塾到台山中学 9

(四)雷石榆第一个论文集在文化斗争的旗下》 14

二、雷石榆20世纪30年代留学日本时期的文学活动(1933~1936) 16

(一)参加“左联”东京分盟的活动,主编盟刊《诗歌》 16

(二)参加《诗精神》及中日文学交流 20

(三)20世纪30年代雷石榆在日本进行的中日文学交流 26

(四)《沙漠之歌》 35

(五)雷石榆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与《台湾文艺》的交流及其深刻意义 45

(六)20世纪30年代留学日本时期的雷石榆与 55

小熊秀雄及“往复明信片诗” 55

(七)雷石榆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文学活动的结束 84

(八)20世纪30年代留学日本时期的雷石榆与郭沫若先生 101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6~1946) 107

(一)雷石榆在抗日战争时期文艺活动的特点、轨迹 107

(二)抗战前夕在福州的文艺活动(1936~1937) 109

(三)抗战初期在岭南的文艺活动(1937~1938) 118

(四)奔赴西北战区参加抗战工作及战地文艺活动(1938~1939) 172

(五)在西南大后方—以昆明为中心的抗战文艺活动(1939~1944) 184

(六)跋涉东南及其诗歌创作(1944~1946) 270

(七)雷石榆在抗日战争时期文艺活动的结束语 280

四、在台湾的革命文艺活动及不幸遭遇(1946~1949) 285

(一)对台湾宝岛的向往及渡台前为革命文艺而工作的意志 285

(二)任职于《国声报》 285

(三)《八年诗选集》的出版 286

(四)雷石榆在《国声报》的社论及与周青的交往 290

(五)到台北—任台湾交响乐团编审、赈灾义演、任台湾大学副教授、与台湾舞蹈家蔡瑞月结婚 291

(六)在台湾的进步学术文艺活动 292

(七)坚持文艺战斗 298

(八)雷石榆被捕及被驱逐出境的不幸遭遇(1949.6~1949.9) 302

(九)文末补充几个问题 305

五、香港两载的笔墨风云以及教学工作的成果(1949.9~1951.12) 313

(一)初到香港的困顿处境 313

(二)香港文坛的笔墨风云—在香港文化战线的战斗 314

(三)雷石榆在香港的教学工作及成果 321

(四)雷石榆在香港的著作 326

(五)雷石榆离香港返大陆投奔新中国的怀抱(1951年末~1952年1月) 327

六、雷石榆前半生的总结语 329

(一)坎坷多难的历程,丰富多彩的成果 329

(二)黄汶对雷石榆前半生总结性的评价 329

(三)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铜牌”—历史证实真正价值 331

雷石榆的后半生(1952~1996) 337

一、投入新中国怀抱(1952.1) 337

二、肃反运动的冲击(1955) 345

三、重新振奋,努力耕耘 347

(一)编写教学讲义 347

(二)结合学术界的论争写出专论文章 347

(三)有关现代文学方面的论文 348

(四)一本笔记本所展示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文艺活动 349

(五)诗歌创作 350

(六)60年代雷石榆的“剧评” 359

四、结识相知伴侣、燕泥温馨的家(1963) 362

(一)长期的“逆旅”生活和双重压力 362

(二)1963年“十一”国庆日蒂结新伴侣 363

(三)相知的伴侣,温馨的家 364

五、“文革”浪滚,浩劫十年1966~1976) 367

(一)“文革”之始的恐怖心理(“回忆断片”) 367

(二)“文革”期间雷石榆的品格 369

(三)深夜探“牛棚”—“和平湖”的鬼影 370

(四)风雨同舟,人间真情 371

(五)脱出“牛棚” 372

六、南归与“南归曲”1973.6~1973.7) 374

(一)南归的背景及多重意义 374

(二)丰富的南归资料 374

(三)南归台城探故乡,欢聚诗友珠江畔 375

(四)再访宁婴家感怀,参观广州革命遗址 378

(五)途经长沙的参观游览1973.7.7~17) 379

(六)南归的结束语 383

七、鸿音忽自澳洲来—独子寻父(1974) 384

八、人祸未尽、天灾降临下的生活与工作(1976~1978) 388

(一)艰难的生活 388

(二)艰忘的援助者 389

(三)两年的“临建”生活与工作 390

(四)“牛棚”时期的“诗歌空白”及其后的诗歌激情 395

九、地震消除后的学术研究工作,参加全国性的外国文学组织(1978~1980) 397

(一)参加群众性的文艺活动 397

(二)科研论文及学术活动,参加全国性的外国文学学会、外国文学研究会及编写教材 398

(三)落实政策和雷石榆的工作积极性 399

十、迁居保定后的生活与工作(1980.7~1996.12) 401

(一)新的环境,新的追求—《告别津门》 401

(二)称颂古城名胜及历史遗迹 402

(三)关于“古稀诞辰抒情”(七古)的创作 404

(四)专心致志于教育教学工作及学术研究与创作成果 406

(五)辅导学生论文及优秀成果 415

(六)雷石榆与“晨钟文学社” 419

(七)爱护青年教师及师生间的情谊 420

十一、雷石榆与厦门的深远文缘 429

(一)80年代重临厦门的文艺活动 429

(二)重临鹭岛话文缘—南国旧梦录之一(雷石榆) 430

(三)“鹭岛诗会” 431

(四)回顾与期待—并寄望鹭岛诗坛新秀(雷石榆) 433

(五)90年代的《南国旧梦话文缘》 435

十二、战后七八十年代与日本的文学交流以及1986年的访日学术文化交流活动 436

(一)历史背景 436

(二)战后七八十年代日本学术文艺界对雷石榆的研究与评价 436

(三)《日中往复明信片诗集》的问世—木岛始氏的杰出贡献 437

(四)《中日诗友共吟情—访问河北大学雷石榆教授》 445

(五)雷石榆与池上贞子的友谊 445

(六)日本专家学者对《日中往复明信片诗集》的评价 446

(七)战后七八十年代对雷石榆《沙漠之歌》的再研究以及对其他作品的研究 449

(八)雷石榆的一篇“后记”—深厚友谊 451

(九)1986年访日文化学术交流活动—《重访扶桑半纪后》 454

十三、1987年北京之行,与两位文学前辈的两种不同的会面 482

(一)访问夏衍先生—久别重逢的会面 482

(二)探望李何林先生—病房中的悲泣 483

十四、晚为时短,夕辉红灿灿 485

(一)晚年精神世界的升华 485

(二)晚年饱含激情的工作及文学成果—“再度辉煌” 487

十五、1988年独子探亲及1990年台湾、澳洲亲人来聚 525

(一)1988年雷大鹏首次探亲 525

(二)全家团聚于古城(1990.6) 528

(三)探亲之后雷石榆给香港学子程建汉与李坤荣的书信 529

十六、20世纪90年代雷石榆与日本的文学交流及深厚友谊 532

(一)《三十年代日本普罗文学运动与诗人新井彻》 532

(二)《为了未来,不要忘却—石川逸子的诗歌》 534

(三)《再一度生活在春天—抵抗的浪漫主义诗人雷石榆的半生》日语编译书 537

(四)《关于〈再一度生活在春天〉日语编译书的出版及日本读者的评论》 543

(五)20世纪90年代雷石榆与村田正夫及其主编的 550

《潮流诗派》的交流与友谊 550

(六)结束语:中日现代文学交流史上光辉的一页 555

十七、1996年秋—病重在家的日子里 557

(一)对生命的渴望 557

(二)芦燕采访—最后的采访,最后的照片 558

十八、“真情记” 560

(一)“三步记” 560

(二)“真情记”—雷石榆生命最后的时日 560

(三)雷石榆特殊的人生遭遇和人间的“爱” 574

(四)幸福可贵的诀别—雷石榆与丽敏挚爱的最后结晶 576

十九、雷石榆逝世之后国内外的悼念评价 578

(一)国内的悼念 578

(二)雷石榆逝世后来自日本的悼念、研究与评价 586

二十、雷石榆后半生的结束语 599

后记 601

附录 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