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理素质概述 1
第一节 心理素质的概念 1
一、心理素质的含义 1
二、心理素质的属性 2
三、心理素质的结构 3
四、心理素质的作用 5
第二节 心理素质研究的发展趋势 8
一、中国古代的心理素质概念 8
二、现代智力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与发展趋势 13
三、非智力因素理论与实践研究 19
参考文献 26
第二章 优化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 28
第一节 优生法 28
一、遗传学的基本知识 28
二、优生从选择对象开始 31
三、准爸爸早准备优生 32
四、优生选时节 34
第二节 优境法 37
一、儿童的先天环境优化 38
二、儿童的后天环境优化 46
第三节 优育法 51
一、儿童营养状况 51
二、儿童消费状况 52
三、优育策略 53
参考文献 60
第三章 教师人格心理素质 62
第一节 教师人格心理素质概述 62
一、教师人格的界定 62
二、中小学教师人格的特点 65
三、影响中小学教师人格的因素 66
第二节 教师的需要、成就动机和兴趣 68
一、教师的需要 68
二、教师的成就动机 75
三、教师的兴趣 78
第三节 教师的性格 81
一、教师性格的概述 81
二、教师性格类型及特点 85
三、教师良好性格的修养 87
第四节 教师人格的自我调控 89
一、人格自我调控的概述 89
二、教师人格自我调控 90
三、教师提高自我调控能力的方法 92
参考文献 94
第四章 教师教学心理素质 95
第一节 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 95
一、教师的智能 95
二、教师的言语能力 98
三、教师的非言语能力 99
第二节 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 101
一、掌握教学大纲技能 101
二、运用教材技能 101
三、教学设计技能 102
四、信息技术技能 106
第三节 学习辅导技能 108
一、辅导“学生要学习”技能 108
二、辅导“学生会学习”技能 109
第四节 教学监控能力 113
一、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概述 113
二、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 116
三、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作用及培养 118
第五节 教学创新能力 120
一、教学创新能力系统 120
二、教学创新型教师的特点 121
三、教师创新教学能力素质的构建 123
参考文献 124
第五章 良好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25
第一节 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原则与途径 125
一、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原则 125
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途径 128
第二节 培养良好非智力因素的方法 130
一、培养成就动机,提高人格动力 130
二、培养学习兴趣,提高人格倾向 135
三、培养良好性格,提高人格素质 139
四、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提高情商 145
五、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意商 151
参考文献 158
第六章 生死心理素质教育 159
第一节 生死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 159
一、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160
二、提高青少年的生命价值观 160
三、提高青少年的人生观水平和理想目标 161
四、促进犯罪人员改恶从良 161
五、促进人际关系的和善 162
六、促使人长寿 162
第二节 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162
一、儒家的生死观 163
二、墨家的生死观 163
三、道家的生死观 164
第三节 青少年自杀心理与干预 165
一、自杀的原因 165
二、自杀的特征 167
三、危机调适与干预 169
第四节 生死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 171
一、小学开设《生命科学》课 172
二、中学开设《人生哲学》课 172
三、生死心理素质训练 173
第七章 中小幼心理素质的教育 177
第一节 早期心理素质教育 177
一、早期培养婴儿心理素质的目的 179
二、早期心理素质教育内容 179
三、早期心理素质教育方法 183
第二节 中小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 186
一、创新心理素质教育目标 188
二、优化培养中小学生学力,提高智商 188
三、优化构建中小学生创新心理素质 189
第三节 超常儿童优良心理素质的培养 198
一、国内外的超常教育状况 198
二、关于我国少年班的争论 202
三、“神童”现象心理分析 204
四、怎样进行超常心理素质的培养 208
参考文献 213