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姜日天 1
导论 1
一 礼的价值构筑了礼在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2
二 礼文化的历史发展及船山礼学思想的历史蕴涵 5
三 学术界关于船山礼学思想的研究现状及缺憾 7
四 研究船山礼学的意义 9
五 本书基本思路 12
第一章 以人为依:船山礼学思想之逻辑起点 17
第一节 “以人为依”思想宗承朱子 17
一 时代与船山 18
二 船山哲学思想“由关而洛而闽” 20
三 依人建极:《朱子家礼》关注对象的转移 23
四 《朱子家礼》对后世习俗与学术的影响 26
第二节 天地之生人为贵 27
一 天地人物之生其原一也 29
二 神化与万物生生不息 36
三 天下之生莫贵于人 43
第三节 人乃礼之“主持者” 49
一 礼者人道也 49
二 人者道之所自存 53
第四节 道行于乾坤之全而其用必以人为依 62
第二章 “礼为天理之经”与礼即气之礼 67
第一节 船山论何谓礼 68
一 “礼”之词义学解释 68
二 前船山时期礼之释义及其缺憾 71
三 船山“礼”之内涵 74
第二节 礼用器以载道 87
一 船山之道、器、物的基本内涵 88
二 道器相须而大成礼 91
第三节 礼即气之礼 99
一 船山之“理”及其形上层面的双重迷惑 101
二 理气关系之微与礼之形上属性 104
第三章 船山礼之源流三论 109
第一节 人性为善:礼本心生 110
一 人性趋善:“礼本心生”的人性论依据 110
二 仁以生礼 118
三 礼本心生 123
第二节 “因《易》以生礼” 126
一 《乾》、《坤》独以德立名 128
二 《乾》、《坤》乃德之统宗 130
三 九卦之德著而尽显礼之精神 134
四 “因《易》以生礼”之发生论 172
第三节 继天立极:礼由虚生向实生的过渡 175
一 “天之德,人之性而礼之缊也” 176
二 礼乐之原与乾坤合其撰 181
三 天人相绍 183
四 圣人继天而立人极 187
第四章 船山之礼与人生哲学 195
第一节 以礼立身 循礼居正 196
一 立礼为则、以礼立身 197
二 视听言动一依于礼 208
三 以礼为尚乃知所择也 215
第二节 矫情复性:船山礼学之性情论 217
一 船山“性”、“情”基本内涵 218
二 性以发情与情以充性 221
三 礼之所自制因乎人性情之交 223
四 礼以矫情而复性 227
第三节 船山礼学之仁义论 233
一 “仁”、“义”的基本内涵 233
二 本仁行礼 246
三 义立礼行 253
四 礼贯于仁义之中而生仁义之大用 259
第四节 礼所以行敬之道 263
一 船山论“敬” 264
二 敬本礼末与敬内礼外 267
三 君子行礼无所不用其敬 272
四 存敬立本 277
第五章 政即礼也:船山之礼与政治哲学 282
第一节 齐民以礼而不以刑 282
一 “法”之内涵及儒家礼治德教 283
二 法易简而天下之理皆得 286
三 刑以辅礼 291
四 守义礼为法乃以成正而无缺 295
第二节 礼之既立 政即行焉 298
一 礼所以运天下而使之各得其宜 299
二 以礼齐民而民用成俗也 306
三 礼行政立 315
第三节 礼宜乐和的政治理想 323
一 礼宜乐和的政治理想中的礼与乐 325
二 礼宜乐和:政治理想中的礼乐价值 338
第四节 礼以“合小康之世而为大同” 350
一 船山礼学视阈中的小康与大同社会 351
二 礼以治情:“合小康之世而为大同” 356
第六章 船山礼之修养、教化论 360
第一节 船山礼之修养工夫论 361
一 正心修身乃礼之本 361
二 克己复礼乃互养之功 371
第二节 船山礼之教化论 377
一 坊民之本、立教作则 378
二 礼乐乃立教之本 382
三 礼之教化的方法论 391
第七章 船山礼用特色与礼之本质论 408
第一节 重质轻文与礼之文质“相救相成” 408
一 文、质概念的提出 409
二 船山文质内涵探微 411
三 船山礼之文质关系论 414
第二节 循礼之经与行礼之权的辩证统一 426
一 “经权”的词义学含义及早期经权思想 426
二 船山关于礼之经权思想必要性的探讨 429
三 循礼之经与行礼之权 430
四 礼之经权以“求其称而已” 433
第三节 礼以分殊辨别人禽与夷夏 436
一 礼以分殊人禽 437
二 礼以辨别夷夏 445
余论 船山礼学的主要贡献及定位 457
一 船山礼学思想的主要贡献 458
二 船山礼学对传统礼学的发微之处 459
三 船山礼学思想在其哲学思想中的地位 464
四 船山礼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467
参考文献 469
后记 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