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职业倦怠概述 1
第一节 职业倦怠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1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 2
二、职业倦怠的界定 4
三、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 7
第二节 职业倦怠的发展阶段 14
一、蜜月阶段 14
二、调试阶段 15
三、早期警告阶段 15
四、慢性症状阶段 15
五、严重症状阶段 15
六、危机阶段 16
七、耗尽精力阶段 16
第三节 研究职业倦怠的意义 16
一、维护个体的身心健康 17
二、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17
三、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 18
四、维持稳定的家庭结构 18
五、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 19
第二章 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危害 20
第一节 职业倦怠的生理表现 20
一、亚健康状态 20
二、慢性疲劳综合征 22
三、睡眠障碍 24
四、心身疾病 29
第二节 职业倦怠的心理表现 39
一、认知的变化 39
二、情绪的变化 41
三、个性的变化 42
第三节 职业倦怠的行为表现 43
一、攻击行为 44
二、消极怠工 44
三、不良习惯 44
第四节 职业倦怠的危害 46
一、对个体的危害 46
二、对组织的危害 47
第三章 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49
第一节 个体因素 49
一、个体的人口学因素 49
二、个体的人格特征 50
三、个体的压力应对方式 53
第二节 工作与职业特征因素 54
一、职业角色 54
二、工作负荷 55
三、职业类型 56
第三节 组织与社会因素 57
一、组织因素 57
二、社会因素 60
三、中国文化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63
第四节 职业生涯与职业倦怠 66
一、职业生涯阶段 66
二、职业生涯的规划 69
三、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74
第四章 职业倦怠的评估与诊断 76
第一节 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估 78
一、身心健康状况的自我观察 78
二、职业倦怠的自测问卷 82
第二节 职业倦怠的专业评估 84
一、间接评估 84
二、直接评估 89
第三节 职业倦怠专业测量量表介绍 90
一、国外引进测验 90
二、本土化测验 98
第五章 职业倦怠的干预对策 100
第一节 职业倦怠的个人干预办法 100
一、认知调节 100
二、行为训练 102
三、寻求专业的职业咨询师的帮助 107
第二节 职业倦怠的组织干预策略 107
一、基于工作特点的组织干预策略 107
二、基于职业特点的组织干预策略 110
三、基于组织特点的组织干预策略 114
第三节 职业倦怠的社会应对措施 117
一、情感的支持 117
二、归属感的满足 117
三、物质的支持 118
四、信息的支持 118
第六章 不同职业人员的职业倦怠特点及咨询策略 119
第一节 不同职业人员的职业倦怠特点 119
一、智囊型职业 119
二、操作型职业 124
三、创造型职业 125
四、表现型职业 128
五、社交型职业 129
六、服务型职业 130
七、常规型职业 131
八、特殊型职业 133
第二节 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135
一、教师 136
二、医护人员 137
三、心理咨询师 141
四、新闻工作者 143
五、警察 144
第三节 不同职业人群职业倦怠的咨询策略 145
一、识别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45
二、确定合适的咨询方法 147
参考文献 152
附录1职业倦怠测量工具 155
附录2中英文关键词对照表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