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斋辨证论治学 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其新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9124833
  • 页数:30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介绍了我国卫生部首任中医顾问,著名老中医秦伯未先生的辨证论治经验,内容实用,详略得当,适合各级中医师或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1 谦斋辨证论治三位一体观 1

1.1 辨证论治的意义 1

1.1.1 证与症应统一 1

1.1.2 辨证论治的意义 3

1.2 辨证论治的法则 3

1.2.1 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 3

1.2.2 辨证论治的复杂法则 5

1.3 辨证论治的步骤 6

1.3.1 辨证步骤三步八项一式 6

1.4 谦斋辨证论治三位一体观的形成及特点 10

1.4.1 谦斋辨证论治三位一体观的形成 10

1.4.2 谦斋辨证论治三位一体观的特点 10

2 谦斋八纲辨证发微 12

2.1 八纲辨证存在的问题 12

2.1.1 八纲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 12

2.1.2 八纲的辨证地位众说纷纭 12

2.1.3 八纲用于一切疾病辨证与必须结合其他辨证相悖 13

2.1.4 八纲的辨证规则不清 13

2.2 谦斋论八纲辨证提要 13

2.2.1 八纲的重要意义 13

2.2.2 八纲的概况 13

2.2.3 八纲辨证规则 15

2.3 八纲辨证的再思考 19

2.3.1 八纲之八个类型是广义的,六变组合二十五型是狭义的 19

2.3.2 阴阳从宏观上概括为阴证阳证,不介入六变组合 20

2.3.3 八纲是深入浅出的分类方法,由博返约的归纳法则 20

2.3.4 八纲是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其他辨证方法则均含有八纲的内核 20

2.3.5 客观分析八纲在现实辨证中逐渐淡化的原因,充分认识它在未来辨证中继续发挥方法论的作用 21

2.4 各种辨证方法之间的关系 22

3 谦斋六经辨证钩玄 23

3.1 六经实质众说纷纭 23

3.1.1 六经是指经络 23

3.1.2 六经是指脏腑 24

3.1.3 六经是指界面 24

3.1.4 六经是指六气 24

3.1.5 六经是指气化 24

3.2 谦斋六经辨证探微 24

3.2.1 六经是表里之部位的假称 24

3.2.2 六经是阴阳之初中末三个阶段 25

3.2.3 六经与三焦、脏腑之间的关系 25

3.2.4 伤寒论提纲 25

3.2.5 《伤寒论》心悟在杂病悉通之后 31

3.3 六经辨证的再思考 31

3.3.1 从三焦、卫气营血的名称,看六经的可议之处 31

3.3.2 从六经与三焦、脏腑之间的关系,看六经的实质 32

3.3.3 从经方的基础有效量,看六经辨证能钤百病 33

4 谦斋病因十六纲辨证法则浅解 35

4.1 风 37

4.1.1 伤风 37

4.1.2 中风 40

4.1.3 内风 41

4.2 寒 44

4.2.1 伤寒 44

4.2.2 中寒 46

4.2.3 虚寒 47

4.3 暑 48

4.3.1 伤暑 49

4.3.2 中暑 50

4.3.3 伏暑 50

4.4 湿 52

4.4.1 伤湿 52

4.4.2 停湿 53

4.4.3 积水 55

4.5 燥 57

4.5.1 秋燥 57

4.5.2 津液枯燥 58

4.6 火 61

4.6.1 实火 61

4.6.2 虚火 63

4.6.3 温邪 64

4.7 疫 68

4.7.1 瘟疫 69

4.7.2 疠风 69

4.7.3 瘴毒 70

4.8 痰 72

4.8.1 痰浊 72

4.8.2 痰核 74

4.8.3 痰饮 75

4.9 食 78

4.9.1 伤食 78

4.9.2 不食 79

4.9.3 消食 80

4.10 虫 82

4.10.1 虫痛 82

4.10.2 痨虫 83

4.11 精 84

4.11.1 精不足 84

4.11.2 精关不固 85

4.12 神 86

4.12.1 神虚 87

4.12.2 神乱 87

4.13 气 89

4.13.1 气虚 90

4.13.2 气郁 91

4.13.3 气逆 93

4.14 血 95

4.14.1 血虚 95

4.14.2 血热 96

4.14.3 血滞 98

4.14.4 失血 98

4.15 阴 101

4.15.1 阴虚 102

4.15.2 阴盛 102

4.16 阳 104

4.16.1 阳虚 104

4.16.2 阳盛 105

5 走出辨证重叠误区与证候结构公式 110

5.1 辨证重叠中的困惑 110

5.2 误区中的思考 111

5.3 谦斋特征辨证思维 111

5.3.1 特征辨证思维 111

5.3.2 特征的分类 112

5.4 证候结构公式 113

5.4.1 证候结构公式的组成 113

5.4.2 证候结构的分级 115

5.4.3 证候结构公式与主证关系 115

5.4.4 证候结构公式的意义 116

6 谦斋脏腑辨证法则浅解 117

6.1 肝 118

6.1.1 肝血虚 118

6.1.2 肝血虚内热 119

6.1.3 肝气虚 119

6.1.4 肝阳虚 120

6.1.5 肝寒 120

6.1.6 肝郁 121

6.1.7 肝气 121

6.1.8 肝血瘀结 122

6.1.9 肝热 122

6.1.10 肝火 123

6.1.11 肝阳 123

6.1.12 肝风 124

6.1.13 风阳 125

6.1.14 肝阴虚 126

6.2 心 128

6.2.1 心血虚 128

6.2.2 心血虚内热 129

6.2.3 心气不足 129

6.2.4 心阳衰弱 130

6.2.5 心寒 130

6.2.6 心脉瘀阻 130

6.2.7 心火旺 131

6.2.8 热入心包 131

6.2.9 水气凌心 132

6.2.10 心气不畅 132

6.3 脾 133

6.3.1 脾虚 133

6.3.2 脾血虚 133

6.3.3 中气虚弱 134

6.3.4 清阳不升 135

6.3.5 中气下陷 135

6.3.6 脾不统血 136

6.3.7 气虚发热 136

6.3.8 脾阳虚 137

6.3.9 中气滞 138

6.3.10 轻度湿阻(胃湿) 138

6.3.11 中度湿阻(胃湿) 139

6.3.12 重度湿阻(脾湿) 139

6.3.13 胃阴虚 139

6.3.14 胃气滞 140

6.3.15 胃气上逆 141

6.3.16 胃火 141

6.3.17 胃寒 141

6.3.18 肠气滞 142

6.3.19 肠热 142

6.3.20 肠寒 142

6.3.21 肠湿 143

6.4 肺 144

6.4.1 肺气虚 144

6.4.2 肺阴虚 144

6.4.3 肺阳虚 145

6.4.4 肺气不宣 145

6.4.5 肺气上逆 146

6.4.6 肺气闭塞 146

6.4.7 肺热 147

6.4.8 痰热阻肺 148

6.4.9 痰湿阻肺 148

6.4.10 风寒束肺 148

6.4.11 风热犯肺 149

6.4.12 燥邪犯肺 149

6.5 肾 150

6.5.1 肾精不足 150

6.5.2 肾阴虚 151

6.5.3 阴虚发热 153

6.5.4 虚火上炎 154

6.5.5 浮阳上越 154

6.5.6 相火偏旺 156

6.5.7 肾气不固 157

6.5.8 肾不纳气 157

6.5.9 肾气虚 158

6.5.10 肾阳虚 158

6.5.11 阳虚水泛 159

7 谦斋五行生克辨证法则浅解 161

7.1 五行生克辨证法则的一个渗透 162

7.2 五行生克辨证的一个条件 162

7.3 五行生克辨证的两个前提 162

7.4 五行生克辨证的三个要领 163

7.5 五行生克辨证的四个原则 163

7.5.1 补母 164

7.5.2 泻子 164

7.5.3 抑强 164

7.5.4 扶弱 164

7.6 五行生克辨证的四项注意 164

7.7 五行生克辨证的八种适应证 165

7.8 五行生克辨证的十六种证候 165

7.8.1 水不生木(肾阴肝血不足) 165

7.8.2 木不生火(肝心虚弱) 166

7.8.3 火不生土(肾脾阳虚) 166

7.8.4 火不生土(心脾阳虚) 167

7.8.5 土不生金(脾虚肺脏气津两虚) 167

7.8.6 金不生水(肺津肾阴不足) 168

7.8.7 木克土(肝气犯胃扰肠) 168

7.8.8 木不疏土(肝郁脾虚) 168

7.8.9 土反克木(脾湿肝郁) 169

7.8.10 土克水(脾实肾虚) 169

7.8.11 土不克水(脾虚水泛、肾阳不振) 169

7.8.12 水反克土(肾虚水泛、寒湿困脾) 170

7.8.13 水克火(肾阴郁遏心阳) 170

7.8.14 水不克火(肾阴虚心火旺) 170

7.8.15 火反克水(心火旺肾阴虚) 171

7.8.16 火克金(心火灼肺、肺热津伤) 171

7.8.17 火不克金(心肺阳虚) 171

7.8.18 金反克火(肺寒心阳不宣) 172

7.8.19 金克木(肺实肝气郁滞) 172

7.8.20 金不克木(肺虚肝旺) 172

7.8.21 木反克金(肝火偏盛、肺失清肃) 172

8 走出脾胃理论误区与谦斋医学启示录 175

8.1 脾胃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175

8.1.1 脾胃病划分原则的负面影响 175

8.1.2 脾与胃作用的统一与矛盾 176

8.1.3 脾为生化之源与脾无血虚相悖 176

8.1.4 气虚发热的机制众说纷纭 176

8.1.5 东垣“阴火”论释义不明 176

8.2 谦斋论脾胃辨证提要 176

8.2.1 脾虚 177

8.2.2 脾血虚 177

8.2.3 中气虚弱 177

8.2.4 中气下陷 177

8.2.5 气虚发热 178

8.2.6 脾阳虚 178

8.2.7 中气滞 178

8.2.8 脾阴虚 179

8.2.9 胃阳虚 179

8.2.10 轻度湿阻(胃湿) 179

8.2.11 中度湿阻(胃湿) 179

8.2.12 重度湿阻(脾湿) 179

8.2.13 胃阴虚 180

8.3 谦斋医学启示录 180

8.3.1 脾与胃作用是统一的,其阴虚和阳虚都只能有一个 180

8.3.2 针对脾胃病划分原则的负面影响,提出辨主脏的思维方法 181

8.3.3 将中气虚病理演变分为四个阶段,确立脾血虚的辨证地位 181

8.3.4 阐明气虚发热的机制是血分亦虚,多夹外邪 182

8.3.5 内湿以脾胃并重,将湿阻辨证分为三个层次 182

8.3.6 中气滞是作用不及,胃肠气滞是作用太过 182

8.4 东垣“阴火论”探微 183

8.4.1 甘温除大热之“大热”涵义 183

8.4.2 甘温除大热之“甘温”涵义 184

8.4.3 东垣“阴火论”探微 185

9 走出肾命理论误区与谦斋医学启示录 188

9.1 肾命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188

9.1.1 肾与命门是一物还是二物 188

9.1.2 肾与命门是“异名同体”还是二物一体 188

9.1.3 先天无形阴阳与后天有形阴阳 189

9.1.4 先天无形阴阳只互根不制约与后天有形阴阳既互根又制约 189

9.1.5 肾精与肾阴不分,肾气与肾阳混淆 189

9.2 读谦斋《命门的初步探讨》一文的疑问 190

9.2.1 为什么《命门》一文只字不提肾阴肾阳 190

9.2.2 为什么《命门》一文反复提真阴真阳 190

9.2.3 为什么《命门》一文突出命门通过心、肾、督脉与脑的密切关系 190

9.3 谦斋医学启示录 190

9.3.1 提出命门的生理概念 190

9.3.2 论证肾与命门是二物一体关系 191

9.3.3 揭示命门的网络系统 191

9.3.4 突出命门通过心、肾、督脉与脑有着密切关系 193

9.3.5 重构肾命阴阳精气辨证模式 193

9.4 论肾命理论之争 194

9.4.1 论先天无形阴阳与后天有形阴阳 194

9.4.2 论先天无形阴阳只互根不制约与后天有形阴阳既互根又制约 194

9.4.3 论“异名同体”与二物一体 195

9.4.4 论命门实质与西医对照 197

9.4.5 肾命理论之争的反思 197

10 走出五脏阴阳辨证误区与谦斋医学启示录 199

10.1 五脏阴阳辨证中存在的问题 199

10.1.1 五脏阴虚的雷同 199

10.1.2 五脏阳虚的空白 200

10.2 谦斋论五脏阴阳辨证提要 201

10.2.1 肝阴虚 201

10.2.2 心阴虚 201

10.2.3 脾阴虚 202

10.2.4 肺阴虚 202

10.2.5 肾阴虚 202

10.2.6 肝阳虚 203

10.2.7 心阳虚 203

10.2.8 脾阳虚 203

10.2.9 肺阳虚 204

10.2.10 肾阳虚 204

10.3 谦斋医学启示录 204

10.3.1 五脏均有阳虚证,其阳虚各有特点 204

10.3.2 脾与胃作用是统一的,其阳虚和阴虚都只能有一个 205

10.3.3 肝阴虚以肾阴虚存在为前提,其他内脏的阴虚也是如此 206

10.3.4 肺阴虚和胃阴虚为非阴虚,应正名为肺津亏和胃津亏 207

10.3.5 五脏之阴虚只有一个,是真阴虚 207

10.3.6 阴虚发热有规律,血虚发热没有固定热型 208

10.3.7 把握两个界限,彻底走出五脏阴虚辨证的误区 208

10.4 谦斋医学伏笔探幽 209

11 走出五脏气血辨证误区与谦斋医学启示录 211

11.1 五脏气血辨证中存在的问题 211

11.1.1 五脏气虚的雷同 211

11.1.2 五脏血虚的空白 212

11.1.3 气虚与阳虚不分,血虚与阴虚混淆 212

11.2 谦斋论五脏气血辨证提要 213

11.2.1 肝血虚 213

11.2.2 心血虚 213

11.2.3 脾血虚 213

11.2.4 肺血虚 214

11.2.5 肾血虚 214

11.2.6 肝气虚 215

11.2.7 心气虚 215

11.2.8 中气虚弱 215

11.2.9 肺气虚 216

11.2.10 肾气不固 216

11.2.11 肾不纳气 216

11.3 谦斋医学启示录 217

11.3.1 五脏均有气虚证,其气虚各有特点 217

11.3.2 气虚分为两类,单纯气虚和气血两虚 217

11.3.3 肾不纳气与肾气不固应统一,使五脏气虚辨证趋于规范 217

11.3.4 肝、心、脾三脏有血虚证,确立脾血虚的辨证地位 218

11.3.5 精气与气血津液学说应统一,简称为气血精津理论 218

11.3.6 精亏、津亏与血虚类似,五脏精、血、津液辨证是同层次概念 219

11.3.7 重构五脏阴阳气血精津理论,建立五脏阴阳气血精津辨证模式 219

12 谦斋治西医病的辨证思路 222

12.1 中医治西医病的正确态度 222

12.2 中医治西医病的两个关键 223

12.3 正确对待西医诊断 223

12.3.1 认清西医诊断对中医的意义 223

12.3.2 处理好西医诊断与中医的关系 223

12.3.3 防止各种错误倾向 224

12.4 正确运用中医理法 224

12.4.1 正确运用中医理法的两个前提 224

12.4.2 正确运用中医理法的四种方法 225

12.5 阶段性病机分型 226

12.5.1 阶段性病机分型的起源 226

12.5.2 阶段性病机分型的内涵 226

12.5.3 阶段性病机分型的形式 227

12.6 谦斋治西医病医案选 228

12.6.1 肾病综合征——肝阳头痛 228

12.6.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阴虚肝旺 229

12.6.3 过敏性结肠炎、胆道感染、慢性胆囊炎——肝胃不和 230

12.6.4 糖尿病——肾虚液涸 232

13 谦斋脏腑生理病理对照式与脏腑病因病位证状用药式 234

13.1 谦斋研究脏腑发病的思路 234

13.2 谦斋研究脏腑用药法则的思路 235

13.3 脏腑生理病理对照式 235

13.3.1 肝 235

[附]胆 237

13.3.2 心 237

13.3.3 脾 238

13.3.4 肺 239

12.3.5 肾 240

[附]膀胱 241

[附]三焦 241

13.3.6 胃 241

[附]小肠 241

[附]大肠 241

13.4 脏腑病因病位证状用药式 242

13.4.1 肝 242

13.4.2 心 242

13.4.3 脾 243

13.4.4 肺 244

13.4.5 肾 245

13.4.6 胃肠 245

[附]病因十六纲辨证用药式 246

13.5 “脏腑生理病理对照式”和“脏腑病因病位证状用药式”是辨证论治的两大基石 249

14 谦斋辨证处方规律 250

14.1 中医处方学的概念 250

14.2 处方存在的问题 251

14.2.1 治法不到位,逻辑不严谨 251

14.2.2 方剂浩如烟海,用时寸步难行 251

14.2.3 脏腑用药分类不清,成方加减破译无能 252

14.3 处方的根据 252

14.3.1 处方根据理法 252

14.3.2 处方根据病因、病位和证状 252

14.4 处方成熟的基本条件 252

14.4.1 必须以较多的基本治法为依据 252

14.4.2 必须以较多的成方为资本 253

14.4.3 必须以较多的脏腑用药为基础 253

14.5 立法的思路 253

14.5.1 立法的逻辑构思 253

14.5.2 立法的步骤 254

14.5.3 立法的组合与命名 254

14.6 分析成方的思路 255

14.6.1 成方治法存在的问题 255

14.6.2 通治方与主治方 256

14.6.3 分析成方的要领 257

14.6.4 分析单方的八种思路 258

14.6.5 分析复方的独特视角 261

14.7 用药的思路 262

14.7.1 针对病因病位选治本药,结合证状选治标药 262

14.7.2 用药以气味归经为本,主治为标 262

14.8 处方筹备思路 263

14.8.1 基本治法 263

14.8.2 基本方剂 263

14.8.3 基本药物 263

14.9 处方公式 264

14.10 处方原则 266

14.10.1 传统处方原则 266

14.10.2 谦斋处方原则 266

14.11 处方要领 266

14.12 处方形式 267

14.12.1 自组方 267

14.12.2 成方加减 267

14.13 处方步骤 267

14.13.1 自组方二步四项 267

14.13.2 成方加减二步五项 268

14.14 处方技巧 271

14.14.1 创提药对,处方核心 272

14.14.2 成方加减,左右逢源 273

14.14.3 自拟活泼,别开生面 274

14.14.4 博采单验,巧施效方 275

14.14.5 用药轻灵,适量简净 275

[附]辨证格式应用举例 276

15 谦斋辨证论治学述略 281

15.1 辨证论治的定义 282

15.1.1 辨证论治定义的概况 282

15.1.2 根据逻辑规则分析辨证论治定义 282

15.2 辨证论治的原理 284

15.3 辨证论治的两大基石 285

15.4 辨证的方法论 285

15.5 辨证的基本法则 286

15.5.1 病因十六纲辨证法则 286

15.5.2 病因十六纲辨证的特点 287

15.5.3 脏腑辨证法则 287

15.6 辨证的复杂法则 288

15.7 辨证的四大误区 289

15.7.1 走出脾胃理论误区 289

15.7.2 走出肾命理论误区 289

15.7.3 走出五脏阴阳辨证误区 290

15.7.4 走出五脏气血辨证误区 290

15.8 辨证论治的步骤 290

15.9 辨证处方规律 291

15.10 证候结构公式 291

16 谦斋辨证论治学的发掘过程 293

16.1 在《中医入门》夹缝中发现辨证基本观点 293

16.2 在《中医临证备要》附文里揭开辨证论治定义 294

16.3 根据谦斋八纲辨证思路归纳出八纲辨证规则 294

16.4 在《谦斋医学讲稿》行文括号里撷取特征辨证思维 296

16.5 根据《五行学说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总结出五行生克辨证法则八个特点 296

16.6 根据《脏腑发病及用药法则提要》归纳出辨证两大基石 297

16.7 从辨证案例中归纳出治则治法 297

16.8 从无字处着眼探求谦斋医学伏笔 298

16.9 质疑其弟子的文章而考证出辨证思路 299

16.10 在处方禁区里探索规律 300

[附]谦斋辨证论治学形成年谱 301

后记——命运总爱和我开玩笑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