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与设计地震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谢礼立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030240309
  • 页数:29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九五”重大项目“大型复杂结构体系的关键科学问题及设计理论”的子课题“基于抗震性态的设防标准”研究的成果总结。全书包括五篇,第一篇是概论,主要介绍了抗震设防标准的基本概念、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基于性态的三环节抗震设防方法;第二篇是抗震设防标准决策分析引论,主要研究了地震易损性、地震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估算方法;第三篇是抗震设防标准的决策分析,主要进行了最优经济设防烈度和最优安全设防烈度的决策分析;第四篇是考虑地震环境的设计地震动及建筑的重要性类别,主要进行了地震危险性曲线及危险性特征、建筑重要性类别及考虑地震环境的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研究;第五篇是最不利设计地震动,主要介绍了人造地震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地震动潜在破坏势的估计、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的概念、挑选原则、过程以及算例分析。

第一篇 概论 3

第1章 抗震设防标准 3

1.1引言 3

1.2抗震设防标准的基本概念 3

1.2.1设防原则 4

1.2.2设防目标 4

1.2.3设防环境(地震) 4

1.2.4设防参数 5

1.2.5设防水准 5

1.2.6设防等级 5

1.2.7工程抗震设防标准 6

1.2.8设防水准和设防等级的合理表述方式 6

1.3国外抗震设防标准的发展现状 9

1.3.1世界各国抗震设防标准发展的主要特点 9

1.3.2美国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过程 13

1.3.3日本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过程 13

1.4我国抗震设防标准的发展现状 14

1.4.1我国抗震设防标准的发展 14

1.4.2我国抗震设防标准的现状 15

1.4.3我国抗震规范中关于设防标准存在的问题 17

第2章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 19

2.1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过程 19

2.1.1静力理论阶段 19

2.1.2反应谱理论阶段 20

2.1.3动力理论阶段 25

2.1.4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阶段 26

2.2基于性态抗震设计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26

2.2.1基于性态抗震设计理论的提出 26

2.2.2基于性态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现状 27

2.2.3基于性态抗震设计理论与传统抗震设计理论的区别 32

2.3基于性态抗震设防标准研究的基本概念 33

2.3.1性态 33

2.3.2性态水平 33

2.3.3性态目标 33

2.3.4抗震性态设计 34

2.3.5设防地震 34

2.3.6建筑的抗震设计类别 34

2.4性态抗震设计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34

2.4.1设防水准的确定 34

2.4.2结构性态水平的划分 36

2.4.3性态目标的选择 36

2.4.4抗震性态分析方法 38

2.4.5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方法 46

第3章 基于性态的三环节抗震设防方法 49

3.1引言 49

3.2基于性态的三环节抗震设防方法的提出 49

3.3确定结构的抗震设计类别 50

3.3.1性态水平的划分 50

3.3.2性态目标的选择 53

3.3.3抗震建筑使用功能分类及其最低抗震性态 53

3.3.4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类别与建筑物的重要性类别的区别 55

3.3.5不同使用功能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探讨 55

3.3.6结构的抗震设计类别 56

3.4确定设计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 57

3.5确定建筑的重要性等级 58

第二篇 抗震设防标准决策分析引论 61

第4章 地震易损性分析 61

4.1引言 61

4.2国内外震害损失预测研究现状 62

4.3地震易损性分析基本概念 63

4.3.1易损性估计(震害预测)的分类 64

4.3.2震害预测的步骤 65

4.4建筑结构分类及房屋建筑震害等级的划分 67

4.4.1建筑结构分类 67

4.4.2房屋建筑震害等级划分 69

4.5建筑结构易损性常用估计方法 70

4.5.1经验分析方法 71

4.5.2理论分析方法 74

4.5.3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78

4.5.4基于地震动参数的震害预测方法 78

4.6基于性态的易损性分析 83

4.6.1现有震害预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及遇到的困难 83

4.6.2基于性态易损性分析的基本假定 84

4.6.3建筑结构基于性态的易损性矩阵 85

4.6.4烈度的划分及相应震害矩阵 86

第5章 地震经济损失估计及结构的抗震设防投入 89

5.1地震损失、地震损失分析及分类 89

5.1.1地震损失及其分类 89

5.1.2地震损失分析概念、分类及数学模型 91

5.2国内外地震经济损失估计方法简介 93

5.3设防标准研究中地震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95

5.3.1直接经济损失估计 95

5.3.2间接经济损失估计 101

5.3.3地震救灾直接投入费用 104

5.3.4地震总经济损失分析 105

5.4结构的抗震设防投入 105

第6章 地震人员伤亡估计方法研究 108

6.1引言 108

6.2国内外常用的地震生命损失估计方法 109

6.2.1将生命损失用货币单位来衡量 110

6.2.2估计地震人员伤亡数量的算法 111

6.3人员伤亡评估方法的比较及研究 120

6.3.1几种伤亡评估方法的比较 120

6.3.2人员伤亡估算方法的研究 121

6.4制定设防标准过程中人员伤亡的评估 123

6.4.1设防标准研究中人员伤亡估算公式 123

6.4.2不同破坏状态与人员受伤率和死亡率关系的研究 124

6.4.3算例分析 126

第三篇 抗震设防标准的决策分析 131

第7章 抗震设防标准决策分析基本模型 131

7.1引言 131

7.2最优决策模型的基本变量 132

7.3最优决策模型的目标函数 133

7.4最优决策模型的约束条件 134

7.5最优决策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框图 134

第8章 最优经济设防烈度的决策 136

8.1引言 136

8.2最优经济设防烈度决策分析步骤及程序流程 136

8.3最优经济设防烈度决策分析数值算例 137

8.4最优经济地震影响系数αmax的决策 140

8.5间接经济损失对最优经济设防烈度的影响 142

第9章 最优安全设防烈度的决策研究 144

9.1引言 144

9.2社会可接受地震人员死亡率概念的提出及定义 145

9.3确定可接受地震人员死亡率的方法及需考虑的因素 145

9.4社会可接受地震人员死亡率的确定 147

9.4.1破坏性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率 147

9.4.2社会可接受人员死亡率调查 148

9.4.3社会可接受地震人员死亡率分析 149

9.5最优安全设防烈度的决策模型及算例 150

9.5.1社会可接受地震人员死亡率等级 150

9.5.2最优安全设防烈度的决策 152

9.5.3算例分析 153

9.6间接经济损失对最优安全设防烈度的影响 155

第四篇 考虑地震环境的设计地震动及建筑的重要性类别 165

第10章 地震危险性曲线及危险性特征研究 165

10.1引言 165

10.2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简介 166

10.2.1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性方法 167

10.2.2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性方法 170

10.3地震烈度的概率分布及烈度危险性曲线 172

10.3.1极值的渐近分布率 172

10.3.2地震烈度的概率分布 173

10.3.3烈度危险性曲线的公式 175

10.4地震区划图的发展现状 175

10.4.1国际地震区划图的发展现状 175

10.4.2中国地震区划图的发展现状 177

10.5中国地震危险性特征分区 182

10.5.1危险性特征分区参数的选择 182

10.5.2中国地震危险性特征分区 183

10.6不同地震危险性特征区内的地震烈度危险性曲线 185

10.7地震烈度发生概率的计算 187

第11章 考虑地震环境的设计地震动参数 189

11.1引言 189

11.2考虑地震环境的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烈度 189

11.3地震影响系数αmax的危险性曲线 192

11.4设计地震加速度Amax及地震系数K的危险性曲线 196

11.5考虑地震环境的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动参数 197

11.5.1考虑地震环境的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影响系数α 197

11.5.2考虑地震环境的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系数K的取值 199

第12章 建筑重要性类别及相应地震动参数的研究 201

12.1引言 201

12.2国内外建筑物重要性分类及抗震设防标准的演变 201

12.2.1我国抗震规范中建筑物重要性分类及设防标准的演变 201

12.2.2国外建筑重要性分类及相应的抗震设防方法 203

12.2.3国内外建筑物重要性标定方法的弊端 215

12.3用设计基准期标定建筑的重要性类别 216

12.3.1不同重要性建筑设计基准期的选择 216

12.3.2不同重要性建筑的相当超越概率 219

12.4不同重要性建筑多遇地震、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的重现期 219

12.5考虑地震环境的不同重要性建筑的抗震设防水准 221

12.5.1不同重要性建筑不同概率水准的设防烈度和地震影响系数 221

12.5.2各类建筑在不同概率水准下的设防烈度相对于基本烈度的变化 226

12.5.3各类建筑不同概率水准的设防烈度确定方法合理性的讨论 229

12.5.4不同重要性建筑不同概率水准的地震系数和设计地震加速度 231

12.6不同重要性类别建筑的抗震设计方法 236

12.6.1基于设防烈度的场地设计谱 236

12.6.2按照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建筑场地设计谱 238

12.7各类建筑重要性系数取值合理性的研究 239

12.7.1设防地震下各类建筑的设防地震动参数 239

12.7.2几个国家重要性系数取值的对比 240

第五篇 最不利设计地震动 247

第13章 人造地震动合成 247

13.1引言 247

13.2人造地震动原理 247

13.3人造地震动方法概述 247

13.3.1比例法 247

13.3.2数值法 248

13.4三角级数法构造人造地震动 248

13.4.1初始相位角的确定 248

13.4.2模型 250

13.4.3拟合过程 251

13.4.4反应谱周期控制点的选择 252

13.4.5持续时间的确定 252

13.4.6数据的匹配 252

第14章 地震动潜在破坏势的估计 254

14.1引言 254

14.2直接由记录本身得到的地震动参数 255

14.2.1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位移 255

14.2.2持时 255

14.2.3最大增量速度、最大增量位移 257

14.2.4其他 257

14.3通过结构反应得到的地震动参数 258

14.3.1通过结构弹性反应得到的参数 258

14.3.2通过结构非弹性反应得到的参数 259

14.4估计地震动潜在破坏势的综合评价法 260

第15章 能量反应谱 262

15.1引言 262

15.2能量反应谱的推导 262

15.3能量反应谱的性质 265

15.3.1输入能量取值问题 266

15.3.2绝对输入能量和相对输入能量之间的差别 266

15.3.3吸收能量和滞回能量之间的关系 269

15.4输入能量、滞回能量与其他地震动参数的相关性 271

第16章 最不利设计地震动 273

16.1引言 273

16.2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的概念及确定原则 274

16.2.1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的概念 274

16.2.2选择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的原则 274

16.3选择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的记录库 279

16.4确定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的过程 280

16.4.1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的备选数据库 280

16.4.2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的确定 281

16.5算例分析 286

参考文献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